史思明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对他来说,大唐地大物博,兵力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多杀或少杀几个官军士兵根本影响不了大局。眼下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解决自己和安庆绪之间的恩怨,而非孤军深入,夺取洛阳城。
史思明带着自己的几万人马慢悠悠地奔赴邺城脚下。
所有人都知道,安庆绪曾经答应过史思明,如果他能率兵前来支援,安庆绪就将皇位让给史思明。如今,史思明不仅南下支援,还赶跑了官军,解决了安庆绪的大麻烦,算是仁至义尽了吧。
安庆绪,你是不是该表示点啥呢?
有趣的一幕发生了。史思明驻扎在邺城之外,既不派人和安庆绪联系,也没有返回范阳的意思。安庆绪更有趣,明知道史思明的部队驻扎在城外,他既不邀请史思明入城商议,也不主动出城慰问,干脆来了个置之不理。
就这样,一个在城内做皇帝,另一个在城外休养生息,双方就像是两个熟悉的陌生人,都不愿意主动去捅开那层窗户纸。
安庆绪手下的高尚、张通儒看不下去了。
堂堂的大燕皇帝,好歹拿出一点气度,如此窝囊地待在邺城,还不如直接取消国号得了。二人找到安庆绪,劝谏道:“陛下,史思明从范阳远道而来,帮助咱们解了围,您作为皇帝不表态,咱们这些做臣子的总得出面表示一下吧?”
安庆绪也不恼怒,而是无赖地说道:“朕不会去,要去你们去。”
高尚和张通儒无奈,只好前去史思明的军中表达了安庆绪对他的欢迎,至于说服安庆绪让出皇位一事,双方似乎是心照不宣,都不愿意提起。
史思明心里清楚,两位老兄前来拜访,肯定不是安庆绪的意思,于是以政治表演家的姿态接见了他们。当时,史思明声泪俱下,哭诉自己如何千里迢迢来到邺城,又是如何排兵布阵退唐军,说到动情处,史思明声称自己对安庆绪本来没有过分的想法,没想到却遭到如此冷遇,心中实在是郁闷之极。
通过谈话,史思明得知安庆绪的原则是能拖就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松口。为了收买人心,史思明安排了丰盛的宴席,并亲自作陪,让高尚和张通儒感受到了什么叫宾至如归。临走之前,史思明还给二人送上了价值不菲的礼物。
史思明豪爽大气,衬托的恰好是安庆绪的心胸狭窄。
又过了几天,安庆绪还是没有任何表态,史思明明白了,安庆绪打算彻底放弃尊严,将耍赖进行到底。安庆绪躲在城内当皇帝,装作什么事情也不知道,可史思明将大军驻扎在城外算哪门子事?谁都知道他是来要皇位的,可如今不顾颜面,吃相如此难看,他和无赖又有什么区别?
用武力解决安庆绪吗?好像太粗暴,也太没有尊卑了。
思来想去,史思明还是决定主动一些。他找来了安禄山的嫡系旧部安太清,希望他前往邺城,说服安庆绪来军营商谈善后事宜。
据史料记载,安太清并没有威胁安庆绪,而是将眼前的局势分析给他听,大致的意思是:安氏家族已经完蛋了,如果能够和平处理此事,安庆绪或许能够安享晚年,如果再拖下去,不管是史思明还是唐军,都不会轻易放过安庆绪。
听闻此言,安庆绪彻底崩溃了,他让安太清带回了表书,让史思明亲自前来邺城,他举办一个禅让大礼,将皇帝印绶亲自交到史思明的手上。
史思明看了表书,假意感叹道:“陛下,你又何必这样呢?”
随后,他将安庆绪的表书传达给营中将士,算是默认了此事。即便如此,史思明依旧不敢冒险前往邺城,为了赚安庆绪前来军营,他亲手写了一份奏疏:愿为兄弟之国,更作藩篱之援,鼎足而立,犹或庶几,北面之礼固不敢受。
意思就是,退不退位,咱先不说,我的意思是各自立国,你做大燕皇帝,我自己立国称帝,与唐朝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人在落水时,一根救命稻草也会让他兴奋不已。
就像安庆绪,本来觉得自己没机会再做皇帝,可看到史思明的奏疏时仿佛有了新生,就连最后一丝防备也消失了。没过几天,安庆绪便带着三百名亲兵前往史思明的军营,二人相见时的场面,犹如多年未见的好友一般热烈亲切,全然忘记了数天之前还是形同陌路的陌生人。
相谈甚欢间,史思明的手下已经将安庆绪的人马安排到别处缴了械,至于安庆绪,已然成了砧板上的肥肉。
安庆绪进帐之后,主动放低姿态,给史思明来了个跪拜之礼,然后对史思明说道:“我不能胜任皇帝的重任,这才丢掉长安和洛阳,如今身陷囹圄,想不到大王能看在父皇的面子上来救我,恐怕这辈子都无法报答大王的恩德啊!”
这姿态,已经低到史思明的脚底下去了。安庆绪说完之后,一直跪着,按照他设想的剧本,史思明应该会来搀扶他,然后谦虚一番,提出各自立国称帝,互为兄弟之国的想法,二人把酒言欢,随后尽兴而去。
然而,安庆绪等了半天,也不见史思明有所动作,正准备发作,史思明的呵斥之声犹如平地惊雷一般,在中军大帐中炸开了:“哼!安庆绪,你身为人子,竟然为了夺取皇位谋害自己的亲生父亲,可谓狼子野心,天地不容。我为太上皇讨伐逆贼,岂能和你同流合污!”
安庆绪惊呆了,局势突然发生逆转,一股寒气顿时从后背升起,尤其是史思明翻起旧账,这让他如何圆场?安庆绪永远也想不到,从他放弃抵抗,愿意和史思明各自为国的那一刻,便已经失去了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安庆绪的脑子飞快地运转,想给自己找点生机。
就在此时,史思明又蹦出一句话,彻底击垮了安庆绪脆弱的神经:“来人,将安庆绪这个天理不容的猪狗之徒拉出去砍了!”
安庆绪终于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史思明的预谋,目的是杀自己,夺取皇位,而不是图谋共和。最后关头,安庆绪准备奋起反抗,不料被早已经埋伏好的刀斧手制服。转瞬之间,安庆绪、高尚、张孝哲、崔乾佑等人都被砍了脑袋。
随后,史思明顺利收编了安庆绪在邺城的势力,并将军中财宝尽数赏赐给将士们,留下儿子史朝义留守邺城,自己则带领大军返回范阳。
自此以后,世上再没有安禄山和安庆绪,安氏家族的辉煌已然逝去,接下来的,将会是更加沉重的国难。
乾元二年(759)四月初八,史思明在范阳登基称帝,自称大燕皇帝,改年号顺天。封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大将,改范阳为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