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和洛阳收复了,李亨该如何安置李隆基?
事实上,李俶攻下长安后,就将捷报传给了还在凤翔的李亨。当时,百官纷纷入朝祝贺,李亨也喜极而泣,不过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也没有着急入主长安城。李亨当众宣布,派遣宦官啖庭瑶前往蜀中,准备迎回太上皇,自己重新做回太子。然而,下朝之后,李亨却派快马前往长安,将李泌接了回来。
李亨信誓旦旦地说道:“先生,朕已经派人前去传信,准备将太上皇迎回长安,朕还是做回太子。”
李泌:“陛下,还能派人追回奏表吗?”
李亨:“使者已经走远了,恐怕难以追回。”
李泌:“臣以为,太上皇必定不会回来。”
事实上,这件事不难理解。如果李隆基答应了李亨的请求,给人的感觉就是他想回来做皇帝,到时候李亨究竟是退位,还是继续做皇帝,李隆基将会非常为难。如果李隆基不答应,李亨继续做皇帝,却将太上皇放在蜀中,给人的感觉就是李亨不忠不孝,要受天下人的指责。要怪,只能怪李亨确实没有政治智慧。
李亨:“先生,那朕应该怎么办呢?”
李泌:“陛下,请您现在就写一份贺表,就说自从在马嵬坡和太上皇分别,陛下就一直思念着太上皇,请他立即返回京城,成全陛下的孝养之心。”
李泌代写了一份表书,李亨看了之后痛哭流涕,说道:“朕开始是真心想将皇位交给太上皇,可听了先生的话,才知道是失策啊。”
据史料记载,李隆基看到第一封奏疏的时候,内心十分激动,毕竟长安城是在他的手中丢掉的,儿子能够帮他完成愿望,他没有理由不感激。然而,看到李亨让他回去做皇帝的请求时,李隆基开始茶饭不思,在他看来,李亨不愿意让他回长安,这才说出如此不着边际的话来。
李隆基思虑之后,回了一封信:皇帝,你只需要供奉我在成都的吃穿用度就行,至于长安,朕还是不回了!然而,当李隆基收到第二封奏疏的时候,心情变得完全不一样,他命人设宴款待群臣,当即定下了回长安的日期。
至德二年(757)十月二十三日,李亨带着文武百官回到长安。
据史料记载,老百姓奔走相告,跪迎二十余里来欢迎这位长安城的新主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李亨拯救了大唐,拯救了天下,拯救了黎民百姓,是神一般的存在。也许在那个时候,李亨才真正找到了做皇帝的尊严和使命。
就在当天,李亨下榻在大明宫,由于局势未定,民心不稳,李亨并没有举办庆祝仪式,甚至连晚宴也没有安排。三天之后,李亨素服斋戒前往太庙,向李唐的列祖列宗承认错误,把复国的点点滴滴向他们倾诉了一番。
做完了这一切,李亨在宣政殿接见了叶护王子。
不得不说,叶护此行收获颇丰,他不但帮李亨夺回了长安和洛阳,让大唐欠回纥一个天大的人情,还凭空得到了无数的金银财宝。宣政殿内,李亨拿出了天朝上国的姿态,对叶护勉励了一番。大家都知道,这是基本的外交礼仪。
有趣的是,叶护王子竟然真的入戏了:“陛下,大唐军中缺少战马,臣此次带来的回纥骑兵就暂时留在长安,待臣回国之后,再调集更多的兵马前来,到时候帮助陛下扫清范阳的余孽。”
李亨听到这句话,心情肯定不会太美好。不过,出于外交礼仪,也出于以后的合作考虑,李亨还是表达了感激之情,并加封叶护王子为司空、忠义王,并当场许诺,每年赠送两万匹绢给回纥,到时候由朔方军支付。
至德二年(757)十一月二十二日,李隆基一行六百余人到达凤翔。
从入蜀之日开始算起,李隆基在蜀中待了将近十五个月。然而,李隆基再次回到长安,依旧有不小的政治影响力,对李亨来说,如何将太上皇迎回皇宫,并妥善地处理好自己和他的关系,确实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首先出场的是宦官李辅国,他带人前去凤翔,请求李隆基解除武装力量。事实上,李隆基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面对李辅国的请求,李隆基显得非常痛快,下令卫士将武器卸下来之后,全部交到了凤翔郡的武器库中。随后,李亨为李隆基调派了三千名铁甲军,一路护送他前往长安。
至德二年(757)十二月初三,李亨带着法驾等候在长安城外的行宫——望贤宫。所谓的法驾,就是天子的座驾,李亨的意思还是尊奉李隆基为天子。
李隆基并没有推辞,他坐着法驾来到了望贤宫的南楼,过了一会儿,李亨身穿紫袍,从南楼下面走了过来,向楼上的李隆基行跪拜之礼。要知道,皇帝的龙袍是黄色的,李亨身穿紫袍,其实是在向李隆基称臣。
细节做得很足,李隆基觉得倍有面子。
不过,李隆基很清楚,今日发生的一切,只是一场做给外人看的戏而已,自己还得帮李亨圆回来。再者说,他只是行将退出舞台的配角,李亨才是大唐天子,皇家虽然讲究父子礼仪,但是儿子毕竟是天子,不能让他老是跪着说话。
李隆基不顾近侍的搀扶,急忙走下门楼,到了李亨的身边。李隆基摸着儿子的头,伤心流泪,李亨则手捧李隆基的龙靴,一把鼻涕一把泪。
时隔一年多,父子二人见面,竟然良久无语,最后还是李隆基打破了沉默,他命人拿来龙袍,重新给李亨换上,然后对他说道:“皇儿,人心和天命都归于你,能够让我保全余生,便是你最大的孝心。”
此时,宫外聚集了不少百姓,他们看着两位帝王的重逢,目视着帝国的权力交接仪式,觉得这便是最圆满的结局。百姓们情难自禁,开始在望贤宫外欢呼雀跃,李亨于是让卫队放进来一千多人,让他们近距离参拜了一下李隆基。
至德二年(757)十二月初四,李隆基返回长安大明宫的黄道吉日。
这一天,李亨牵来了御马,亲自上马调试座椅,然后让李隆基上马,自己在下面牵马执蹬。李隆基有些惊慌了,心想李亨是不是演戏演太过了,于是赶紧催他上马,李亨这才骑着御马在前面领路,一路护送李隆基到达大明宫。
按照礼仪,李隆基在大明宫含元殿接见文武百官。只是,太上皇依旧,可丹陛之下的群臣却早已经物是人非,此时的朝臣已然换成了跟随李亨征讨天下的谋臣和将军。这些臣子在过去对李隆基是可望而不可即,如今看着昔日的帝王垂垂老矣,心中百感交集,竟也流出了泪水。
李隆基和群臣打过招呼后,和李亨一起来到长乐殿(临时太庙),祭拜了李唐的列祖列宗,随后便低调入住到长安城东的兴庆宫,开始了他的养老生活。
随着历史的发展,长安城形成了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三大宫殿群。
太极宫是李渊和李世民用过的地方,被称为西内。
李渊退位后,李世民给李渊修建了永安宫,工程还没完毕,李渊便去世。唐高宗李治继位之后,觉得太极宫条件恶劣,于是扩建了永安宫,将它变为了宏大壮丽的大明宫。自此以后,大明宫逐渐成了唐朝的权力中心,被称为东内。
兴庆宫是李隆基登基之前的王宫,李隆基称帝后大肆扩建兴庆宫,作为日常办公和举办外交活动的场所,因此兴庆宫也是大唐的政治象征之一。
也许,李隆基对大明宫非常留恋,但是此刻容不得他有太多的想法。不管李亨是真想让他做皇帝,还是假意表演,李隆基都要表示出对权力毫无兴趣的意思,这样才能让所有人放心,他自己才能够安度余生。
李隆基入住兴庆宫,也宣告着李亨真正坐稳了皇位。
此时,大唐帝国依旧是风雨飘摇,北边安庆绪和史思明依旧掌控着河北,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战争之后,万业萧条,百废待兴,遗留的问题非常多,哪一件都是国家大事。对李亨来说,第一件事便是稳定人心,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奖励有功者,惩罚有过者,只有赏罚分明,重拾朝廷秩序,人心才能稳定下来。
至德二年(757)十二月十五日,李亨登临大明宫正门丹凤楼,宣布大赦天下。除了安禄山的亲信叛党,李林甫、杨国忠和王鉷的子孙之外。随后,公布了功臣名单。
广平王李俶:晋封为楚王,实封两千户。
青银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郭子仪:加封为司徒、代国公,实封两千户。
青银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户部尚书、御史大夫、河东节度副使李光弼:晋封为司空、兵部尚书、魏国公,实封八百户。
开府仪同三司、内侍监、齐国公高力士:实封三百户。
太子太师、豳国公韦见素: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右龙武卫大将军、颍川郡公陈玄礼:进封蔡国公,实封三百户。
除此之外,李亨还加封了在河北等地抵御叛军,守卫国土的忠烈之臣,比如颜杲卿、李憕、卢奕、袁履谦、许远、张巡、张介然、蒋清、庞坚等人。不仅如此,其子孙还因此享受了抚恤,正式进入朝廷的后备干部考察序列。
喜事办完之后,朝臣们便嚷嚷着处置那些叛臣。比如,拿着大唐的俸禄、关键时刻却背叛朝廷投靠安禄山的朝廷大佬。比如,主动交出城池、委曲求全的地方官员。对此,御史们展开了唇枪舌剑般的交锋,大致有两种意见。
以御史大夫崔器、兵部侍郎吕諲为首的人认为,按照国家的法律,这些人背国投敌,按律应该处死。
礼部尚书李峤认为,叛军连克洛阳和长安,就连天子都得南下逃难,大家为了自保,无可厚非。再者说,河北的叛军依旧嚣张,如果朝廷能够显示出不记国仇,宽大为怀的姿态,附逆的人将会重新前来投靠。如果从严治罪,河北的局势恐怕更加难以收拾。
李亨的本意是从严处置,可是在双方争执的过程中,李亨逐渐转变了心态,最后决定采纳礼部尚书李峤的建议,以大局为重。
不过,李亨的原则并未动摇:有死罪者,严厉处罚,其余的人,酌情处置。具体的办法是:将罪行划为六等,重罪的斩首示众;次者赐自尽;再次者重杖一百(基本残废,生活不能自理);再次者分为三等流放。
斩首示众者:杨国忠、李林甫、安禄山,不允许赦免。
赐自尽保留全尸者:陈希烈等人。
不过,李亨在处置的时候还是没能踩住底线。
当时,张均、张垍也投靠了安禄山,可李亨觉得他们是张说的儿子,长安国难后也准备入蜀,只不过因为家人尚在长安这才折回,因此准备网开一面。
谁料想,有人将此事捅到了李隆基的跟前。
李隆基找来李亨,语重心长地说道:“张均、张垍身为中央大员,却卖身投敌,毫无气节可言。这也就罢了,他们为了讨好安禄山,居然捕杀皇室成员,霍国长公主(李隆基的妹妹)就是死于二人之手。最令人气愤的是,二人居然带头捣毁李唐宗庙,这是谋逆的大罪,不死不足谢天下。”
然而,李亨却抛出了两条理由:
第一,李亨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正值太平公主掌权,李隆基为了避开太平公主的锋芒,装作对权势不感兴趣,甚至想谋杀还未出生的李亨以求避嫌,正是在张说的劝说下,李隆基这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第二,李亨遭遇李林甫打击的时候,张氏兄弟不遗余力地保护。否则,父子二人绝不可能有今日的结局。
李亨说起往事的时候,痛哭流涕,声泪俱下。李隆基并非铁石心肠之人,回想起种种往事,唏嘘感叹,为了照顾李亨的帝王尊严,同时也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恨,最终替李亨给出了判决:张均必须死,张垍流放岭南,永无归日。
大家都知道,要前往岭南,必须翻山越岭,更要遭遇毒蛇猛兽,路途艰险万分。就算真到了岭南,还有传说中的瘴气(事实上,岭南瘴气并非毒气,而是北方人经过长途跋涉,到了空气湿润的南方会水土不服,上吐下泻,加上树林之中的腐叶微生物传播的疾病,很容易得上疟疾)。
流放岭南,永无归日的潜台词,其实就是让你自生自灭。
问题在于,李隆基虽然赦免了张垍的死罪,但他主动参与朝政,甚至代替李亨做决定的行为,还是让李亨有点不自在,不舒服。也许,李隆基意识到了李亨的不满情绪,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一幕。
乾元元年(758)正月初五,李隆基驾临大明宫宣政殿,将传国玉册授予唐肃宗李亨,并给李亨加封了尊号: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尊号是皇帝在世时的称号,这种称号不需要避讳,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一般而言,尊号是用来对在位皇帝歌功颂德,夸赞其文治武功的。
李亨对李隆基的加封感到惶恐,尤其是尊号里面的大圣二字,让他觉得担当不起,因此极力推辞。可李隆基表态了,这次你必须接受!
李亨似乎从父皇坚定的态度中明白了什么,于是转而夸赞了李隆基一番,顺便给他上了一个尊号:太上至道圣皇天帝。
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天帝,父子二人相互吹捧,很享受这种受万人敬仰的时刻,群臣们也是无言以对。
问题是,天下并没有那么太平,国事也没有那么安宁,就在过完正月之后,北边的局势再一次风云变幻,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