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戗杀主帅:李隆基也有苦衷(1 / 1)

天宝十四年(755)十二月十二日,东都洛阳沦陷,举国哗然。

十五万大军长途奔袭一千多公里,从起兵到夺取帝国都城只用了三十天时间,可以说,安禄山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

洛阳保卫战中,封常清并没有战死。亲身经历告诉他,大唐的几道防线根本抵挡不住安禄山的兵锋。在逃跑的途中,封常清连派了三位使者前往长安,只为提醒李隆基,叛军士气高昂,实力雄厚,朝廷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封常清确实具备超前的战略眼光,也许他说的万全准备,正是提醒李隆基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然而,李隆基压根就不想见封常清的使者。在二十多天前,你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夸下海口,说过几天就可以献上安禄山的人头,如今别说打败安禄山,就连和他对峙的能力都没有,还有脸说其他的?

李隆基的态度很明显,不再信任封常清,哪怕是他亲口说的话李隆基也懒得听。不过,封常清并没有因为害怕责罚而投奔安禄山,他执意前往长安,打算面见李隆基,走到渭南的时候,刚好碰到了前来传旨的太监边令诚。

边令诚:“封大帅,你也别回长安了,陛下不会见你的,陛下让我转告你,你已经是一介布衣,希望你去高仙芝的军中继续为朝廷效力。”

说起来,封常清和高仙芝之间还有一段趣事。

他们年少的时候都在西域生活,封常清的家里没背景,很难出头,而高仙芝的老爹是游击将军,社会地位比较高。当时,高仙芝担任安西副都护,日常出行就有三十多人的卫队跟随,排场十分壮观,封常清每次看到高仙芝便羡慕不已。终于有一天,封常清忍不住给高仙芝投了一份自荐书,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加入高仙芝的卫队。

面试的过程十分坎坷,封常清身材细瘦矮小,怎么看都不像军人出身,别说拉出去打仗,就连放在仪仗队也是一个笑话。再来看封常清的腿,不仅短小,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形象极差,更要命的是,封常清是个斜眼睛,看人的时候总会露出白眼珠,别人和他谈话,总感觉他在鄙视别人。

第一天见面,高仙芝的态度直截了当:你长得太丑,我难以接受。

封常清没有放弃,他在第二天又递了一封自荐书。

高仙芝没想到收简历的人这么敷衍,又将他放了进来,看到封常清的第一眼,高仙芝便不耐烦地说道:“兄弟,我这里的录取名额已经满了,你另谋出路吧,别在这浪费时间了!”

封常清发怒了:“高将军,我仰慕您的高义,主动前来侍奉您,您为何要拒人于千里之外呢,仅凭容貌来录用人才,会走眼的。您还是考虑一下吧?”

这番话说得在情在理,只要老板注重内涵,应该会接受的。然而,高仙芝实在是接受不了封常清的形象,于是再一次残忍拒绝。

自此以后,封常清整天蹲在高仙芝的大门前,并放出豪言,只要高仙芝不答应,他就一辈子待在这,哪儿也不去。高仙芝是个嫌麻烦的人,他也预感到封常清死皮赖脸的性格不会轻易改变,这才答应让他加入侍从队伍中。

事实上,高仙芝一直都嫌弃封常清的存在,放一个短腿跛足的人在卫队中,实在是有辱安西节度副使的颜面。不过,封常清很快便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在一场征讨达奚部的战役中,唐军取得大胜,高仙芝正在头疼如何向上级领导汇报,封常清便将自己提前写好的捷报交了上来,其中详细描述了敌军的井眼、泉水、驻军地点、战术,并将高仙芝的高瞻远瞩狠狠地描述了一番。

回军后,安西节度使夫蒙灵詧在城外迎接,开口的第一句就是:“你之前送的捷报出自谁人之手,没想到你军中竟然招揽了一位人才啊。”

高仙芝支支吾吾:“是我的一位侍从,名叫封常清。”

有了大老板的照顾,封常清想不发达也难,其后的数年,封常清和高仙芝在西域联手,立下了赫赫战功,封常清也因此做到了安西节度使的位置。可以这样说,高仙芝是封常清的职场领路人,二人亲如兄弟。

封常清战败的时候,高仙芝正带兵驻守在离洛阳不远的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郊外,而陕州刺史窦廷芝早已经弃城逃跑,局势相当危急。

封常清到来之后,高仙芝并没有因为前线的失利而取笑或责怪他。高仙芝:“兄弟,前线的局势究竟如何了,安禄山真的是无敌之师吗?”

封常清:“无敌,非常无敌!哥们儿自从军以来,极少打败仗,可安禄山的骑兵实在是天下无敌,打野战咱们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再者说,官军都是临时招募的老百姓,几乎毫无战斗力,如果和他硬碰硬,必败无疑!”

高仙芝:“为今之计,该当如何?”

封常清:“放弃陕州,将大军带回到潼关。否则,必将重蹈我的覆辙。”

客观地说,将大军带回潼关的决策毫无问题。然而,两位大将却遭到了李隆基的诛杀。安禄山起兵之后,一路势如破竹,沿途的刺史和县令纷纷望风归降,李隆基不禁产生了怀疑:这世上究竟有谁可以信任?

这些年来,李隆基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大肆起用胡人将领,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夫蒙灵詧、李光弼、仆固怀恩,任谁都是手握重兵、权力无限的封疆大吏。然而,随着安禄山的反叛,“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认知重新回到了李隆基的头脑中。

李隆基在将新募集的数万将士交给高仙芝的时候,同时也安插了一个监军:宦官边令诚,他的任务便是向朝廷报告高仙芝的一举一动!就在几天前,边令诚求高仙芝给自己办点私事,可高仙芝却因为军务繁忙,没空搭理,因此让边令诚对他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这下好了,高仙芝退守潼关正好给了边令诚一个机会,大军刚刚拔营,边令诚的奏折便到了长安:陛下啊,封常清在前线散布谣言,说叛军势大,官军不是他们的对手,这才导致军心动摇,打了败仗。如今,高仙芝放弃数百里的防区不要,未战先败,还克扣将士们的军粮,军心已经不稳,高仙芝应该负全责。

封常清战败,并在军中散布不利的言论,而高仙芝弃守陕州,不战自败,这都是不容狡辩的事实。对李隆基来说,让他继续信任高仙芝等人是极其困难的事情,让他派人调查此事更是无稽之谈。

天宝十四年(755)十二月十八日,李隆基给边令诚赐了两道诏书,让他处理此事。到达潼关之后,边令诚先将封常清叫到跟前,向他宣读了皇帝赐死的诏书。

封常清感慨道:“封某是战败之将,戴罪立功、手刃叛贼才是我的志向,如今却被皇帝赐死,真是不甘心呐!”

言罢,封常清给李隆基写了一封遗书,随后引颈就戮。边令诚率领一百名陌刀手,带着封常清的尸体前往高仙芝的官署。

边令诚:“大夫,你也有皇命在身!”

高仙芝看到封常清的尸体,心里咯噔一下。高仙芝苦笑道:“不战自退,固然是我的罪责。然而说我克扣将士们的军粮和金银布帛,纯属污蔑!”

边令诚:“高大人,难道此事还有假吗?”

高仙芝:“天地为证,将士皆在,难道还要我言明吗?”

边令诚哂笑不语。

此时,被招募的新兵都站在大门之外,等待最终的审判。

高仙芝气愤道:“将士们,我受朝廷旨意招募你们从军,虽然得了些许钱财,可全都发给你们了。国家有难,我本想带着你们杀敌立功,然后获取荣华富贵,如今带你们来潼关也是为此,你们扪心自问,我是否有冤枉!”

此时,营帐外的将士异口同声地说道:“大人是冤枉的!”然而,边令诚手里握着皇帝的催命符,又和封常清有旧仇,又怎会心软。

高仙芝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道:“封二啊,是我将你提拔为安西节度判官,也是你接替我做了安西节度使,如今咱俩又在此处同时被杀,难道真的是命运的安排吗?”

边令诚再也等不及了,急忙让陌刀手斩杀了高仙芝。

时隔千年,我们不用去指责李隆基做得对与不对。

当时,唐军全线溃败,连封常清和高仙芝都不战而退,如果李隆基再不拿出强硬的防御态度,唐军真有可能直接退守到长安城的郊外。李隆基只不过拿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性命做了一场豪赌,杀一儆百,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