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与杨玉环:缠绵悱恻的爱情(1 / 1)

问题是,李隆基为何会对杨贵妃如此青睐呢?

第一,相貌出众,身材完美,举止优雅。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述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骊山行宫,李隆基赐给汤浴,“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中国古代有无数美女,只有沉鱼的西施、闭月的貂蝉、落雁的王昭君、羞花的杨贵妃能被评为四大美女,可见她的容貌确实是世间罕有。

第二,兴趣相似,尤其在音乐和舞蹈上有共同话题。

前面已经说过,杨贵妃精通音律,擅长舞蹈、琵琶,是唐朝殿堂级的音乐家和表演家,至于李隆基,也精于音乐舞蹈。

根据唐人杨巨源《吹笛记》记载,有一次李隆基上朝的时候,手指不停地在腹部上下按动,群臣觉得莫名其妙。事后,高力士不无担忧地问李隆基:“陛下,您的手指时常在腹部按压,莫非龙体不适?”

李隆基笑呵呵地说道:“当然不是!昨天晚上,朕在梦中游玩月宫,众位仙子为朕演奏的音乐十分奇特,令朕陶醉其中。离别的时候,众仙奏乐送朕归来,音乐凄楚动人,感人肺腑。回来之后,朕想用玉笛演奏此曲,却担心坐朝的时候忘记,因此将玉笛装在怀里,用手上下按压演奏……”

这份痴迷,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不得不说,唐朝的音乐水平能够达到极高的成就,与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有着莫大的关系。李世民统治时期,宰相杜淹曾经进言,声称历代王朝的兴衰都是因为音乐,陈朝覆灭的时候,出现了《玉树**》,北齐覆灭的时候,出现了《伴侣曲》,人们听了这些亡国之音,因此丧失斗志,政权这才灭亡。

李世民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决定百姓哀乐的不是音乐本身,只不过国家即将灭亡的时候,老百姓的内心悲伤欲绝,听了《玉树**》等曲,只不过会更加哀伤而已,说音乐是悲哀之音、亡国之音,根本就站不住脚。

换句话说,搞政治没问题,但是文艺事业绝不能轻易放弃。

唐朝的历代君主继承先祖的雅志,竭力倡导文艺的发展,他们在宫廷设立教坊、梨园等音乐机构,亲自作曲、演奏、指挥和表演,对唐代音乐的高度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催生了许和子、李龟年、康昆仑、段善本、陈康士等一批杰出的音乐家。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梨园,它是李隆基设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因为地点在大明宫梨园而得名。梨园设立之初,李隆基亲自挑选了三百名出色的艺人,让他们集中学习音律、舞蹈、表演等专业知识,还给他们配备了公孙大娘、雷海青等一流的表演艺术家。每当闲暇之余,李隆基都会前去梨园指挥艺人排练。

据史料记载,就算梨园数百人的乐队一起演奏,李隆基也能发现其中个别人的错误,这种造诣,就算放在当代也是宗师级的水平。

李隆基不仅有极高的音乐鉴赏水平,还经常下场比画。在戏曲表演中,他最喜欢扮演“丑角”,演出的时候特意在脸上挂一小块白玉片儿。后来,丑角艺人凡是表演,都会效仿李隆基在脸上画这么一个白色“豆腐块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戏曲舞台上的丑角“脸谱”。

因为李隆基扮演过丑角,以至于戏班中丑角的地位非常之高,根据梨园的前辈描述,过去戏班里的演员,无论你唱得再好、演技再高,在班子里的地位也是老二,因为唱“小花脸”的丑角演员才算老一,因为尊“丑”就是尊皇帝。

在诸多乐器中,李隆基最喜爱的就是羯鼓。羯鼓又称两杖鼓,两面蒙着公羊皮,腰部细,两头粗,起初在西域诸国流行,南北朝时期流传到中原,广泛用于龟兹、高昌、疏勒、天丝等乐部中。

有一次,李隆基和音乐家李龟年聊天,问他打断了多少鼓杖,李龟年说已经有五十多支,李隆基却回应道:朕打断的鼓杖已经堆了四个柜子。

宰相宋璟也是羯鼓的忠实爱好者,他曾经对李隆基说过,击打羯鼓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意思是头部要保持固定的姿势,而手上要做到急如雨点的效果。李隆基认为,羯鼓音色“焦杀鸣烈”“透空碎远”,堪称八音之领袖,每当秋高气爽,明月清风,李隆基就喜欢独坐高楼,演奏自创的《秋风高》《春光好》等鼓曲。

李隆基是个作曲天才(若制作诸曲,随意即成),一生创作了上百首音乐作品。登基称帝之前,李隆基创作过《还京乐》《夜半乐》,这些作品都是为了纪念诛杀韦、武朋党集团的宫廷政变而作。登基称帝后,李隆基开创“开元之治”,因此创作和改编了不少宣扬君权神授、歌颂文治武功和太平盛世的作品,如《圣寿乐》《小破阵乐》《光圣乐》等等。晚年时期,李隆基的作品大多是回忆和思念之作,比如追忆马嵬坡之行的《雨霖铃》,怀念张九龄的《谪仙怨》等等。

当然,最著名的就是《霓裳羽衣曲》,此曲代表了中国古代歌舞音乐的最高水平,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对李隆基来说,《霓裳羽衣曲》是他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作品(不管是李隆基的原创,还是经过改编,都凝聚了李隆基不少心血),这首曲子的特点是通过虚无缥缈的乐感和现场舞蹈,营造一种道家的神秘氛围,李隆基就是想通过这首乐曲,表达自己对月宫、月中仙女的向往。

遗憾的是,《霓裳羽衣曲》创作完成后,李隆基一直都没有找到这种道家的神秘感觉,直到杨贵妃出现,他才找到了理想中的感觉:貌若月中仙子,舞姿轻盈飘逸,身材曼妙多姿,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有过一段描述: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试想,这样的女子,怎能不让李隆基倾心?

当然,只要是情侣,总会有闹矛盾的时候,李隆基虽然宠爱杨贵妃,有时候也会因为杨贵妃的任性而恼火。更何况,李隆基后宫嫔妃众多,也不可能每天都和杨贵妃腻歪在一起。每逢李隆基关爱偏少或者耐心不够的时候,杨贵妃就喜欢闹情绪,惹得李隆基十分不悦。

天宝五年(746)七月,李隆基觉得杨贵妃太过敏感,喜欢妒忌后宫其他嫔妃,因此将她送回到哥哥杨铦的府邸。然而,杨贵妃回娘家没多久,李隆基的内心便生出了无尽的空虚感,仿佛失去了人生中最珍贵的无价之宝。

据史料记载,李隆基性格宽厚,平日里对宫女和宦官还不错,可自从杨贵妃出宫,这些下人天天被李隆基训斥,运气不好的甚至会遭受鞭笞。首席太监高力士心知肚明,他看火候差不多了,于是试探着问道:“陛下,贵妃平日里尊贵惯了,如今住在杨府深有不便,要不将贵妃的起居物品送到杨府?”

李隆基赞赏地说道:“你立即去办!对了,将朕的御膳分一半给贵妃送去!”

如此一来,就算李隆基先认了错。天黑的时候,高力士便将杨贵妃从杨府接了回来。杨贵妃非常懂事,刚刚进入宫殿,便匍匐在李隆基的面前认罪,态度十分诚恳,李隆基找回了面子,事情又顺利解决,心情自然大好。

正所谓,小别胜新婚,夫妻间的感情自然变得更加浓郁。

天宝九年(750),杨贵妃再次忤逆李隆基的圣意,被遣送回杨铦的府邸。

据说,这次闹得很严重,许多人都在看这场好戏如何收场,高力士劝了李隆基几回,最后也无可奈何,于是找户部郎中吉温想办法。

吉温奏道:“陛下,女人没多少智慧见识,这才让您生气。不过贵妃久承圣恩,出了门便代表皇室的尊严,如今无家可归,岂不是让人看笑话吗?”

说白了,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就是别让人看笑话。

果然,李隆基回心转意了,他让太监张韬光前去给杨贵妃送御膳,一方面了解贵妃的心态,另一方面则向她示好。

杨贵妃也着急,她担心李隆基移情别恋,自己彻底失宠,每日都派人前去探问消息,好不容易等来了皇帝的使者,怎能轻易放弃呢。据史料记载,杨贵妃当着太监的面哭诉,并让他转告李隆基:妾犯了陛下的忌讳,陛下却不忍心杀妾,如今远离宫廷,唯有将头发送给陛下,以求宽恕!

李隆基握着贵妃的头发,感触良多,当即让高力士将她接回了皇宫。经历了两次分手危机,杨贵妃开始学聪明了,她不再轻易吃醋,也不再顶撞李隆基,反而将自己最温柔的一面展现给李隆基,二人的感情再一次得到升华。

古代的帝王虽然都很好色,却也不乏对爱情有执着追求的,像李隆基这种痴情的帝王确实非常少见,也难怪时人会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来称赞李隆基和杨贵妃忠诚不渝的浪漫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