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玖 后文人执政时代 张九龄: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宰相(1 / 1)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

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曾任窦州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任索卢(今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县丞。

从家世背景来说,张九龄算是出身书香门第。据史料记载,张九龄自幼苦读诗文,聪慧异常,13岁的那年,张九龄主动给广州刺史王方庆投递作品,获得了王方庆的盛赞,按照刺史大人的说法,张九龄的前途不可限量。

数年之后,张九龄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获得进士身份,时任吏部考功郎沈佺期非常赏识他,封他做了秘书省校书郎(检查皇家藏书中的错误,随时校订,属于基层文职工作)。不过,张九龄不太喜欢这份工作,枯燥乏味不说,还没有升迁的机会,有一次回岭南老家省亲,张九龄便想着退隐山林。

可就在此时,张九龄迎来了自己事业的第一春。

当时,李隆基在东宫开科取士,而有资格参加考试的,正是在朝中为官的青年才俊。张九龄预感到机会来了,因此主动报名参加策问,最后以卓绝的才华赢得李隆基的赞赏,当场被封为右拾遗(门下书属官,从八品)。

随后的几年,李隆基逐渐控制了朝政,姚崇则成为第一任开元宰相。姚崇是强势的宰相,几乎是说一不二的存在。可张九龄仗着自己才华出众,屡次上书针砭时弊,比如要求朝廷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不拘一格,以年轻有才为先,资历经验为后,最终引起了姚崇的强烈不满。

张九龄很知趣,知道得罪宰相的后果,于是主动辞官归田。

回到岭南后,张九龄并没有闲着,他很想为乡亲们多干点儿实事。经过一番考察后,张九龄上书朝廷,决定修缮岭南通往内地的“大庾岭路”。

据史料记载,大庾岭是横贯在广东、江西的山脉,长达二百公里。当年,秦始皇为了征讨百越国,派遣五十万大军南下,其中有一路走到大庾岭,看到悬崖峭壁,荆棘密布,便凿山开路,打通了内地和岭南的道路。

自此以后,岭南和内地的联系并不算太多,这条路一直凑合在用。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南下的时候,觉得这条路太不方便,而广州作为崛起的港口城市,贸易越来越发达,许多物产都需要运送到内地。

就这样,张九龄给李隆基上奏,希望朝廷拨款维修。事实上,张九龄的想法和李隆基不谋而合,拨款很快就批了下来。随后,张九龄带着老百姓开凿石头,砍伐树木,丈量尺寸,花费了两年时间,终于铺就了一条宽约三米、长约三十里的道路,史称“大庾岭路”,也可以说成是古代的“京广线”。

大庾岭路连接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市,堪称岭南和内地的“生命通道”,此后一直被历朝历代的皇帝重视。不可否认,修建大庾岭路是伟大的政绩,大路开通的时候,也就是张九龄回到长安的时候。

开元六年(718),张九龄被调往长安,担任左补阙,负责人才选拔工作。开元八年(720),张九龄被封为吏部司勋员外郎(从六品)。

开元一朝,人才辈出,巨星云集,张九龄文采虽然出众,却并不拔尖,想要以才学打动上官,确实有点困难。不过,张九龄拥有旁人难以比肩的机缘。

开元九年(721),张说正式拜相,执掌中枢。张说是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当年在岭南工作的时候,就和张九龄有过一些交集,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这一次,张说刚刚拜相,便主动找到了张九龄,还和他论起了本家,二人越聊越投机,最后竟然结交为兄弟,发誓互相扶持。

在张说的提拔下,年仅44岁的张九龄升任中书舍人(正五品)。

然而,张九龄并没有因为提拔之恩就对张说点头哈腰,阿谀奉承,反而经常规劝张说,不要开罪大臣,尤其是不要得罪宇文融。谁料想,张说自我膨胀,并没有听张九龄的劝谏,做了三年宰相之后,张说被李隆基赶下了台。

至于张九龄,也走上了被贬的黑暗之路。

按照以往官场的规律,这种因为站队问题被贬的官员,仕途应该是走到了尽头。然而,张九龄却生在了最好的时代,碰到了英明神武的皇帝,更碰到了无条件欣赏他的上司。开元十七年(729),李隆基重新起用张说,任命他为尚书左丞。

开元十八年(730),张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死之前,他给李隆基递交了一份奏折,其中就提到了一个愿望:希望李隆基能够起用张九龄。

张九龄是何人?李隆基想了半天也没印象,打听之后才知道,张九龄就是那个红得发紫的书生才子。

开元十九年(731)三月,李隆基下诏,将张九龄调回长安,擢升为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担任秘书少监期间,张九龄的文学才华被无限释放,李隆基让他拟写一个诏书,张九龄就可以下笔成文,而且效果奇佳。再加上张九龄的气质高雅,刚正不阿,出发点都是为了朝廷的利益,因此深得李隆基的欢心。回长安没多久,张九龄就被任命为中书侍郎。

没有封他做宰相,是因为朝廷没有多余的编制。开元二十年(732),55岁的张九龄萌生退意,以赡养老母为由,向李隆基递交了辞呈。李隆基颇为惊喜,想不到张九龄还是个大孝子,这样德才兼备的人,必须得重用啊!

李隆基一纸诏书,将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张九章调回到岭南为官,这样就可以就近照顾老母,而张九龄继续留在长安,等待李隆基的重用。李隆基并没有食言,罢免萧嵩和韩休的同时,张九龄就被任命为宰相了。

客观地说,有李隆基的信任和支持,张九龄很快便在朝中站稳了脚跟,以他的才学和能力,辅佐李隆基开创新的局面,未尝没有可能。然而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有好运气,也会有坏运气。就在张九龄荣升宰相之后,他的坏运气就随之而来了,带来坏运气的人,就是他这辈子最难缠的对手:李林甫。

这些年来,李林甫的仕途还算比较顺利,最大的成就,应该是联合宇文融扳倒了宰相张说,获得了朝野上下的关注,自己也进阶为吏部侍郎。不过,开元朝人才济济,想要出人头地,或者爬上宰相的位置,必须得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张九龄呢?

他能写出千古流传的诗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他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最华丽的诏书。

李林甫呢?

李隆基爱好诗词文学,喜欢和文人逗乐子,李林甫却对诗词文学一窍不通。李隆基爱听音乐,李林甫也喜欢音乐,但是不会唱歌,不会演奏,不会作曲。李隆基喜欢气质高雅,玉树临风的臣子,李林甫看起来就很猥琐。

说白了,李林甫在朝廷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可这并不能保证李隆基就会喜欢他,重用他。未来的道路,途长且艰啊。不过,李林甫的目标就是做宰相,也很有手段,他最后想通了,要让李隆基注意他并且提拔他,必须投其所好。

通俗点说,李隆基喜欢听什么话,李林甫就说什么话。

自古以来,谁最懂皇帝的心思?

后宫的女人和身边的宦官。

李林甫很聪明,当李隆基和一帮集贤殿学士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将目光转移到了后宫。在他看来,后宫女人天天陪李隆基睡觉,既能打听皇帝的隐私,又可以通过她们向皇帝吹耳边风,只要搞对门路,可谓一本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