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但凡新皇帝上任,第一件大事就是人事安排。
核心原则:提拔新势力,打倒旧势力。
唐睿宗时期,活跃在朝堂的有七位宰相:崔湜、萧至忠、窦怀贞、岑羲、陆象先、魏知古、郭元振,前四个是太平公主的党羽,在兵变中相继被杀,能够活到李隆基称帝的,唯有陆象先、魏知古和郭元振三人。
没有被李隆基杀死,说明他们的政治立场没有致命的问题。然而,在政治斗争中,还有一种高端操作,叫二次洗牌!
陆象先(665—736),出身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吴中区人)陆氏,通过制举(非常规科考试)考试入仕,为人很有骨气,也很有才华,后来被吏部侍郎吉顼推荐为洛阳县尉,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中书侍郎的位置。
景云二年(711),太平公主举荐崔湜为宰相,不料崔湜提了个附加条件:陆象先素来就有威望,早就该拜相了,希望太平公主能够成人之美。据史料记载,陆象先虽然做了宰相,可始终和太平公主保持着距离。有一段时间,太平公主想联合宰相一起废黜李隆基,陆象先带头反对,最终迫使太平公主只能罢手。
政变完事后,李隆基召见陆象先,对他当年阻挠太平公主的行为非常赞赏,并给予了“岁寒而知松柏”的高度评价。不可否认,李隆基原本很看好陆象先,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李隆基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
原来,李隆基发动政变的时候,唐睿宗李旦跑到了承天门楼,他对身边的大臣说过,如果他们拥护李旦,可以留下自己的名帖,如果不打算拥护李旦,可以立刻离开。当时,有些朝臣犯傻,留下了自己的名帖。事后,李隆基拿到了这份名单,并让陆象先挨个审讯,可陆象先却把名单给毁了!
李隆基万分震怒,立刻让陆象先前来解释。
陆象先说道:“为君主分忧是臣子的本分,陛下以德行教化天下,怎能杀行义之人?臣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陛下考虑!”
话说得很漂亮,可李隆基却像吃了苍蝇一般恶心。此事过后,李隆基派人抓捕太平公主的党羽,陆象先又在暗中保护,救了不少李隆基想杀的人。对李隆基来说,陆象先是优秀的臣子,可并不是他的臣子,李隆基可以包容陆象先,却没法说服自己接受他,更别说重用他。
先天二年(713)七月十四日,李隆基下诏:封尚书左丞张说为中书令。
先天二年(713)七月十九日,李隆基下诏: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象先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道按察使。
先天二年(713)八月初二,李隆基下诏:封刘幽求为尚书左仆射、平章军国大事。八天之后,刘幽求晋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郭元振,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人,18岁的时候考中进士,被朝廷封为通泉(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县尉。据史料记载,郭元振虽然是个读书人,却在县尉任上干尽了不法之事,铸造私钱、掠卖人口,行径之恶劣,堪比后世黑社会。后来,郭元振遭到百姓举报,被押送到洛阳城问罪。
当时,武则天亲自审讯他,交谈之下,发现郭元振居然才华横溢,而且做事情很有一套,于是将他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自此以后,郭元振一直在军中服役,还到边境处理过和吐蕃的外交事务,建立了不少功勋。
韦后当政的时候,郭元振受到宗楚客的排挤,一直在安西都护府任职,唐睿宗李旦登基之后,郭元振重新回到长安,担任太仆卿,加银青光禄大夫。没过多久,李旦让他取代宋璟,担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旦对郭元振有知遇之恩。
当时,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斗得如火如荼,窦怀贞等人明确站队,可郭元振却选择明哲保身,李隆基就已经很不满了。李隆基发动政变的时候,郭元振又跟随在唐睿宗李旦的身旁,为自己贴上了太上皇的标签。
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李隆基不好多说什么,还下诏封郭元振为代国公,食实封四百户,赐布一千段,给足了面子。然而,李隆基没想过重用郭元振,因此后来加封他为御史大夫,兼任朔方(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大总管,准备让他前往边境防御突厥。
李隆基的任命已经透漏了很多信息,如果郭元振有点儿政治智慧,他应该主动请辞,给李隆基一个完美的台阶。很遗憾,郭元振不是聪明人,或者还保留了些许念想,始终没有主动走出这一步,这让李隆基更为恼火。
先天二年(713)十月十三日,李隆基在骊山脚下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军事演习,共有二十万将士参加,旌旗连绵五十余里,场面非常壮观。就在典礼进行的当口儿,李隆基对时任兵部尚书郭元振说道:“你看看,将士们在下面站得乱七八糟,军容不整,如何御敌?你这个兵部尚书做得很不称职啊!”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底下是二十万大军,难道皇帝想用整齐划一的高级标准来要求他们?鸡蛋里面挑骨头,骨头里面挑白菜,这明显就是搞事情啊。郭元振看了看军容,又看了看李隆基,心里顿时忐忑。
李隆基一声暴喝:“来人,把郭元振拉下去砍了!”
堂堂的宰相,在荒郊野外直接被判死刑?
在场的大臣面面相觑,搞不懂李隆基的套路。别的不说,郭元振长期在西域带兵作战,是吐蕃和突厥人的克星,堪称朝中顶级的军事人才。后来又担任凉州都督,把凉州治理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深得朝野上下的认可。如今,就因为军容不整被处死,这岂不是大唐立国以来最大的笑话?
彼时,刘幽求和张说刚刚担任宰相,他们觉得有必要出面劝谏,因此说道:“陛下,郭元振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立下过汗马功劳,不可轻易处死啊!”
其他朝臣也纷纷求情,希望李隆基能够冷静处事。
李隆基不咸不淡地说道:“军队的威仪关乎大唐的颜面,是国家大事,按照朕的意思,郭元振必须一死,既然众位大臣为他求情,朕就赦免他吧!不过,郭元振不能再担任兵部尚书,送往新州服役吧!”
李隆基:“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何在?”
唐绍:“臣在。”
李隆基:“爱卿啊,你制定的演习礼仪不完善,按罪当斩!”
面对李隆基疾风暴雨般的摧残,群臣彻底蒙了。看得出来,皇帝今天很有杀人的欲望,既然如此,大家也都懒得劝谏了。如此一来,李隆基未免有些尴尬了,他没打算杀死唐绍,如果有人求情,他会立即赦免,然后将此事翻篇。
很遗憾,现场一片寂静。有人抬头看天,有人俯首望地,有人闭目养神,可就是没人站出来为唐绍说话。就在此时,伺候在旁的金吾卫将军李邈动手了,他命人把唐绍牵了下去,一副立马就要送他上西天的模样。
唐绍确实被杀了,死于李隆基弄假成真的拙劣表演。为了祭奠唐绍的英灵,李隆基下诏免除了李邈的所有官职,并放下狠话:永不续用!
骊山军事演习,李隆基确实理亏在先。后来,他为了补偿郭元振,将他提拔为饶州司马,然而郭元振经历了人生打击,一直郁郁寡欢,恨意难平。在前往饶州的路上,郭元振因病去世,享年57岁。十年之后,李隆基下诏追封他为太子少保,算是为当年的事情致上了最诚挚的歉意。
七大宰相,魏知古堪称结局最完美的一位。原因很简单:他把太平公主发动兵变的日期告诉给了李隆基。陆象先和郭元振被打压的时候,魏知古稳如泰山,直到李隆基起用姚崇,魏知古和他发生矛盾,这才被贬为工部尚书。
宰相接连被贬,其实传递了两个重要的信息:新皇帝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有自己的用人标准;新皇帝撸掉旧臣,肯定是为新人腾出位置。不可否认,郭元振的下野,其实是为姚崇的回京让路。
姚崇(650—721),原名姚元崇,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姚懿曾是巂(guī)州(今四川省西昌市)都督。
据史料记载,姚崇年轻的时候,对武术非常痴迷,而且生性洒脱,很有游侠的气质。到了20岁的时候,姚崇突然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唐朝是个好时代,学习成绩好可以做官,功夫练到家也可以做官,可姚崇恐怕没有想到,自己居然是通过抬棺材的方式入仕!文雅一点的说法,其实是“挽郎”。
在唐朝,如果皇帝、皇后或者皇子去世,朝廷会挑选一批年轻的官宦子弟,由礼部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教会他们抬棺材、唱挽歌、做表情等技能。皇室成员下葬的时候,他们的正式身份就是“挽郎”。当然,朝廷除了管吃管住,还会在丧礼完事后,把他们的个人资料移交给吏部,由吏部给他们安排工作,或者编入后备干部的序列,作为他们抬棺材的回报。
就这样,姚崇凭“挽郎”的身份晋级为国家公务员,后来中了“下笔成章”举,被授予濮州司仓参军一职,一直做到兵部郎中。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入侵河北,武则天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姚崇对答如流,武则天将他提拔为兵部侍郎。两年之后,姚崇晋级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王府长史,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准确地说,武则天还是很欣赏姚崇的。长安四年(704),姚崇的母亲病逝,姚崇回家丁忧,因此极力请辞,武则天为他保留了相王府长史的头衔。没过多久,武则天就重新起用他为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姚崇说了,我执掌兵权,又是相王府的官员,这样对相王李旦很不好,武则天将他调任礼部尚书。
当时,张易之兄弟把持朝政,姚崇身为宰相,免不了和他们发生冲突。武则天为了保护姚崇,特意保留了他的宰相头衔,让他前往灵武道担任大总管。武则天对姚崇有知遇之恩,更有保护之恩,姚崇一直感念着这位女皇。
后来,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姚崇参与了谋划,事后被封为梁县侯,实封二百户。彼时,姚崇虽然年过花甲,却始终保持着率真的性格。当同事们都在庆祝反武大胜的时候,姚崇找了个僻静的角落,独自坐在那里哭泣,感念武则天昔日的恩情。很遗憾,这种行为让刚刚上位的唐中宗李显略显尴尬,没过多久,李显就将他贬为亳州刺史。
古话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第一福:姚崇远离了中央,却也逃过了李显清洗功臣的政治运动。
第二福:在亳州刺史任上,姚崇亲身扎根到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对基层疾苦和民生大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第三福:李隆基一直在暗中观察,姚崇忠君爱国、不畏权贵的品质,刚好是中唐时期文官集团最缺乏的气质。仅此一条,李隆基就想重用姚崇。
李旦登基之后,将姚崇调入长安,封他做了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然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把朝堂搅得天翻地覆,姚崇坚定地站到了李隆基这边,甘愿充当打压太平公主的急先锋。
出山第一战,姚崇炮打“斜封官员”。不幸的是,姚崇的激进行为几乎惹恼了半数朝臣。太平公主以此事为由,对李隆基发动了强烈的攻势,在唐睿宗李旦的干预下,姚崇被贬他乡,随后辗转到同州做了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