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壹 天可汗的武道 李世民的大国外交:朕一定灭东突厥(1 / 1)

聊完了文治,再来聊一聊李世民的武功。

路人甲:“李世民,给你一份敌人的名单,你最想灭谁?”

李世民:“东突厥!”

路人甲:“为什么?”

李世民:“不为什么,就是想灭他们。”

路人甲:“那你还想灭谁?”

李世民:“先灭东突厥,其他的再说!”

路人甲:“可是你打不过人家。”

李世民:“打不过是打不过,主观上就是想灭。我后来不也捞了个‘天可汗’的称呼吗?过程不重要,结果才可靠。”

说起大国外交,这恐怕就是李世民的真实心情。

贞观一朝的外交,还是要从突厥人说起。

隋末天下大乱,隋炀帝忙着平叛,几乎没空搭理东突厥,以至于他们在隋末群雄逐鹿的过程中浑水摸鱼,敛聚钱财,势力不断坐大,可谓出尽了风头。

当时,东突厥旗下就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同罗、仆固、拔野古、思结、浑、斛薛、结、阿跌、契苾、白雨习等部落归附,势力非常强大。

正所谓“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历史的规律就是如此,突厥势力强势到极点的时候,自然也就是败亡的前夕。武德元年(618),李渊登基称帝,建立李唐政权。此时,西突厥的首领叫统叶护可汗,东突厥的首领叫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对钱财和美女很感兴趣,他预感到天下大乱,中原肯定会成为突厥人的提款机。可他没想到的是,李渊是一个雄才大略、心机深沉的主,李世民更是一个骁勇善战、令鬼神愁之的杀神。父子二人齐心协力,很快就把中原的局势搞定,各路枭雄魂归九泉,天下形成一统。

李渊虽然坐稳了江山,可考虑到国家百废待兴,军中将士厌战,再加上缺乏精锐的骑兵和战马,因此对东突厥的国策是以和为主。然而,颉利可汗预感到唐朝的崛起会影响突厥的利益,因此频繁南下入侵,想和李唐政权讨价还价。

遗憾的是,突厥骑兵不善攻城,只能在周边的村子打打秋风,收获并不是很多。

偶尔能和唐军交上手,也都是互有胜负,对突厥大军来说,死了人却没有抢到战利品,已经算是亏本的买卖了。

玄武门政变之后,颉利可汗率军一直杀到长安城,虽然气势汹汹,场面很好看,可颉利可汗的内心并不坚定。李世民三言两语就化解了颉利可汗的攻势,并逼他在长安城西杀白马、签盟约,逼迫颉利可汗再次退兵。

突厥汗国和中原政权还不太一样,他们的民族处于游牧状态,大家都是以部落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没有中央集权,没有完善的管理组织,只是依靠血统和武力来维系关系。说白了,想要让各部落的首领认可你的权威,你就得带着大家发家致富奔小康,否则,你就自己滚下台来。

看看颉利可汗,每次南下都是劳师动众,回去的时候却是两手空空。别说带着属下打秋风、赚生活费了,大家伙儿完全是自己掏腰包出差,干的都是赔本的买卖啊。

去长安那次,突厥明明占据绝对的优势,就算打不进长安城,也可以在周边搞搞抢劫啊,可颉利可汗的脑袋偏偏被门夹了,和李世民杀什么白马,签什么协议,搞得大家都不好意思继续抢劫,这算哪门子事儿?

颉利可汗的窝囊行径引起了国内部落首领们的强烈不满。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相继离叛,国人开始和颉利可汗离心离德。

客观地说,手下反对颉利可汗,表面上都是因为钱财,实际上都是因为政治利益。说白了,草原上没那么多的君臣礼仪,谁的势力强大,谁就可以做首领,既然你颉利可汗不给力,把你轰下台来又有何不可呢?

有趣的是,颉利可汗的策略不是安抚这些强大的部落,而是借助汉人来压制他们,以及扶持毫不起眼的部落来牵制他们。事实就是,汉人的这套手段在草原上有点儿水土不服,薛延陀、回纥等部落该反还是要反,毫不买账。

贞观元年(627),颉利可汗让大侄子欲谷设率领十万精兵征战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打算用武力镇压叛乱。然而,回纥的菩萨酋长只用了五千精兵,就彻底瓦解了欲谷设的攻势,并俘获了大批的突厥骑兵。

这一战,颉利可汗元气大伤,而回纥部落则强势崛起。

贞观元年(627)七月,李世民召集重臣开会,商讨是否要趁火打劫。以萧瑀为宰相的一帮朝臣认为,天赐良机,不打就是对不起老天爷的厚爱。可长孙无忌认为此时出兵违背了道义不说,还会给刚刚稳定的大唐带来灾难。

李世民碍于大局,只好放弃出兵的打算。

贞观元年(627)冬天,突厥国内遭遇了极为严寒的天气,大雪几乎覆盖了整个草原,无数的牲畜被活活冻死,突厥的百姓食不果腹,苦不堪言。

颉利可汗彻底慌了,突厥国内刚刚爆发了大乱,又遭逢经济危机,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战争机会,就连他自己也认为,李世民肯定会趁此机会大举侵犯。于是,颉利可汗带着兵马主动南下,一直到达朔州边境(今山西省朔州市),名义上说是突厥人会猎,实际上是为了防备唐军来袭。

当时,鸿胪寺卿郑元璹(shú)从突厥出使回朝,对李世民说了这样一番话:“突厥人的兴衰更替,从他们的马匹和牛羊数量就可以看得出来。如今突厥的老百姓食不果腹,牲畜瘦弱,再加上兵祸连连,不出三年,突厥就会正式灭亡。”

李世民深以为然。

郑元璹的消息让武将们兴奋得手舞足蹈,突厥马上就要灭亡了,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身为武将,是不是要趁此机会捞一票战功啊?

武将们:“陛下,这仗必须得打,不打不合适啊!”

李世民:“不得胡闹!我们大唐刚刚和人家签订盟约,贸然开战就是背信弃义啊。

趁突厥百姓吃不饱饭的时候偷袭,那叫不仁。更何况,乘人之危,灭人国家,这事儿不讲究,不是好男儿该干的事儿。朕以为,就算突厥部落全部背叛,也不出兵,除非等他们犯下罪过,那一天就是他们的灭国之日。”

好吧,你说不打就不打,谁叫你是皇帝呢。

此时的李世民,其实很像当年的隋炀帝。灭国之仗肯定是要打的,可打仗必须找到合适的由头,而且得光明正大地打,光明正大地赢。

一个强大的政权从鼎盛到衰落,仅仅靠外力破坏是远远不够的,内部的变乱才是导致政权分崩离析、最后瓦解的致命因素。

贞观二年(628)四月,东突厥传来噩耗: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闹掰了。

对李唐政权来说,这是个消灭突厥的历史转折点。

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是叔侄关系,关系非常铁,颉利可汗信任大侄子,让他做了东突厥的二把手,后来他们联手侵略唐朝,抢劫事业搞得风风火火。

几年前,李世民抵御突厥的时候,无意间给他们叔侄挖了个大坑:李世民先是威慑颉利可汗,随后又拉拢突利可汗,并和他拜成了把兄弟。

何为把兄弟?意思就是,你有困难,可以随时来找我。

颉利可汗的心里开始慌张了,突厥国内因为离间计而反目成仇的亲人,用一只手能数得过来吗?在突厥国内,颉利可汗能做皇帝,突利可汗也能做皇帝,如果颉利可汗进攻唐朝的时候,大侄子在背后捅一刀子,怎么办?

人的关系因为利益有了裂痕,就很难弥补了。

当时,突利可汗驻扎在幽州以北,主持东突厥东部的所有事务,管辖着奚、室韦等十多个部落。东突厥走下坡路的时候,这些部落相继背叛,投奔了大唐,颉利可汗十分震怒,将突利可汗狠狠地羞辱了一顿。

在颉利可汗的眼里,大侄子就是亲唐派的势力,旗下的部落归附唐朝,他肯定在里面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这也就罢了,薛延陀、回纥暴乱的时候,颉利可汗让欲谷设率兵前去帮忙平叛,却换了个惨败而归。

突利可汗回来之后,颉利可汗将他关押了十多天,还多次鞭打凌辱。颉利可汗心中愤怒不已:突厥国内能有今天,全拜这个大侄子所赐!你居心何在?

有趣的是,突利可汗也不爽了,明明就是叔叔施政不善,这才引起了部落首领的背叛。欲谷设率领十万突厥精兵都拿不下薛延陀、回纥等部,他能有什么办法?叔叔把过错推得一干二净,做人不讲究啊。

之后,突利可汗回到自己的驻地休养,可颉利可汗还想继续平乱,因此以大可汗的身份要求突利可汗赶紧给他招募士兵,顺便筹措一批粮草。

突利可汗表示,这游戏完全没法玩下去了啊。地主家本来就没多少余粮,如果都给了颉利可汗,岂不是让自己的族人喝西北风?再者说,就算再打一仗,还是打不过人家,回来之后再挨一顿鞭子?这不是主动找抽吗?

突利可汗怒了,我念着一脉相承,这才一再相让,难道你能做大可汗,我就做不成?既然这样,那就造反吧,弄死你!

贞观二年(628)四月,突利可汗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表示要以整个部落归降唐朝。

李世民是性情中人,面对突利可汗的请降,他感慨良多:“诸位爱卿啊,想当年,突厥国内控弦之士多达百万,何其强大啊,现在竟然沦落到向我们投降的地步,要不是国内混乱,怎么会到如此地步。”

群臣:“恭贺陛下。”

李世民:“朕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既有高兴,也有担心啊!突厥衰落,大唐将重新迎来和平,可如果朕犯了颉利可汗犯过的错误,难保不会重蹈覆辙,你们这些人要时刻向朕进谏,提醒朕不要走上这样一条道路。”

群臣擦汗不已,皇上的心思真的是高深莫测啊。

话分两头,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闹掰了之后,便在大草原上干了起来,突利可汗毕竟势单力薄,撑了没几天,就给把兄弟李世民写信求援了。

李世民:“诸位爱卿,朕和突利可汗有盟约,他有急难朕不能不救,然而颉利可汗和我们也有盟约,这可如何是好呢?”

注意了,这是领导考验手下情商的时候。

兵部尚书杜如晦:“陛下,突厥人背信弃义是常事,即便和我们结盟,以后也会背叛。如今咱们如果放过进攻的机会,恐怕日后会追悔莫及啊。”

李世民态度很冷淡,说明杜如晦没有摸准皇帝的脉。

想想看,李世民说打突厥人背信弃义,那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逼迫父皇退位,这不算背信弃义吗?能干自家人,就不能干外人?说白了,李世民不是不想打突厥,而是在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这种时候,让东突厥内斗才是英明的政治家应有的觉悟啊。

随后的一段日子,契丹部落投奔唐朝,依附突厥的梁师都也被李世民派人所杀,颉利可汗气急败坏,开始纵兵在唐朝的朔州等地耀武扬威。可是在李世民眼里,颉利可汗已经沦为跳梁小丑,消灭他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