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魄力:突厥人闻风丧胆(1 / 1)

隋大业十二年(616)十二月,李渊被封为太原留守,这也成为他一生中的最大转折。

太原是大隋的北都,放眼整个北部边境,太原是抵御突厥的最后一道门户,说是战略要地都有贬低它的意思。这也就罢了,隋炀帝到达扬州之后,几乎意味着放弃中原的控制权,凭着李渊的江湖地位和皇帝给他的尚方宝剑,放眼河东地区,谁还敢和李渊唱对台戏?太原,岂不是李渊的私人地盘?

李渊能被发配到这里做官,实在是祖坟上冒了滚滚青烟。

杨广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在是脑子进水啊。

当然,隋炀帝骨子里还是对李渊不太放心,因此特地派了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担任他的副将。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也可以理解。

此时的李渊,只能说是刚刚找准了人生奋斗的方向,连创业的初级阶段都谈不上,更别说挑战小表弟的权威了。上任之后,李渊别无选择,只能全力剿匪,卖力干活,王威和高君雅虽然身负间谍的职责,却也很难找到李渊的把柄。

历史真是讽刺啊。他们兄弟两个经过这么多轮的忠诚大考验,才建立起信任关系。可是,两人到底有什么心思呢?

对杨广来说,让大表哥经营河东这块战略地盘,自然希望他能够和长安、洛阳形成三足鼎立的关系,为大隋帝国防御北边的突厥,不让外国人染指中原。

对李渊来说,他心心念念的是拥兵自重,猥琐发育,等时机一到,霸占小表弟的皇位,将这些年来所受的屈辱全部发泄出来。

在李渊称帝的路上,杨广送了他最重要的一程,李渊的一生虽然谈不上默默无闻,但如果没有太原留守这个官儿,他也不会像后来那样,成为千古一帝。

有杨广这样的好兄弟,人生实在当浮一大白啊。

据史料记载,李渊当时非常得意。

李渊有个叫温大雅的贴身秘书,他后来写了一本《大唐创业起居注》,专门记载老板创业期间的点点滴滴,尤其是李渊新官上任后的心情,温大雅描写得非常详细:帝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所经之处,示以宽仁,贤智归心,有如影响。

这里面有个背景,李渊的爵位是唐国公,而太原是古唐国的封地,按照迷信的说法(其实是李渊的说法),李渊能来太原当官儿,完全是老天爷的悉心安排,在他看来,自己就是太原百姓命中注定的主子。

古话说得好,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如今李渊和太原百姓,可不就是这种如鱼得水的关系吗?不可否认,李渊是一个出色的战略思想家,他看懂了隋末的局势,尤其是小表弟南下的后果,他似乎一清二楚。在风雨飘摇的世界,能有自己的一方土地,实在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如果说前几年李渊还被小表弟牵着鼻子到处溜达,如今做了太原留守,手握军政大权,就必须趁着局势混乱,狠捞一把。

否则,辜负了老天爷的厚爱,是会遭雷劈的。

到达太原城后,李渊的兴奋劲儿越发浓烈,他甚至有种强烈的感觉,自己的家就是在太原,他在人世间兜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回到了最熟悉的地方。

李渊太激动了,他得赶紧找人分享一下。

李渊:二郎(李世民),来来来,跟为父聊聊天!

李世民:老爸,你的心情很不错啊,为什么事儿?

李渊:咱家马上就要飞黄腾达了!

李世民:此话怎讲呀?

李渊:你想想看,咱们的封号是唐国,而太原本身就是古唐国的封地,咱们能来这里,实在是上天给的机会啊!如果咱们不抓住这次机会,兴许还会有什么祸事呢!知道怎么干吗?

李世民:老爸,您说您说。

李渊:嗯,孺子可教!听好了,咱们有两个麻烦,一个是盘踞在太原附近的土匪历山飞,一个就是东突厥,如果不把他们搞定,工作恐怕会很难开展啊。

历山飞是河北籍贯的土匪,本来和河东没啥关系,可他的脑袋不知道被哪位大师开光了,突然打起了太原城的主意,起兵之后,历山飞就派大将甄翟儿到太原城下转了一圈,还杀了隋朝的大将潘长文,随后盘踞在太原南部。

李渊想要南下,就必须解决历山飞这个大麻烦。

来吧,先盘点一下兵马,看看有多少人。

老板,很对不起,咱们就六千余人,不能再多了。

李渊以四十五度角的帅气姿势,仰天长叹,底子太薄,创业维艰啊。

六千就六千吧,且看李某人的手段,教你们打出六万人的输出。

就这样,李渊带着王威,以及六千兵马,从太原一路南下。

历山飞是怂包吗?显然不是!在那个年代,起义军都喜欢在自己的地盘混,他能把目光瞄到太原城,说明他有一定的眼光。到太原之后,历山飞打了好几场胜仗,也杀了几位隋朝的将领,手下的人多达两万余人,声势非常浩大。

可就在此时,有人告诉他,新上任的太原留守想拿他开刀,历山飞的心情顿时就变得不那么美好了。

历山飞:新任太原留守叫什么名字啊?

属下:李渊,深渊的渊。

历山飞:管他什么渊,先弄死他。

历山飞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带着属下开赴雀鼠谷口,等李渊来战。

雀鼠谷位于山西晋中市灵石县东南,地处太原、临汾两大盆地之间,自古以来,雀鼠谷就是太原和临汾的交通要道。取名雀鼠谷,暗含着只有麻雀和老鼠之类的小东西才能穿过的意思。

狭路相逢勇者胜!至少在李渊的眼里,自己是个勇者。

瞧瞧历山飞,虽说有点儿战略眼光,可毕竟改变不了土匪的低级本质,两万余人盘踞太原这么久,居然都没能拿下,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历山飞的战斗力还是不行啊,小打小闹可以,侵略性毕竟不足!

李渊的自信心爆棚,胜利就在眼前啊。

就在李渊下令之前,副官王威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王威:唐国公,对方有两万多人,咱们就六千,能干得过吗?要不咱撤吧。

呵呵,这位副官,你来太原这么久,几乎是沉默寡言啊,如今金口一开,就暴露了软弱无能的本性,看起来,隋炀帝真的是所托非人啊。

李渊心情十分愉悦,回答也显得霸气侧漏:“兄弟们,你们别怕,这些人就是盗匪,眼中只有金银珠宝。如果和他们硬拼,咱们肯定占不到便宜,可如果咱们动点脑子,完全没问题啊。”

话说出口,李渊总感觉是在涨他人的士气,于是又重新组织了一下语言:“老子就怕他们不出战,只要他们动手,败局就这么定下了。”

李渊下令,将手中的兵力分为两大阵营:

第一营,王威坐镇中军,以年纪较大的老兵为主,主要任务是举起军中的旗帜,越多越好,给敌人虚张声势的感觉。

第二营,李渊率领骑兵,以及数百名善于骑射的精兵埋伏在两翼。

历山飞从来没和李渊打过交道,自然不懂他的花花肠子,他看到中军很热闹,以为李渊躲在其中,于是擂鼓进攻,打算活捉李渊,结束战斗。事实上,进攻非常顺利,历山飞确实来到了中军,可李渊却并不在这儿,映入历山飞眼前的,是李渊的辎重武器,以及所有的军粮和钱财。

嚯!李渊真是有钱的主啊。

历山飞的部下大多都是土匪出身,以抢劫钱财为乐趣,这么多的钱粮摆在面前,如果再矜持下去,实在有愧自己的身份啊。于是,历山飞的部下丢掉手中的武器,做起了战场上的搬运工,玩得不亦乐乎。

他们可能不知道,就在不远处,一双冷酷无情的眼睛正看着他们,如同看着死人一般。芸芸众生,你们的嬉笑怒骂,喜悦哀伤,和我无关。我要的只是战争的胜利,家族的繁盛,还有主宰乾坤的豪气。

李渊看时机已到,下令军中的弓箭手对这些乌合之众来了一顿狂射,一时间,惨叫连连,尸横遍野。李渊看了看,发现敌人的有生力量被灭得差不多了,于是率领骑兵从高坡上俯冲而下。

军队打仗,不怕以少对多,就怕群龙无首,毫无章法。历山飞的军队被骑兵冲散,又被王威的中军包夹,以多打少的优势**然无存。士兵们抬头望去,哪还有主帅历山飞的身影,究竟是逃跑了,还是挂了,谁都不知道。

一种恐慌感顿时袭上了他们的心头。

就在此时,李渊的将士摇旗呐喊,声震山谷,敌军再也没了打下去的欲望,纷纷恐慌地撤离战场。历山飞看到大势已去,留下来只能葬身于此,因此骑着快马飞奔出谷,绝尘而去。

此次战役之后,没有战死的士兵悉数投降了李渊,原本在历山飞控制下的老百姓也纷纷前来投奔,失去了根据地,历山飞犹如孤魂野鬼一般,彻底从隋末群雄争霸的历史舞台上谢幕。

李渊:小表弟,历山飞垮了,哥算是完成你交代的任务了。

虽说是小表弟安排的任务,其实也是为自己南下长安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杨广:你做得很好,不过北边还有个突厥,听说他们时常骚扰边境的村落,北部州县的百姓苦不堪言,朕颇为忧虑啊。这样吧,你和王仁恭联手吧。

对李渊来说,突厥人劣性难改,如果不把他们搞定,就算是南下长安,突厥人也一定会在后面给他捅上几刀子。就算小表弟不说,李渊也得干他们。

问题是,究竟该怎么干啊?

突厥是游牧民族,男人女人都会骑马射箭,民族的平均战斗值要远超中原,再加上彪悍的战马,可以说来无影去无踪,实在是不好对付啊。

李渊盘点了一下,手下能用的也就一万来人。太原是他的大本营,得分出七千人来镇守,剩余的三千人,都去打突厥人吧。事实上,王仁恭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二人合兵一处,凑了不到五千人。

二人面对着五千兵马,心情颇为复杂。

王仁恭暴跳如雷,恨恨地骂道:就这么点儿人,怎么和突厥骑兵抗衡啊?这活儿俺们干不了,只能困守城池,看局势怎么发展吧。

李渊乐开了花,你的意思是,我来做老大吗?

王仁恭:你要是愿意,随便你吧。

李渊表示,对付突厥人他还是有心得的,至少在雁门郡,他就摸准了突厥人的心理。异地相处,道理还是一样的嘛,这个锅他一定得背。

李渊的理论模型是这样的:

突厥人逐水草而居,以羊马为军粮,以甲胄为常服,行进不列队,安营不选址。他们最擅长骑马和射箭,机动性确实很强。问题是,他们打仗,纯粹是为了钱财或者妇女,如果有什么好处摆在眼前,他们必定会奋不顾身,可是如果遭遇到什么挫折,他们也会风驰电掣般地逃遁。

中原的军队刚好相反,因此在过往的交锋中,中原军队很难在正面战场取得胜利,就算是偶尔能够占据上风,也没办法将他们彻底消灭。

王仁恭:然后呢?

李渊:咱可以学习突厥人的长处,比如咱们也住帐篷,也逐水草而居,以羊马为军粮,只要让他们看到来中原无利可图,自然就不会继续侵犯了。

好简单的逻辑啊,让人难以置信。

不过,王仁恭却对李渊竖起了大拇指。不管怎么说,李渊是皇帝的亲戚,地位比他要高。再者说,方案是别人给的,人马也是别人出的,他还有什么不乐意的呢。李渊是好样的,我一定在后面给你摇旗呐喊。

隋大业十二年(616)十二月,李渊精心挑选了两千多个士兵,让他们身穿突厥人的服装,每天练习骑马射箭,在草原上搭帐篷居住,饮食起居和突厥人无异。

这桥段,其实就是雁门郡的翻版。消息传开之后,突厥人蒙了,李渊不是太原留守吗,手下怎么会有突厥人?是不是有人叛逃了?

于是,突厥人组成了一支“观光旅游小组”,专门跑来看李渊的骑射表演。

李渊早已经下令,突厥人来了之后不要害怕,只管旁若无人地驰骋狩猎。

场景十分诡异,很像是一群观众在动物园看表演。

瞧瞧李渊,穿着突厥服装,身跨雄壮的战马,手里拿着弓箭,瞄准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羽箭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再看看那两千多骑兵,完全就是突厥人的模样啊。

起初,突厥人并不甘心,会时不时地骚扰一下李渊,看看对方的战斗力到底有多高,是不是货真价实的突厥军队。悲剧的是,突厥人每次袭击都落空了,到了后来,李渊开始主动进攻,突厥人除了留下一地尸体,得不到任何好处。

结论呼之欲出:这些人和突厥人一样,属于游牧部落,而非中原民族。

突厥民族不喜欢攻占城池,只喜欢骑着快马抢劫老百姓。而且,他们很讲原则,只要是亏本的买卖(比如死了人,却没有抢到东西,或者抢到东西,人却死了),他们一律不做。

李渊抓住了突厥人的这一弱点,组织起超强的机动部队,对投机取巧的突厥骑兵实施打击,令他们闻风丧胆。在李渊的面前,他们的进攻属于亏本,而且是亏血本的存在,此事过后,突厥人只要听说李渊的名号,直接绕着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