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室宗族、权臣国戚属于地位超然的群体。他们是特权阶层,在法律范围之内,他们可以横着走路,毫无顾忌,至于在法律范围外如何行走,全看皇帝对特权阶层的态度,这也可以看出皇帝的真性情。
先看一个小故事。
万寿公主,李忱的皇长女,他最宠爱的掌上明珠。身为父皇,最操心的自然是女儿的婚姻大事。第一,公主身份高贵,不能嫁给一般的士族。第二,李忱不用搞政治联姻,如果有可能,尽量选一位颜值、才华、背景俱佳的青年才俊。
李忱表示,自己没时间挑驸马,于是把难题甩给了宰相白敏中。经过一番走心的选拔,白敏中最后将起居郎郑颢推荐给了李忱。
郑颢,出身荥阳郑氏,汉朝至隋唐著名的士族,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其祖父郑絪做过唐宪宗的宰相,其父亲官至兵部尚书,家族显赫。更难得的是,郑颢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还是状元出身,走在朱雀大街,绝对是无数少女的梦中情人。
白敏中向李忱汇报了郑颢的基本情况,李忱立即首肯,并让白敏中尽快将他的想法告诉郑家,准备接下来的婚事。
后世的电视剧经常出现这种桥段:某位翩翩公子考中状元,骑着高头大马游街,然后迎娶皇帝的女儿,从此走向人生巅峰。毕竟,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绝对是任何男人都梦寐以求的终极理想。
很遗憾,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皇室公主确实高贵,可她们从小生活在毫无约束的成长环境,缺乏良善主义教育。尤其是在唐朝,迎娶一位公主,就像娶了颗定时炸弹。善良一点的,可能颐指气使,不把夫家放在眼里。跋扈一点的,可能会在某天给驸马爷戴一顶绿帽子。在男权至上的年代,这绝对是令人无法容忍的。
对状元家族来说,培养一位人才不容易,谁也不想被皇室公主祸害。对状元来说,和公主结婚,算是提前走进了人生的坟墓。如果有可能,为什么不靠状元的光环,迎娶更好的白富美,选择一种自由理想的生活呢?
历史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共有数百名文武状元,可同时拥有驸马身份的,数来数去就郑颢一人。而且,郑颢还是被强制逼婚的角色。
就在李忱和白敏中商议婚事的时候,郑颢已经向朝廷递交了请假条,他准备前往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迎娶未婚妻卢氏。
得知消息后,白敏中犹如五雷轰顶,如果郑颢真和别人结了婚,自己做不成月老不要紧,李忱绝对不会放过他。情急之下,白敏中以宰相的名义给郑颢下达“堂帖”,让他先把婚事放一放,赶紧回来和万寿公主成婚。
此时,郑颢已经走到郑州,收到白敏中的“堂帖”,郑颢也是五雷轰顶,惊呆在原地。难道,历史的悲剧就要发生在自己身上吗?
郑颢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第二反应还是拒绝。然而,拒绝谁呢?是朝廷的当红宰相,还是说一不二的皇帝?那一刻,郑颢终于体会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助感。为了不给家族带来麻烦,郑颢不愉快地接受了皇帝的赐婚,并以最快的速度完婚。对未婚妻卢氏,郑颢只能扼腕叹息,一生遗憾。不过,因为婚事被搅黄,郑颢将所有怒火全部撒到了白敏中的头上,这些都是后话。
在唐朝,皇族和门阀士族通婚有过先例,可每次结婚过程似乎都不太愉快,尤其是皇族,总能感觉到来自门阀士族的嫌弃。因此,万寿公主出嫁前夕,李忱叮嘱她,让她到了夫家之后,一定要坚守妇人礼节,不能骄横跋扈,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李忱甚至在诏书中写道:“如果违背朕给你的告诫,必然会有当年太平公主、安乐公主那样的祸患。”
婚后,李忱非常关心女儿在郑家的表现。有一次,郑颢的弟弟生病,李忱派遣使者前去慰问,使者回来之后,李忱问道:“公主在干什么?”
使者:“在慈恩寺观戏场。”
李忱听闻后勃然大怒,于是咆哮道:“朕一直奇怪,豪门望族不想与皇室结婚,现在看来是有原因的。去,赶紧让公主进宫。”
入宫之后,万寿公主一直在宫殿台阶等待,始终不见父皇召见。过了半天,万寿公主才知道情况有些严重,于是哭哭啼啼,向李忱求情。毕竟是自己的掌上明珠,李忱见火候差不多了,就让万寿公主进殿,说道:“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万寿公主摇摇头。
李忱:“出嫁之前,朕要你坚守妇礼,你怎么就不听?”
万寿公主:“父皇,女儿什么也没干啊。”
李忱闻言一滞,差点被气笑了:“哪有小叔子病危,嫂子不去探望,反而有兴致去看戏的道理?赶紧回去看你的小叔子,别给我们皇家丢脸。”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尤其是皇室和宗族,感受到了李忱的原则和怒气,行事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一直到李忱去世,大家都恪守礼仪,遵守规矩。仅此一点,李忱就值得世人钦佩。
李忱有个舅舅叫郑光,是母亲郑氏的弟弟,历任平卢节度使、河中节度使,李忱念其是至亲之人,对他关爱有加,时常叫他入宫,商议政事。不过,时间久了,李忱发现舅舅粗鄙猥琐,浅薄无知,难堪大任。这种情况,李忱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他还是革去舅舅的官职,命他做了羽林军统军。后来,郑太后屡次说郑光贫穷,李忱表示,赐钱财可以,但绝不允许他继续做官。
说白了,李忱确实很讲原则,顾大局,这也是世人推崇他的原因。然而有一件事,还是引起了许多人对李忱的质疑和指责。
在李忱的人生中,唐宪宗李纯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每逢独处时,李忱总是回忆父爱如山的那段日子,内心充满了崇敬和感恩。然而,每次想起父皇,李忱就会想起他突然暴毙一事。这件事,主流的说法是宪宗皇帝服用丹药暴毙,可宫中的人似乎都知道,丹药是致病的原因,却不是暴毙的原因。
唐穆宗李恒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处死术士柳泌,随后又处理了一批太监和宫女,这一切说明了一件事:宪宗暴毙肯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么多年过去,李忱明察暗访,听宫中老人对他的讲述,越来越觉得当年的事情蹊跷诡异,而诡异的来源,就是宪宗皇帝的贵妃郭氏,也就是郭子仪的孙女。如今,郭氏住在兴庆宫,有太皇太后的头衔,可李忱却并不喜欢她。
不满之处有许多。
不满之一:宪宗皇帝驾崩后,郭氏的态度诡异。
当年,宪宗皇帝驾崩,宫中就有传闻,说宪宗皇帝是被人害死的。郭氏是宪宗皇帝的正妻,后宫之主,可她却对此事不闻不问,有不可推卸的失察之罪。甚至有传闻说,郭氏便是宪宗皇帝暴毙的主谋之一。
不满之二:李忱的母亲郑氏是郭氏的婢女,怀孕之前的待遇还算不错,可得宠后,郭氏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没少给她穿小鞋。
李忱登基后,对郭氏非常冷淡,而且经常派人调查宫闱秘闻,总而言之,就是怀疑宪宗皇帝的暴毙和郭氏脱不了干系。想想看,郭氏是名门之后,又是四朝太后,这种冤屈感,她如何能够承受?
你不就是想让我以死谢罪吗?
那好,我就成全你,让你背上逼死国母的恶名。
大中二年(848)五月二十一日,在婢女的搀扶下,郭氏登上了兴庆宫勤政楼。此时风和日丽,清风徐来,西北方向是巍峨壮阔、雄壮威严的大明宫,南边是绵延不绝、蜿蜒千里的群山。婢女们以为郭氏心中烦闷,特地来欣赏风景。
当时,郭氏斜倚栏杆,心生无限悲凉,烦忧不可断绝。就在大家不注意的时候,郭氏大叫一声,爬上栏杆,准备以身投地。
婢女赶紧上前,扯住了郭氏的衣服。
郭太后吼道:“放开,我就是要以死明志,遂了皇帝心愿。”
婢女们哇哇大叫,奋力将郭氏拉了回来,随后送回寝宫休息。
勤政楼发生的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李忱的心。他原本就看不惯郭氏,如果人有羞耻心,闭门思过也就罢了,如今还来了一场政治表演,这是做给谁看?如果郭氏真的跳楼而亡,天下人一定会说是李忱逼死了郭氏。想到此处,李忱充满了愤怒、怨念,脸上不禁掠过一丝杀机。
就在当晚,兴庆宫传出消息,郭氏驾崩。
郭氏回宫后发生了什么,李忱又干了些什么,郭氏因何暴毙,全部成了历史之谜。对于坊间的八卦传闻,李忱根本不想理会,他命人准备下葬事宜。别的指示没有,李忱就一个要求:郑太后还在,郭氏不能与宪宗皇帝合葬。
李忱定了基调,有关部门一致认为,郭氏可以下葬景陵外园。
谁料想,负责礼仪的太常寺官员王暤愤愤不平,悍然上奏道:“郭后应该和宪宗皇帝合葬,在太庙的神位也应配祔宪宗皇帝。”
李忱看完奏折,差点气死过去。满朝文武,谁不知道李忱的心思,谁不懂其中的猫腻,一个小小的太常寺官员强做出头鸟,是情商低下,还是沽名钓誉?李忱看着白敏中,一言不发,但眼神中透露着强烈的不满,也可以说是杀机。
散朝之后,白敏中叫来王暤,不顾体面地咆哮道:“老王,你今天上奏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能解释清楚。”
王暤:“太皇太后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宪宗皇帝的原配妻子。宪宗皇帝驾崩当天,有些事情确实不明不白,但郭太后身为天下之母,历经宪、穆、敬、文、武五朝,岂可因为隐晦不清的事情,就废除以正宫安葬的礼仪?”
面对油盐不进的愣头青,白敏中无语了。俗话说得好,众人皆醉你独醒,难道不知道清醒的人一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吗?起初,白敏中顾着自己的身份,好言相劝,可此人越说越带劲,甚至把圣人之言也给搬了出来,似乎除了他是朝廷的道德卫道士之外,其他人都是品质低劣不堪之徒。最后,白敏中放弃劝说,直接下达了逐客令。第二天,王暤被贬为句容县令,远赴异地他乡。
关键时刻,必须和皇帝统一战线。
李忱的儿子,唐懿宗李漼登基后,被重新起用为礼部官员的王暤旧事重提,终于说动李漼将郭氏的牌位迎回太庙,却始终没能和宪宗合葬。可以看得出,皇室对郭氏在宪宗皇帝暴毙一事上,确实有他们的判断。
很遗憾,郭氏的死并不是“宪宗暴毙一案”的句号,而是李忱处理陈年旧案的一曲序幕。随后的几年,李忱将与此案有关的郭氏外戚、宦官、宫女全部揪了出来,轻则处罚流放,重则杀头。一直到大中八年(854)正月,李忱才发下圣旨:长庆之初,乱臣贼子,顷搜余党,流窜已尽,其余族从疏远者,一切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