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青花瓷一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以其大气、豪迈的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发现过程

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继青瓷、黑瓷、青白瓷和彩瓷之后又一朵盛开的奇葩,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青花瓷一出现,就以色调清新、纹饰素雅、釉色莹润、色彩雅致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青花瓷在我国众多种瓷器中独树一帜,历经元、明、清三代,直至今天,繁荣了七百多年,依然经久不衰,在中国和世界陶瓷史、文化史、艺术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然而,20 世纪20 年代前,元青花还不为人所知,国内外馆藏的元青花多数被认为是明青花。人们对元青花的研究,是于20世纪50 年代才开始的。

公元1929 年,英国人霍布逊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瓷中发现了一对带有公元1351 年铭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该瓶的瓶身绘有缠枝菊、蕉叶、飞凤、缠枝莲、海水云龙、波涛、缠枝牡丹及变形莲瓣等八层纹饰,且有“至正十一年”的确切纪年。至正是元顺帝的第四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不过霍布逊公布这一发现后,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20 世纪50 年代初,美国学者波普博士以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依据,与伊朗阿迪拜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收藏的众多青花瓷进行对比,并划出七十四件与之风格相似的景德镇14 世纪生产的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青花。此后,他专门就此出版了两本专著,掀起了研究元青花的热潮。

公元1949 年后,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国内陆续出土了一批元代青花瓷,据不完全统计,有百余件之多。

公元1978 年,浙江杭州元代郑氏墓出土了三件观音塑像。这三件观音塑像青白釉下用青花,褐彩描绘发、眼、眉、服饰,胸前的蓝色如意纹清晰可见。

公元1980 年,江西九江墓出土了公元1319 年的青花塔式盖罐,肩部有两两相对的狮首、象首堆塑。该瓷器为青白釉,下用青花分饰云肩、牡丹、莲瓣纹,器盖做七级塔式,在塔身突起及转折处用青花加绘线条。

公元1979 年,江西丰城凌氏墓出土公元1338 年的四件青花釉里红器物。尤其是一件楼阁式谷仓,突出部位施釉里红,仓后还有青花墓志铭一篇。由墓志铭得知,墓主人凌氏生于公元1284年,死于公元1338 年,因此这四件器物均为公元1338 年所制。

这些青花瓷器,特点是施青白釉,不是典型的至正型透明釉;其次,瓷器上的青花色泽蓝中带灰,不如至正型蓝色纯正;再就是纹饰比较简单,没有至正型纹饰复杂。人们把这一类青花瓷器称为“延祐型”。

元青花特色

元代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罐、瓶、执壶、盘、碗、匜①和高足杯。

罐是元代常见器物,有两类。一类为直口,溜肩,肩以下渐渐变宽,或变舒展,到了腹部最大处再内收,平底。这类罐的口径与足径大致相同,整体造型矮胖,看起来非常稳固。另一类是直口、短颈、溜肩,有些附贴铺首,平底。这类罐的足径一般大于口径,整个器型稍显瘦长。罐一般有盖,盖顶装饰狮钮者居多。

瓶类以梅瓶、玉壶春瓶为常见。

①匜:yí。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

执壶以玉壶春瓶为壶身,流(壶嘴)贴附在腹上,较宋代长,高度与壶口平行。为便于流水,瓶口向外倾斜。僧帽壶、多穆壶是元代创新壶式,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到了明清时,仍有烧造。

除上述常见的造型外,元代还有葫芦瓶、象耳瓶、直颈瓶、军持、花孤、盏托、炉等。

元青花的纹饰,分主纹与辅纹两类。瓶、罐的腹部和盘心为主要纹饰,其他为辅助纹饰。常见的主纹饰题材有植物,如松竹梅、牡丹、莲花、**、芭蕉、蕃莲、牵牛花、灵芝、海棠、瓜果、葡萄等。动物纹饰有龙、凤、鹤、鹿、鸳鸯、麒麟、狮子、鱼等。

辅助纹饰有卷草、锦地、回纹、海涛、蕉叶、莲花瓣、云肩、缠枝花卉等。

元青花的装饰特点是层次多、画面满,但是由于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并不会给人以琐碎和堆砌的感觉。

相关链接:

中国的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瓷器”已然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大约在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中国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三千多年前。到了宋代,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经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