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婚丧嫁娶便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重视。在宋朝这样一个社会世俗化的时代,婚丧嫁娶之礼便显得更为重要与隆重。那么面对人生之喜,宋人会如何欢庆?面对生命之悲,他们又会如何应对?

宋人结婚不容易

在宋朝,男子到了十六岁便可娶妻,而女子到了十四岁便可嫁为人妇。他们的婚嫁一如前朝那般,还是需要遵循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一般情况下,宋朝男女都是通过媒人结亲的。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媒人这一职业在宋朝十分兴旺,甚至还被详细划分出上、中、下等几个等级。依据婚俗,宋人要想结亲需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这六礼。但是因为六礼实在太过繁复,所以实际生活中,人们只按照“纳彩、纳币、亲迎”三个步骤进行。

所谓亲迎,便是男方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在亲迎的三日之前,男方家中需把嫁衣、胭脂等“催妆”及时送到女方家中。而到了亲迎的前日,女方应提前将部分嫁妆送到男方家中,时称“铺房”之礼。“铺房”之礼在宋代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女方往往会借此机会炫耀娘家财力。到了亲迎当日,娶亲队伍从女方家中回到男方家中时,还要举行繁复的下轿入门礼。

一般先由乐官、鼓吹等人拦门索取财物,以活跃现场气氛,紧接着便开始寓意消灾消难的撒谷豆之礼,最后则由新娘行跨马鞍的礼节。至此,入门礼才算完成。而婚礼最**部分即为夫妻双方在中堂所行的参拜之礼,新婚的夫妻应向父母、家庙进行参拜,参拜完毕后便是入洞房。洞房内当然也有讲究,为了表示吉利,礼官会把金银钱、杂果等物撒在**,时称“撒帐”。撒帐之后,还有饮交杯酒等。

到了南宋时,临安城内还流行取新婚夫妇的些许头发合梳为髻的礼节。到这里,夫妻双方算是正式完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婚娶之礼结束,因为在此之后还有“拜门”“三朝礼”等礼节等着新婚夫妇呢。

丧葬之礼渐消弭

在社会世俗化的大环境下,宋人对于丧葬的礼制与等级已经不那么重视了。因为全国风气日益世俗化,宋人更在乎的是活在当下,而不是所谓的身后之事,所以厚葬的风气也渐渐消散。宋朝朝廷更是定下了“丧葬令”,要求人们不得在棺材里放置金银珠宝,也不可以用石板来建造墓室和棺椁。这个时候,各阶级官员们的墓地面积、坟茔高低、石兽数目都有了详细且明确的要求。

当时最主要的埋葬方法可分为土葬与火葬两种,火葬在宋初便已经慢慢流行开来,全国范围内的佛庙也纷纷建起“化人亭”,以此提倡火化。也正是此时的丧葬仪式中,冥币与纸制的冥器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运用。以纸制品来代替实物陪葬品无疑是丧葬制度的一个重大进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宋人完全不在乎丧葬礼仪。宋人普遍相信祖先坟墓的风水会对子孙后代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入葬的时间地点上,宋人格外讲究,会特意请风水先生进行勘察。

相关链接:

嫁妆永远属于女方

在宋朝时,女子的嫁妆一般都较为丰厚。如此一来,便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离婚,这些嫁妆该怎么办呢?

原来宋朝已有规定,女子的嫁妆自始至终都只归属于女方。如若男女双方离婚,女方便有权带走当初自己所带来的全部嫁妆。而且婚姻内夫家所欠的外债,不能以女子的嫁妆做抵扣。正是由于宋朝有此规定,所以在婚嫁之前,男女双方都会对女方所带的嫁妆一一核对清楚,留下清单以备日后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