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诗圣”杜甫。他的诗有着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以说是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展现了战火中唐朝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被称为“诗史”。
快意少年时
杜甫,字子美,生于巩县,曾祖父为当时担任巩县县令的杜依艺。据说杜甫自幼聪慧,七岁便会作诗,十四岁时便能与文人雅士同游酬唱。社会名流、长辈都赞赏杜甫的词赋,称之有班固、扬雄的风范。
公元736 年,杜甫进士未能及第。那时他的父亲是兖州①司马,于是杜甫回兖州省亲,开始了齐赵平原之游。杜甫在齐赵过得十分惬意,在此期间所作的《登兖州城楼》《望岳》等诗也是满怀壮志与**。
①兖州:兖,yǎn。兖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
公元744 年,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逢,两人约好共游梁、宋。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游历。公元748 年秋,杜甫辗转到兖州与李白相见,两人谈天说地、把酒言欢,度过了一段愉悦的时光。到了秋末,两人拜别后,杜甫便回到了长安客居①。
郁郁不得志
公元747—751 年间,杜甫屡次求仕未果,郁郁不得志,过着清贫而凄苦的生活。公元755 年,杜甫终于迎来了入仕的机会,朝廷将其任命为河西尉。然而,由于官职过低,杜甫不肯从命。
于是朝廷又改任其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看管兵器和钥匙等。
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恰好遇上幼子饿死之事,痛心之下,他写下了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沿途所见、所感与自己这十年来的感悟一一记录下来,其中的辛酸与苦楚可想而知。
在长安度过的这十年光景,让他见识到了当前社会的腐化与丑恶,也深刻理解了下层百姓的艰难处境。于是,他写下了诸如《兵车行》《丽人行》等作。
①客居:在外地居住,旅居。
公元755 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造反,并迅速攻克洛阳与潼关。
唐玄宗等人吓得弃城而逃。就这样,长安彻底沦陷。此时,杜甫携家眷已经搬到了鄜州①羌村避难。在鄜州时,他听闻唐肃宗于灵武登基,便打算投奔新帝。谁知却在途中被叛军俘虏,并被赶回长安。杜甫眼见长安的落魄景象,不由得挥笔写下《月夜》《春望》等诗。公元757 年四月,杜甫潜逃至凤翔投奔唐肃宗,并被封为左拾遗。然而没多久便因上书为房琯求情惹怒了皇帝,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在饥荒与战火中,杜甫没能顾全家眷,心寒之下,他于公元759 年弃职奔赴蜀中。
安史之乱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杜甫也过得十分凄苦。在此期间,他写了诸如《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传世名篇。兵荒马乱间,杜甫举家迁至成都。在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的资助下,杜甫得以在成都西郊建了草堂栖身。在这个草堂内,杜甫的生活惬意舒适,所写的诗句也显得轻松明快。然而没多久,草堂遭遇暴风雨,杜甫在凄苦中挥笔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而叹。
①鄜州:鄜,fū。鄜州,今富县,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
漂泊至死
公元765 年,严武离世,杜甫在成都无依无靠。无奈之下,只能携一家老小登上小船,开始了流浪逃难的日子。杜甫原本想要顺长江东下出川,然而沿途又遭遇病痛与战乱而滞留许久。动**漂流中,他终于在五十七岁时出了三峡,并一直在湖北、湖南的水上漂泊。公元770 年,杜甫在旅船上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终其一生,共留下约一千五百首诗,鲜明地展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之卷,不愧为“诗史”。
相关链接:
杜甫墓的变迁
杜甫年少时曾在洛阳居住,一日,他来到土娄村祭祖,见四周的环境非常优美, 心生欢喜,便在土娄村住了下来。
后来杜甫郁郁不得志,到了晚年,他在江湘等地漂泊,生活得十分贫困。在临逝前,他嘱咐儿孙道:“我在世不能与当阳侯并列,死后当与他同葬。”由于当时生活贫寒,家人无奈只能暂时将他安葬于岳州。待到后来家道有所恢复,家人便将他的坟墓迁至杜预墓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