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印记——赵州桥(1 / 1)

在我国历史上,桥梁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方便了百姓的生活,促进了商业往来,更为河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我国桥梁的修建史上,有一座令后人铭记并骄傲的桥,它就是几经风雨,仍然屹立在河北的赵州桥。

洨河有桥初建成

隋文帝一统中国后,长期存在的南北分裂被打破。那时,赵县成了连接南北的必经之路。它往北可达重镇涿郡,向南即到洛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却被城外的洨河所阻隔,人们来往十分不便,尤其是到了洪水期,更是无法通行。因而,公元595 年,朝廷决定在洨河上建石桥,方便通行。

接受这一任务的人是当时著名的匠师——李春。公元595 年,李春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通过严密勘测,将赵州桥的选址定于洨河两岸相对平直的地方。这里的地层表面是常年受河水冲刷的粗砂层,其下分别为细石、粗石、细砂以及黏土层,承重能力非比寻常,十分适合建造大桥。

选定桥址后,李春又就地取材,在邻近州县挑选了质地坚硬的青灰砂石开始建桥。他顺着桥梁方向砌置厚度为1.03 米的石拱,以28 道分别独立的拱券①沿河宽并列组合成赵州桥。由于拱券之间是分别独立的,所以既可节约“鹰架”的用料,方便移动,又极大地方便了石桥的维修。

在李春及众工匠的努力下,桥很快便竣工了。因为那时赵县又称赵州,因而该桥便名为“赵州桥”。赵州桥全部以石料建筑,且只用一孔石拱,拱圈由28 条并列的石券排列而成,高达7.23 米,跨度为37.02 米,总长共计50.82 米。桥面约为10 米宽,铺有石板,分3 股,两边为人行道,中间可行车。

①拱券:桥梁、门窗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

桥体三绝

赵州桥最出名的当属其设计,它的设计堪称“三绝”:其一,其券小于半圆。普通石桥的券多数为半圆形,赵州桥如若仿照其他石桥一般,将券设计为半圆形,那么人们过桥时便会十分费劲。因而李春将桥券设计为小于半圆形的弧状,如此一来桥的高度降低了,而修筑时耗费的材料、人力也得到了很大的节省。

其二,赵州桥撞①空且不实。李春一改其他石桥砌实撞的传统,并未砌实赵州桥的撞,反而在两边撞的位置分别砌了2 个弧状小券。如此一来,赵州桥桥体便有了4 个小券。每逢洨河河水涨时,部分水可以由小券流出,减少洪水对桥的冲击的同时,还使得水流顺畅,桥体与行人的安全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其三,洞砌并列。李春在设计大券时,用28 道小券并列而成,并且各道窄券间均以铁钉相连。如此修筑的券即使其中有所损坏也不至于影响整个券,要修缮时只需修坏的那个,为后期维护、整修省了许多气力。

①撞:券的两肩叫“撞”。

仙迹之说

赵州桥的修筑极大地便利了南北以及当地百姓的交通。在这座桥上,还清晰可见一些奇怪的印记。当地百姓将其称为仙迹,并为它们杜撰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在古代,洨河水势汹涌,尤其是夏秋两季大雨滂沱之时,洪流汹涌无比,给河岸居民造成了极大不便。著名的工匠祖师鲁班闻知此事随即赶来,在一夜之间修好了赵州桥。如此奇迹惊动了天庭的张果老,张果老有意想试试此桥,便在驴背褡裢①的两边分别装上太阳与月亮,要从桥上走过。不仅如此,他还叫来柴荣,让柴荣推来载着“五岳名山”的独轮车。

在桥前,张果老问鲁班此桥可否供他们二人同时行走。鲁班不以为然道:“自然可以。”谁知张果老与柴荣刚上桥便把桥压得摇摇晃晃,情急之下,鲁班连忙跳到桥下用手托起桥身东侧,如此张果老和柴荣方顺利过桥。桥上也因此留下了张果老的驴蹄印、斗笠掉落压出的圆坑、柴荣的车道沟和单膝着地的膝盖印,当然还有鲁班托桥留下的手印。不过,由于桥的东面一度塌坏,所以手印已无处可寻。

①褡裢:一种中间开口而两端装东西的口袋。

相关链接:

“天工”赵州桥

对于这样一座重要的桥梁,百姓们更愿意以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来讲述其来源:传说,鲁班游历至赵州,发现城外有一条宽广的洨河拦住了人们的去路,城里城外交通极其不便。为了方便百姓生活,鲁班决定自己动手修建一座石拱桥。鲁班的这番雄心感动了上天,上天便派“天工”和“神役”前来相助。黄昏,一位牧童赶着羊群从河西而来,在来到鲁班的工地时,牧童突然消失,而羊群便化为修桥的石料等。在这些“天工”“神役”的帮助下,鲁班在一夜之间便成功地修建好了赵州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