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两个人,身为堂堂王子,放着好好的国王不做,非要逃离皇宫去做普通人。做普通人就做普通人吧,还因为不满社会现实隐居山上,最终饿死在首阳山,这就是伯夷和叔齐两兄弟。

争相让国

在商朝末年,东海边上有一个国家叫作孤竹国,这个国家历史很长,从夏朝建立之初就已经存在了,经济也十分发达,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小国家。

这一年,孤竹国的国君生了重病快死了。按照长幼顺序,本应该是立长子伯夷为下一代国君,但是老国君不喜欢伯夷,就立最喜欢的二儿子叔齐当国君,还让伯夷好好辅佐弟弟。

老国君去世后,被立为新国君的叔齐心里十分不安。因为他觉得长幼有序,按照老祖宗的规矩就该让自己的哥哥来做这个国君,自己越过哥哥继承王位,是没有道义的行为,将来在历史上留下的肯定也是骂名。

他思前想后,把哥哥伯夷找来,对伯夷说道:“哥哥,这个王位还是你来坐吧,这本来就应该是你的位置。”

伯夷连连摆手,“弟弟胡说什么呢?父亲可是点名让你继承王位,你这样做,不是忤逆①父亲的命令吗?再说了,你比我能干,对于孤竹国来说,你是最适合的国君啊!”

叔齐再三恳求伯夷答应自己的请求,伯夷见拗不过弟弟,就答应了。叔齐高兴极了,伯夷回去却是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觉得自己的智慧不如弟弟,在处理事务方面也不如弟弟懂得变通,根本不适合做国君。可是如果再去叔齐那里推辞的话,肯定又会被他说服的。

所以,他决定半夜偷偷地溜走。

谁知道叔齐也是这么想的,他了解自己的哥哥,知道他肯定会再来推辞王位,就干脆先下手为强,偷偷离开孤竹国。结果,伯夷和叔齐两兄弟都离开了自己的国家,最后孤竹国的人没办法,只好立老国君的第三个儿子当了国君。

①忤逆:不孝顺(父母)。

饿死首阳

伯夷和叔齐终究还是相遇了,两人见对方都做出了同样的举动,会心一笑,干脆就结伴远走,到其他地方去谋生,免得又被孤竹国的人找回去做国君。

当时商朝已经进入末年,在商纣王的暴力统治下,社会十分动**,哪里都不适合生存,更何况伯夷、叔齐这两个从小在宫中养尊处优①的王子?他们颠沛流离,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落脚处。

后来,两人听说西伯侯姬昌是一个十分仁义的人,在他的领土上,老人都能够安享晚年。于是他们就一起投奔西周,到西周住了下来,总算是找到了一个安身之所。

可惜好景不长,他们定居西周没多久,西伯侯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武王上台做了国君。武王早就想兴兵攻打商纣王,所以不等料理完西伯侯的丧事,就用马车载着西伯侯的牌位,率领大军东征商纣王。

伯夷、叔齐听说了这件事,不顾危险跑到武王的大军前,拦住车马,叩首劝说道:“王,您的父亲去世还没安葬,就大动干戈②,这是不孝的行为啊!而且您是臣,君主(指纣王)是君,做臣子的去攻打君主,这是不仁的行为啊!”

武王的手下见这两个人实在胆大妄为,居然敢跑到武王跟前说这些没头没尾的疯话,拿起武器就要把伯夷、叔齐给杀了。姜太公拦住他们,对武王说道:“这两人其实是仁义的人,王就饶恕他们吧!”

①养尊处优: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

②干戈:盾牌和戈,泛指武器,后引申为战争。

武王看在姜太公的分儿上,不跟伯夷、叔齐计较,只是让人把他们扶到一边去,继续带着大军往都城进发。伯夷、叔齐看着远去的大军,失望地摇摇头。

后来武王灭了殷商,成了天下的共主。伯夷、叔齐却认为武王造反是不孝不仁的行为,他们羞于与周国人说话。而且,他们不但不和周国人说话,还不种周国的地,不吃周国人种出来的粮食。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个时候整个天下都是周朝的,他们还能躲到哪里去呢?

最后,两人跑到首阳山上去隐居,靠采集野菜过日子。可惜野菜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两人活活饿死在了首阳山上。

伯夷、叔齐两人的行为自古以来评价不一,但是他们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惜以性命来捍卫自己的原则,得到了后人的肯定。

相关链接:

伯夷叔齐之歌

伯夷和叔齐每天在首阳山上采集一种叫薇的野菜为生,可惜野菜终究是无法填饱肚子的,最终两人被饿死了。在死之前,两人唱了一首歌,流传至今。

“我们来到西山上啊,采着山上的薇菜吃!用暴虐来代替暴虐的人啊,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唐尧虞舜这样的圣人都不在了,我们又去哪里安身呢?呜呼哀哉啊命将休啊!”

这首歌是伯夷、叔齐二人对武王伐纣行为不满的表达,他们二人谨守古义,在今天的人看来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却代表了一种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