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缜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出身寒门,幼年丧父,十几岁拜名师求学,学成后走上仕途。范缜一生坎坷,然而他生性耿直,不怕威逼利诱,写下了哲学著作《神灭论》。为推广无神论,他不畏强权,与贵族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留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笔。

艰辛求学

范缜的一生过得并不平坦,这种坎坷似乎从年少求学时就注定了会充满无数挑战与考验。

范缜的父亲在范缜出生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留下年幼的范缜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困。然而范缜并没有因为家境贫困而自暴自弃;相反,他对母亲孝顺,对求学坚持。在范缜弱冠①之时,他告别母亲,离开家乡,投到刘瓛②的门下,开始了自己艰难的求学之路。

因为当时刘瓛的名望很高,前来他门下学习的人不是家中富有就是家中显赫,这些人依靠父辈经常自恃过高,看不起像范缜这样的穷学生,经常嘲讽他:“穷得叮当响也学人家读书?”

范缜默默地扫视了一下自己身上的粗布衣服、脚下穿的草鞋,但他很快就昂首道:“你们锦衣玉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我出身寒门也没什么可自卑的!”

他不仅不自卑,还敢于发表言论,这让老师对他更加关注,甚至亲自为范缜行成人礼。

范缜在求学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不断前行、孜孜不倦,使得我国古代有了独特的思想,也为后人指明了道路。

①弱冠: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②瓛:huán。

针锋相对

北齐的竟陵王萧子良在京都鸡笼山西邸官舍广宴宾客,范缜也身在其中。萧子良以信佛闻名于世,邸内除聚集了信佛的文人学士外,还招揽了许多知名的僧人讲论佛法。范缜却否认佛教的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之说,因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

萧子良问范缜:“你不相信因果报应,为什么人世间有富贵和贫贱的区别?”范缜回答说:“人的一生就好比一树花,都长在同样的花枝上,一阵风吹过,有的花瓣落在华贵的帷帐和席子上,有的落在篱笆下或粪坑旁。掉在席子上的,就是殿下您这样的人;落入粪坑里的,是我这样的人。贵贱虽然不同,因果又在哪里?人生的贫富贵贱不过是偶然造成的。”

萧子良立刻召集僧侣与范缜辩论,但谁都不能说服范缜。崇信佛教的士人写文章攻击范缜。其中有个叫王琰的讥讽他说:“范缜竟不知道他祖宗的灵魂在什么地方!”范缜回答说:“阁下您知道先祖神灵在哪里,可惜却不能自杀去追随他们!”

眼见得辩驳不过,萧子良又想用中书郎①官位来拉拢他。范缜大笑着说:“ 想让我范缜出卖自己换取官职,中书郎的职位太小了!”

范缜不仅在言语上批驳有神论,在实际行动中也是坚定的执行者。他出任宜都太守时,所辖的夷陵境内有许多神庙,范缜下令全部焚毁,不许奉祀②。后西邸旧友雍州刺史萧衍起兵东向,范缜迎投衍军。

①中书郎:三国魏始置,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

②奉祀:指供奉祭祀。

不畏权贵

公元502 年,范缜做了晋安太守,在官期间清正廉明。升迁至尚书左丞,但不久之后因为尚书令王亮的事被贬到广州。

梁武帝萧衍当权期间,大行佛道,下诏宣布佛教为“正道”,而《神灭论》却在范缜的亲友中广为流传。范缜回京师担任中书郎时,他最大的反对者沈约担任中书令。梁武帝发《敕答臣下神灭论》的意旨,重新挑起了关于“有神论与神灭论”的论战。范缜对自己的理论做了更精辟的修订,成为现传的《神灭论》。大僧正法云将萧衍敕旨大量传抄给王公朝贵,并写了《与王公朝贵书》,响应者有临川王萧宏等六十四人。萧琛、曹思文、沈约三人著文反驳《神灭论》。曹思文以儒家的郊祀配天制度证明神之不灭,还污蔑范缜欺君、伤风败俗。但范缜并不畏惧,据理反驳,侃侃而谈。最后,曹思文不得不承认自己才疏学浅,败下阵来。

在萧衍发动围剿《神灭论》数年后,范缜过世了,他活着的时候写的文章绝大多数也找不到了。

相关链接:

无神论者的历史巨典——神灭论

《神灭论》是范缜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作的,这是一部充满了唯物主义气息的杰作。全文采用问答形式,对有神论进行了有效的批驳。针对佛教的“人死而灵魂永在”

言论,范缜正面驳斥:“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意思是,人的肉体是本质的东西,而精神是人体的一种功用。人体生存,精神就存在;人体一旦死亡,精神也会随之消亡。他还用刀口和锋利做比喻,指出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关系好比锋利和刀口,离开了刀口,也就无所谓锋利。

范缜的《神灭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以及众多学者的讨论,这一著作也成为后世无神论者的宝贵历史参考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