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人称作“书圣”;他写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出身名门望族,却生性坦率旷达,不拘小节,不爱慕功名利禄,是一位响当当的大丈夫。
坦腹东床
王羲之生性潇洒,做事随性,不拘小节。这种豁达的个性深受士族子弟的追捧,王羲之十六岁时,就被朝中重臣郗鉴选为女婿。
当时郗鉴的爱女正值芳华,尚未婚配。郗鉴与丞相王导交情深厚,听说琅琊王家子弟众多,个个都才华出众,就有意从中选择。
有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我家里子侄很多,您就到舍下挑选吧,凡您相中的王家子侄,不管哪一个,我都会同意的。”
于是郗鉴就命自己的管家带上厚礼,到王丞相家相亲。王府的子侄们听说郗府派人觅婿,都仔细装束一番,与郗府管家见面谈天。
郗府管家打量了半天,发现比花名册上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寻找。只见书房靠东边墙的床榻上有一个青年人坦腹仰卧、神态自若地在吃东西,好像丝毫没有把选婿的事情放在心上。
郗府管家大为惊奇,回去以后如实地报告了郗鉴,说:“王丞相府上大概有二十几位年轻公子。他们听说郗府选婿,都争先恐后打扮得仪容得体,神态矜持高贵,只有东**的那位公子,坦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听完拍掌大笑说:“这就是我要选的佳婿啊!走,快领我去看看。”郗鉴来到王丞相府和王羲之对谈,发现他豁达文雅、品貌双全,当场就择为女婿。于是后世也就有了“东床快婿”这个说法。
痴迷书法
王羲之自幼痴迷书法,极好的天赋加上几十年来锲而不舍的刻苦练习,最终成就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为了练好书法,王羲之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四下寻找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家的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连厕所的门口,都摆放着凳子。凳子上面随时都有文房四宝,每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王羲之就马上提笔写下来。他练字的时候,总是专心致志,以至于废寝忘食。也正是这种精神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十三岁那年,偶然在家里发现了父亲收藏的一本书法书,叫《说笔》,便偷偷阅读。父亲担心王羲之年轻,不能保密家传绝学,便要收回去,并且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眼含热泪跪下来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王羲之学习书法的热情打动了父亲,父亲答应了他的要求。
自此以后,王羲之练习书法更加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比画,时间长了,衣服都被手指磨破了。
有一天,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他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它见证了王羲之的书法修炼之路。
教子有方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七八岁时开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天,王羲之路过书房看到王献之正在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地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王献之牢牢地握着笔,这一下竟然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儿子说:“你以后一定比我还有名气。”
王献之的字越写越好,渐渐有些骄傲了。他十来岁时,觉得自己的字已经写得不错了。他便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笑不说话,他的母亲却摇着头严肃地说:“差得远呢!”王献之又问:“那五年呢?”母亲仍旧摇头。王献之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露点本领给父母看。他天天按照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的笔画练起,一练就是五年。
有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仔细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王献之。王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拿给母亲看。母亲仔仔细细地揣摩了一番,叹了口气说:“儿子啊,你练字练了几年了,只有这一个‘点’写得像你父亲。”王献之一听就傻了!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父亲在“大”
字下面加的那一点!
王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练习。聪明的王献之深深地体会到了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夜,王献之的书法大有长进。
后来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相关链接:
入木三分
传说,晋帝要到北郊去祭祀,便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这个典故让我们看到了王羲之书法基本功之扎实,实在是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