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五十年的“老狐狸”(1 / 1)

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司马懿①就是这样一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英雄。他是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好戏。

除孟达抢头功

对司马懿来说,刚开始的时候运气不怎么好,因为他恰好遇上了一代枭雄曹操,只能老老实实地在曹操手下做事。可是时机一到,司马懿的各种“雄心大志”都在血腥屠杀中得以实现。

①懿:yì。

②叡:ruì。

蜀国叛将孟达想返回蜀国,但不被诸葛亮信任。诸葛亮不希望孟达回来,于是故意放出消息说蜀国打算借刀杀人,除掉孟达。这个消息被司马懿得知了,他要借此来增强自己在军界的威望。

孟达有二心的事,司马懿没有告诉曹爽;他为了节省时间,也没有上奏曹叡,而是擅自发兵,长途奔袭。为了防止孟达反得太快,被曹真占了先手,他还特意写了封信安抚孟达:“孟达啊,魏国需要你,蜀国痛恨你,最近有消息说你要回蜀国,我不信!这么大的事如果是真的,消息怎么可能泄露得这么快?这一定是诸葛亮的奸计,我是不会上当的。”

孟达也是一个身经百战、有勇有谋的大将,要知道,当年在刘备的仁义感召下,蜀国军民的向心力可是很强的。孟达能让手下这支军队只效忠于他,他说去魏国就跟着他去魏国,他说回蜀国就跟着他回蜀国,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被司马懿算计了,也被诸葛亮算计了,最终的败亡自然是毫无悬念。

五丈原斗智

公元234 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同时,还派兵进攻北原。北原位于渭河北岸,若蜀军攻取北原,将切断长安与陇西的通道,直接威胁司马懿的后方。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知道北原的重要性,他对司马懿说:“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我们应先占据它。”司马懿听从了这个建议,派郭淮驻防北原。司马懿卡住诸葛亮的进军路线后,坚决据险不战,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这显然是蜀军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同年七月,东吴在东线作战失利,魏军进一步获得战略主动。

此时,魏、蜀两军在五丈原已经相持了一百多天。无论蜀军怎么骂阵,司马懿就是坚决不出战,诸葛亮忧心忡忡,因为他深知再对峙消耗下去,自己一点胜算都没有。

所以诸葛亮想尽办法刺激司马懿出战,甚至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借以讽刺司马懿如女人般胆小怕事、缩手缩脚。司马懿却一点也不生气,还笑嘻嘻地自嘲:“诸葛先生这是笑话我是女人吗?”但是曹魏大营里的将士们却愤怒极了,纷纷请战。

司马懿明知时机不到,因为每次他都会旁敲侧击询问蜀国使者关于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情况,他猜想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快要坚持不住了。

但是为平息众怒,他假意上表请战。心知肚明的魏明帝派遣大臣辛毗执持符节①支持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策略。诸葛亮得知此事后也无可奈何。诸葛亮殚精竭虑,到了八月,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随后死于军中,结束了与司马懿的巅峰对决。

装病诈曹爽

魏明帝当权时,司马懿已经六十多岁了。曹叡临死的时候,把政权托付给司马懿和曹爽,因为曹叡的儿子曹芳当时很小,不得不倚重权臣。司马懿认为时机到了,只需除掉曹爽,就可以成就多年来的野心。

司马懿六十八岁时,借口夫人张春华去世自己过于哀痛,不能上朝,坚决要求辞官回家。这次装病是司马懿最老谋深算的一步,因为两年后他所发动的政变能否成功有太多无法算计的偶然因素。

这次装病首先是为了自保,交出权力换平安,让曹爽放松警惕;其次是投机,如果有机会就将曹魏政权取而代之,没机会就以太傅头衔退休。

①符节: 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

两年后,司马懿装出一副老年痴呆的样子,让死对头曹爽掉以轻心。然后抓住曹爽和四个担任御林军将领的弟弟出城祭拜魏明帝的绝好机会,司马懿以司马师豢养的三千死士为武力基础,加上一群老臣的影响力接管了御林军,发动政变,得到太后诏书,罢黜①了曹爽。

此时皇帝还在曹爽的掌控之中,曹爽一旦带着皇帝回许昌,也许就能号召天下兵马发动反击,司马氏整个家族就会命若危卵;但曹爽及手下将士的家属都在洛阳城中,曹爽随时都有可能被手下刺杀。带着皇帝去许昌,谈何容易!

司马懿和曹爽都很清楚对方的实力,也互相害怕。趁曹爽犹豫不决之际,司马懿反复赌咒发誓,表示只免去曹爽官职,以人格担保他的生命财产安全。曹爽经过一夜的思考,交出皇帝投降,准备以富豪的身份安度余生。但他没想到,司马懿根本就没有打算放过他,何谈担保?曹爽对司马懿不客气这么多年,司马懿对他自然也不客气,毫不犹豫地将曹爽一党全部诛杀,包括其父族、母族、妻族。

①罢黜:废弃不用。

相关链接:

强臣弱帝的权力结构——先帝托孤托孤是指把身后的孤儿相托给臣子,令臣子辅助幼主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托孤是个普遍现象,例如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曹叡托孤司马懿等。老皇帝临终前总是想给儿子铺平政治道路,往往会遴选出亲信重臣或者宗室外戚,希望他们能辅佐幼帝登基,保证政权稳定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