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是三国时期的名医,历史上有关他医术的记载大多都神乎其神,甚至用“起死回生”形容也不为过。他发明了麻沸散,拥有先进的外科医疗技术,留下了传世健身术“五禽戏”。可就是这样一位神医,为何会死在曹操的手里呢?

刻苦学医

华佗七岁的时候,父亲得了疾病医治不及时去世了,华佗母子悲痛欲绝,设法把父亲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了。华佗的母亲就把华佗叫到跟前说:“儿呀! 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们娘俩怎么生活呀?”华佗认真地想了一想说:“娘,不怕,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父亲的好友,我去求他收我做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不行吗?”他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学医,不管是干杂活还是采草药,华佗都很勤快卖力,蔡医生很喜欢这个小徒弟。

有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学医已经一年了,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抓药吧!”华佗十分乐意,就开始学习抓药。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只有一杆戥秤①,你用过后我用,从不让华佗沾手。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暇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就这样天长日久,手也练熟了。

最终,华佗抓药的窍门被师傅发现了,他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非常气愤,责备说:“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分量拿错会药死人吗?”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分量,跟自己开的分量分毫不差。再称几剂,依旧如此,心里暗暗称奇。后来一查问,才知道是华佗刻苦练习的结果,他激动地说:“能继承我的医学的人,必华佗也!”此后,便开始专心地教华佗望闻问切。华佗也从他那里学到了精湛的医术,成为一代名医。

①戥秤:děng chèng,一种小型的秤, 用来称金、银、药品等少量的东西, 称戥子。

精湛医术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华佗凭借精湛的医术很快成了名医。华佗有一副菩萨心肠,为人治病不分对象、不论场合,专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他对很多病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史书上记载,有一次,一个病人腹痛难忍。华佗为他施用了麻沸散,病人就像喝醉了酒一样浑然不觉。接着华佗切开了病人的腹腔,把病人坏死的肝脏切除,去掉那些腐烂的皮肉,然后再用针线把伤口缝合起来。一个月后,病人的顽疾就被根除了。这个手术的过程和现在西医的外科手术大同小异。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施行剖腹手术的外科医生;而欧美使用全身麻醉术是19 世纪初的事,比中国迟了一千六百多年。

华佗曾经替广陵太守陈登治病,当时的陈登无缘无故面色赤红,心情烦躁,寝食难安。有个下属说:“神医华佗在这里,何不请他来医治?”陈登马上命人去请华佗为自己治病。华佗仔细查看了陈登的病情后,胸有成竹地说:“先准备十几个脸盆吧!”

众人不解何意,结果华佗一番诊治后,陈登吐出了十几盆红头虫子,在场的人全都吓得脸色苍白。华佗给陈登开了药,嘱咐道:“您这个病是因为吃鱼得的,三年后还会复发,到时候再找我开药,就可以根除了。”

华佗临走时告诉了陈登自己家的地址,那年陈登三十六岁。三年后,陈登果然旧病复发,他派人依照地址去求华佗医治,可是药童告诉陈登的使者说:“先生上山采药还没回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结果陈登没等到华佗回来便去世了。

华佗之死

华佗给陈登治病的事很快就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当时正是曹操和袁绍的对峙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只有打败袁绍,曹操才算是在北方站稳了脚跟。

曹操为了战胜袁绍,经常殚精竭虑,夜不能眠。可能是因为精神压力太大,以至于头疼难忍,经常要让人用布条勒住自己的头部使劲拉扯才能暂缓头疼。曹操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后,就把华佗请来给自己看病。

华佗刚到曹操府上治病的时候,曹操对他还是比较尊重的。华佗给曹操针灸之后,告诉曹操他这是慢性病,需要慢慢治,并让他好好休息,不可思虑太多。可是曹操心机深沉,成天思虑谋划,哪里歇得下来,所以他的头痛病时常复发。

他认为这是华佗故意不将自己的病治好,将责任全部归在了华佗身上。华佗见他不听自己的嘱咐,更何况以曹操的性格,如果他一直无法痊愈,自己肯定难逃一死。所以华佗假称要回家取药就离开了曹府。

许久之后,曹操见华佗还不回来,就让人去召他,华佗又称自己妻子得了病,不能回去。曹操不信,让人去查,发现华佗的妻子根本没有生病。曹操认为华佗在欺骗自己,不想给自己治病,就将华佗抓了起来,严刑拷打。最终,华佗死在狱中,连他写下的医书《青囊经》也因为无人敢收藏,只能一把火给烧了。

至此,神医陨落,给中国的医学史留下了莫大的遗憾。

相关链接:

传说中的“岐黄之术”

人们常把古代医学称作“岐黄之术”,这是为什么呢?

黄指的是上古时代的轩辕黄帝,岐指的是他的臣子岐伯。

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他们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并进行阐释,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用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