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的怒火(1 / 1)

面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作为统治者的清王朝软弱得如同没有骨头一样, 而英雄的人民却拿起手中的锄头、扁担、木棍、鸟枪向侵略者表达心中的怒火。

三元里的人民英勇抗英, 虽然没有改变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历史进程, 但是这种英勇的精神却值得后人学习。

嚣张的英军

林则徐在虎门公开销烟,震惊中外,成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公元1840 年6 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在英国侵略者的威胁下,腐朽的清政府很快妥协。最终的结果便是被道光帝派去禁烟的林则徐成了替罪羊,职务被罢免,朝廷又派琦善、奕山等投降派去与英军议和。在英军炮火的威胁下,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广州和约》。

但是《广州和约》刚刚签订,驻扎在广州的英军就四处骚扰百姓。他们来到城北的双山寺,发现寺里存放了一些棺材,英国军人觉得很好奇,就打开棺材查看里面的尸体。这些棺材停放在双山寺多年,里面的尸体早已化成白骨,英军开棺暴骨的行为令老百姓十分愤怒。

公元1841 年5 月29 日,两个英国军人来到三元里村,他们任意抢夺村民的财物,使人们心里的怒火越发旺盛。这时,村民韦绍光的妻子李喜外出归来,正好碰上这两个英国军人。李喜虽然是个村妇,却十分貌美,两个英国军人看了不由心动,就上前调戏。村民看见后立刻通知了韦绍光,韦绍光领着几个村民扛着锄头、扁担就冲了过来。

两个英国军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锄头、扁担当场打死。随后韦绍光他们把英军的尸体扔进粪坑,然后召集村民开会。

“我们今天打死了英国人,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怕他作甚?只要他们敢来三元里,我们就让他们竖着进来,横着出去!”

村民们义愤填膺①,振臂高呼,决定一起对抗英军,保卫家园。

他们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他们先把村里的老少妇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又联络了附近一百零三个乡的老百姓,准备并肩作战对抗英军。

英军躲在四方炮台里不出来,老百姓拿他们没办法。于是他们就制定了一套“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作战方针,先把英军从四方炮台里引出来,然后再一举把他们消灭。

三元里的抗争

公元1841 年5 月30 日,三元里及各乡百姓数千人,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石锤、鸟枪向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挺进佯攻。英军司令卧乌古率领英军乱放枪炮火箭,老百姓们按计划且战且退。

英军看到这些老百姓被炮火轰怕了想要逃跑,心里十分得意,卧乌古随即命令英军追击。他们追到牛栏冈附近后,忽然战鼓擂响,埋伏在四周的七八千武装农民猛冲出来,将英军团团围住。

①义愤填膺:膺,yīng。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形容十分愤怒。

旌旗蔽野,杀声震天,妇女儿童也上阵助威,为各乡的农民战士送饭。以林福祥为首的五百余名水勇也闻声赶来,参加战斗。

各乡百姓越聚越多,英军开枪射击,但还是招架不住。

这个时候,突然天降大雨,英军所用的燧发枪被雨一淋,根本打不出子弹,老百姓们趁机把英军分割包围,然后往死里打。

直到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不怕雨淋的“雷管枪”来增援,被围的英军才在两个小时后撤退到四方炮台。

5 月31 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附近的花县、增城、从化等地的民众也陆续赶来增援,一时间有几万人围住四方炮台。

他们的武器是土枪、土炮、矛戈、盾牌、锄头、镰锹等,根本比不上英军的先进武器,但是他们的决心却很大。

英军在被围困的时候,还派人威胁广州知府余纯保立即遣散民众,不然英国就要撕毁《广州和约》,继续打仗。余纯保怕事情闹大,就找到举人何玉成,请他出面让围困四方炮台的老百姓们逐渐散去。

英军撤出虎门的时候发告示恫吓①中国人民“后勿再犯”。广州百姓也立刻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②,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①恫吓:恫,dòng。恫吓,扬言灾祸或苦难就要来临,以此威胁某人。

②国帑:帑,tǎng。国帑,国家的公款。

虽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三元里人民抗英没有对战局产生大的影响,但他们抗英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表明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关链接:

《广州和约》

《广州和约》是鸦片战争第二阶段结束的标志,于公元1841 年5 月27 日签订。

和约规定:清朝军队要在六日内退出广州城六十里外。七日内交出六百万银元供英方使用,并赔偿英国商馆三十万元损失费。所有的款项付清之后,英军撤出虎门,并交还横档及江中所有要塞。另外,清政府还要赔偿西班牙帆船“米巴音奴”号的损失。

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入广州,然后要挟清政府赔偿损失,这根本就是强盗行为。可惜清政府实在太过软弱无能,竟然全盘接受了这样的条款。和三元里那些靠着锄头、棍棒与英军对抗的百姓相比,清政府对入侵者言听计从的态度实在是令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