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明史案(1 / 1)

一部史书的编修引发了一场血腥的屠杀,几十人毙命,几百人流放,这就是震惊世人的明史案。明史案的背后其实就是刚刚入关的清朝统治者的心虚、害怕。那么,当时修史者究竟做了什么触怒了当政者呢?

庄氏编书

顺治年间,在浙江南浔①有一个书生,名叫庄廷鑨①。他从小就文采出众,喜欢读历史古书,十五岁就从县学中被选拔出来,进了北京的国子监读书。国子监是当时的最高学府,所以庄廷鑨在人们眼里是一个前途远大的才子。

①南浔:浔,xún。南浔,今浙江省湖州市辖区。

②鑨:lóng。

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庄廷鑨进国子监读书、准备走上仕途的时候,却不幸患上重病。经过救治,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双眼却看不见了,这让他深受打击。原本触手可及的锦绣前程,突然之间变得遥不可及,所有的理想和抱负也无法实现了,庄廷鑨因此变得十分消沉。

时间一天天过去,庄廷鑨觉得这样消沉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想学习同为盲人的左丘明,写一本史书。但是他知道的东西太少了,没办法完成这一著作。于是,他就买下了明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朱国祯的一本未完成的《明史》。

庄廷鑨家里十分有钱,他出钱把这部书稿买下来,并请了一些有志于修撰明朝历史的才子们加以编著,最后再署上自己的名字。

可是老天似乎总是和庄廷鑨作对,就在书刚刚著成没多久,一场大病夺走了庄廷鑨的性命。庄廷鑨的父亲庄允城十分悲痛,但为了完成儿子的心愿,庄允城继续庄廷鑨的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本描绘明朝历史的《明史辑略》终于问世了,庄允城大量刊印这本书,没想到却惹来一场滔天大祸。

滔天大祸

庄允城把《明史辑略》刊印出来的第二年,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了他。不过湖州知府陈永命收了庄允城的贿赂,把这事儿给压了下来。可庄允城实在是考虑不周,只给了湖州知府贿赂,却没有贿赂告发者吴之荣。

吴之荣不高兴了,于是他又二次告发,将事情越闹越大,甚至直接惊动了辅政大臣鳌拜。当时康熙年幼尚未亲政,鳌拜则令刑部彻查此事,并严厉惩治相关人员。

因为是鳌拜主理此事,所以刑部不敢怠慢。他们把跟这本书有关的所有人,包括庄家的人、编书的名士、刊印的工人、卖书的老板、藏书的人全都抓起来,早就死去的庄廷鑨还被挖开坟墓焚骨。

这个案子先后牵连千余人,被杀的有七十多人,被流放的有几百人,是清朝第一大文字狱①。

①文字狱:指旧时统治者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状所造成的冤狱。

相关链接:

文字狱

文字狱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在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的记录。但是唯有清朝,文字狱贯穿了整个清代二百五十年左右。尤其是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一百四十余年,所兴的文字狱对社会构成了严重威胁。

有时候文字狱的起因也十分荒谬,比如在雍正时期,有一个名叫徐骏的翰林官,在奏章中不小心把“陛下”写成“狴下”,就被革了职。之后再追查,发现他写过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追查的人说,诗里的“清风”

暗指清朝,这是在讽刺清朝发源于蛮夷之地,没有文化底蕴。于是,徐骏又被判定犯了诽谤朝廷之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说明清朝统治者在处理文化融合的问题上十分敏感,甚至还有些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