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四年(公元223年)
1 春,正月,曹真派张郃击破吴兵,夺取江陵中洲(江中沙洲小岛)。
2 二月,诸葛亮到永安(白帝城,刘备败退后居此,改名永安)。
3 曹仁以步骑兵数万向濡须进攻,之前扬言向东攻打羡溪,朱桓分兵救援羡溪。朱桓的军队派出去了,但曹仁大军直扑濡须。朱桓接到消息,赶紧派人去把羡溪军队追回来。援兵未回,曹仁已经先到。当时朱桓手下士兵只有五千人,诸将各有惧心,朱桓晓谕他们说:“两军相对,胜负取决于将领,并不在于兵多兵少。你们觉得曹仁用兵打仗,比我如何?兵法说‘客军须是主军的两倍’,那是讲在没有城垣的平原野战,而且士卒的勇敢程度相当的情况。如今曹仁并非智勇之将,他的士兵们又十分胆怯,而且千里跋涉而来,人疲马困。我们则据守高城,南临大江,北靠山陵,以逸待劳,主场作战,这是百战百胜之势,就算是曹丕自己来,也不足为忧,何况是曹仁呢!”
朱桓于是偃旗息鼓,外示虚弱以引诱曹仁。曹仁派儿子曹泰攻濡须城,另派将军常雕、王双等乘油船(牛皮船,牛皮上再涂油防水)袭击中洲(江心小岛)。朱桓部曲妻子儿女都在中洲。蒋济说:“敌人盘踞西岸,船舰都在上游,我军进入中洲,这是自投地狱,危亡之道。”曹仁不听,自将万人留在橐皋,为曹泰等做后援。朱桓派别将击常雕等,自己亲自迎战曹泰,曹泰烧营撤退,朱桓斩常雕,生擒王双,魏军阵亡及溺死者一千余人。
当初,吕蒙病重,吴王孙权问他:“卿若不起,谁可代替?”吕蒙回答说:“朱然的胆量和操守,都绰绰有余,我认为他可以胜任。”朱然,是九真太守朱治姐姐的儿子,本姓施,朱治收其为养子,当时是昭武将军。吕蒙死后,孙权命朱然假节,镇守江陵。等到曹真等包围江陵,击破孙盛,孙权派诸葛瑾等将兵前往解围,被夏侯尚击退。江陵内外断绝,城中士兵很多患上肿病,能作战的只有五千人。曹真在城外堆筑土山,挖掘地道,建起高台,又向城内射箭,箭如雨下,将士皆失色,朱然晏然,毫无惧意,他激励将士,抓住机会出击,攻破魏军两个据点。魏兵包围朱然六个月,江陵县令姚泰领兵守北门,见外面兵多,城中人少,粮食将尽,担心不保,阴谋为魏军内应,被朱然察觉,处死。
当时江水浅狭,夏侯尚想乘船率步骑兵进入江中小岛扎营,再建立浮桥,南北往来,参与会议的人都认为江陵城可以攻陷。董昭上疏说:“武皇帝智勇过人,但用兵之时,仍然对敌人保持敬畏,不敢轻视如此。用兵打仗,前进容易,后退困难,这是常情。但是,就算没有险要的平地,作战尚且艰难,如果深入,就要保护好退路。用兵总是有进有退,不可能万事如意。如今屯兵在江中小岛,那是深入之至了;靠浮桥做交通线,又是危险之极;进出就一条道,则是狭窄之最。这三条,都是兵家大忌,如今却都占全了。敌军如果攻破我浮桥,则江中小岛上的军队,就不是魏国所有,都转化为吴兵了。臣为此深感忧虑,寝食不安,而会议之人,都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是让人疑惑?况且江水一旦暴涨,又如何防御?就算不能击破敌人,至少也应该保全自己,为什么要乘危而进,不以为惧呢?”
曹丕即刻下诏,命夏侯尚等撤出。这时吴军已经两道并进,准备夹击。魏军只有一条道撤退,挤在一起,一时难以撤完,但总算全师得退。吴将潘璋已经制作草船,准备烧浮桥,正赶上夏侯尚撤退,没有烧成。过了十天,江水大涨,曹丕对董昭说:“你的判断如此准确!”
这时军中又发生瘟疫,曹丕下令全军撤回。
三月八日,车驾还洛阳。
当初,曹丕问贾诩:“我要讨伐不听命的人,一统天下。吴、蜀,应该先讨伐哪一个?”贾诩说:“靠攻取的人,应先考虑军事权衡;而建立根本的人,则崇尚仁德教化。陛下应命受禅,君临天下,如果绥之以文德,以待其变,则平天下也不难。吴、蜀虽然都是蕞尔小国,但是依山阻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懂得虚实之道,陆逊善用兵势。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才能算无遗策。我看群臣中没有谁是刘备、孙权的对手。就算是陛下亲征,也不见得有必胜把握。当初舜做干戚之舞,而苗族归服。臣认为,当今天下,也应该先文后武。”
曹丕不听,军事行动最终也无功而返。
【华杉讲透】
贾诩所论,都是《孙子兵法》的思想。《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就是说在发动战争之前,要计算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称为“五事七计”,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道,是“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就是上下同欲,上下齐心,这一点,魏国不如吴、蜀二国,因为吴、蜀是保家卫国,个个拼命,而魏军大将,如前面所说,都太有钱了,战斗意志不如吴、蜀;天时地利呢,魏军为客,吴、蜀是主场作战占地利。量敌论将呢,吴、蜀创始人都还在,魏军中没有人能力比刘备、孙权强。所以没有胜算。
没有胜算,就不要打,这就是“先胜后战”的道理。敌人不是你打败的,是他自己败了,你不要错过打他的机会。就像官渡之战,是袁绍自己败了,曹操推了他一把而已。
《孙子兵法》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善战者只能让自己“不可胜”——立于不败之地,做不到让敌人可以被战胜。不可胜靠自己,敌人什么时候能被战胜,那得看他的情况。等他犯错误,等他自己败了,才能出兵。
所以,所谓善战者,是战胜那些自己已经失败的敌人,叫“胜已败者也”。“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战者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观察等待,不错过敌人露出败象的时机,要胜中求战,不要战中求胜。
曹丕,就是典型地违背了这些原则,犯了“战中求胜”的错误。
敌不可胜,怎么办呢?等!等待本身就是行动。怎么等呢?《孙子兵法》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就是修养自己,像贾诩说的,“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
董昭的上疏,又是一番道理,就是凡事先考虑失败的后果,不要只想好事,心存侥幸,对敌人要保持敬畏,任何灾难都可能发生,先考虑失败,考虑最坏的情况,才能用兵打仗。
4 三月十九日,陈忠侯曹仁去世。
5 当初,蜀汉汉嘉太守黄元因为诸葛亮不喜欢他,听说刘备病重,所以担心刘备死后,诸葛亮会对他不利,于是举郡造反,烧临邛城。当时诸葛亮正东行去探望刘备,成都空虚,黄元更加无所忌惮。益州治中从事杨洪,向太子刘禅报告,派将军陈曶、郑绰讨伐黄元。众人会议认为,黄元如果不能包围成都,就会从越巂南下,占据南中。杨洪说:“黄元一向性情凶暴,对人没有恩信,他哪有这个见识!不过是顺水东下,寄望主上平安,把自己捆了,交给主上处理而已。如果再有变化,就奔东吴逃命。我们只需要指示陈曶、郑绰在南安峡口阻截,就把他擒了。”黄元军败,果然顺江东下,被陈曶、郑绰生擒,斩首。
6 汉主刘备病重,命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以尚书李严为副。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干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如果嗣子可辅,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器,君可取而代之。”(胡三省注:自古托孤之主,没有刘备这样明白洞达的。)诸葛亮涕泣说:“臣怎敢不竭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刘备又下诏给太子说:“人生五十岁就不算夭折了,我已经六十有余,死而无恨,只是挂念你们兄弟罢了,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你的父亲我德行太薄,不足效法。你与丞相从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
夏,四月癸巳日(四月无此日),刘备逝世于永安,谥号昭烈。(享年六十三岁。)
诸葛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
【华杉讲透】
刘备去世,留下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背后的道理,是“扩充放大”,恶会扩充放大,所谓“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善也会扩充放大,就是孟子的“四端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抓住自己的善端,扩充放大,润之四体,就能由内而外,充塞天地,成就仁义礼智。
修养品德如此,经营事业也是如此,万万不可“抓大放小”,事情是大是小,只是在于你看待它的时间长度,大事放在更长的时间长度去看,未必是什么大事,可能还是饮鸩止渴的坏事;小事坚持的时间长了,反而能成就人生。
【王夫之曰】
谈论君臣之交者,都首推刘备与诸葛亮。但是,刘备伐吴之时,诸葛亮说:“法正若在,必能阻止主上东行。”可见诸葛亮的意见刘备都能听从吗?悲哉!诸葛亮的大节苦心,不被当时之人理解,而徒以志绝身,遗恨终古,不也是悲惋以死吗?
诸葛亮之心,必欲存汉,必欲灭曹。不和东吴联合,则内制于吴而北伐不振。这心情,只有鲁肃了解而已,孙权也知道,但是,刘备的志向反而不同。刘备一开始就想自强,然后自己称王,他的雄心,和关羽相得罢了。所以,他对诸葛亮的信任,不如对关羽的信任;也比不上孙权对周瑜的信任。他怀疑诸葛亮和吴国交结太深,并怀疑他和诸葛瑾联合。假如诸葛亮与诸葛瑾联合有利于汉朝社稷,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况且诸葛亮用吴之深心,岂能妄加揣测!
刘备不死,吴祸不息,祁山之军也就不得而出了。猇亭之败,刘备死了,国之精锐也尽毁于夷陵,老将如赵云等与诸葛亮志同道合的人也死了,诸葛亮收集疲敝之余兵,承奉愚暗之幼主,以向北方,已经事不可为了。所以他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有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已不放在心上了。
假如刘备能像信任关羽一样信任诸葛亮,听赵云之言,停止东征之师,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联合吴国,北伐中原,则军力尚全,士气尚锐,就算不能成功,那英雄之血,至少是洒在许昌、洛阳,何至于流在猇亭呢?诸葛亮说:“汉、贼不两立。”悲哉其言也!而刘备,恐怕没有这样宗社存亡的心痛吧!
【陈寿(蜀汉及西晋大臣,史学家)曰】
先主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其机权干略,不及曹操,所以基宇亦狭。但他百折不挠,终不居于曹操之下,也是揣度曹操之气量,必定容不下自己,所以并非只是为了争利,也是为了避害而已。
【华杉讲透】
王夫之和陈寿,对刘备的评价不尽相同。我比较认同王夫之的评价。不过,陈寿把刘备想得太好,王夫之又太美化诸葛亮。诸葛亮是要匡扶汉室,还是要辅佐刘备成就“光武中兴”,建立“第三汉朝”?我想当然是后者。
刘备如果能让诸葛亮守荆州,必然不会犯关羽的错误,吴蜀联盟,曹丕也未必敢称帝,历史就要改写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确实如王夫之所说,忘身以遂志,执意北伐,不在乎结果了。从这一点来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诸葛亮犯的错误。为什么呢?一个人,一件事,绝不能“永不言弃”,该放弃时就要放弃,“永不言弃”,是没有为下一代着想。诸葛亮应该“修道保法”,全力培养下一代,培养新的领导者,把问题交给下一代解决。
所以啊,诸葛亮的“死而后已”,也跟马援的“马革裹尸”一样,要有人殉葬,也没为后代考虑。领导者责任之大,不仅在当代,也在后世,不可任性。
五月,太子刘禅即位,时年十七岁,尊皇后为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全部由诸葛亮决策。诸葛亮于是建立官职制度,修订法令,教导僚属说:“参署(官职)的工作,就是集思广益,如果不愿意做小事,不能反复审核,就会粗疏遗漏而造成损害。如果反复审核而得到最佳解决方案,那就像翻找破草鞋而获得珠玉。但是,人性的弱点,就是不肯尽心,只有徐庶,对这些事,从不懈怠。又,董和任参署十年,事情没搞清楚的,反复审核十次,才来汇报。诸位如果能学到徐庶的十分之一,能有董和那样的勤勉,忠心为国,那我也可以少犯错误了。”
又说:“当年我跟崔州平初交,经常都能听到他指出我的得失;后来又结交徐庶,经常得到启发和教诲。之前和董和共事,他对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再后来是伟度,他多次进谏阻止我。虽然我资性鄙暗,对他们的话不能全部采纳,但是和他们的关系始终很好,这至少可以证明我并不会不喜欢直言吧!”伟度,是诸葛亮的主簿,义阳人胡济。
诸葛亮曾经亲自校阅账目,主簿杨颙直接走进来,进谏说:“治国有制度,官员各有职权,不可上下相侵,我为明公以治家为比喻:如今有一个主人,让奴仆耕田,婢女煮饭,雄鸡负责打鸣叫醒,狗负责吠咬盗贼,牛负责载重拉车,马负责走远路。如此,财产没有浪费,所求的东西也都能满足,一切从容,高枕无忧,饮食而已。如果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把这些事都一个人干了,不再交给别人,而是操劳自己的体力,从事这些琐碎的事,搞得自己形疲神困,那恐怕也一事无成。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奴婢鸡狗吗?不是,是因为他丢失了做一家之主的常法。古人说:‘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所以丙吉(汉宣帝的丞相)上街,看见死人他不问,看见牛发喘他却忧虑。(斗殴死人那是京兆尹管的事,牛生病则事关农耕,是宰相的事。)陈平也不肯去了解钱谷数量,他说‘自有管那事的人’。这两位,算是通晓职位分工的道理了。如今明公治国,还亲自审校账目,终日汗流浃背,不觉得太劳累了吗?”
诸葛亮表示感谢。后来,杨颙去世,诸葛亮为之流泪三日。
【华杉讲透】
一个好的领导者,当有三条标准:一是他有本事,能带领大家取得成功;二是他能让团队里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三是他能始终关注培养新的领导者。
这第二、三条尤其重要,就第二条而言,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让每个人能发挥,让每个人有成就;另一方面是你能让多少人发挥,让多少人有成就,这叫“人才杠杆率”。你是一个人才、一个领导,你能给自己加多大杠杆、用多少人,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像诸葛亮这样,凡事亲力亲为,杠杆率太低,别人不仅对他的事插不上手,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也被他抢去干了。我们很多领导者,哪怕是一个小组长,对下属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抱怨:“跟你讲半天,还不如我自己把活儿干了来得快!”这样说来似乎也有道理,但是,不能容忍下属今天没你干得好,就不能让下属成长,也不能发挥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不能群策群力。
第三条,培养新的领导者,则是着眼于未来。组织需要不断裂变,不仅大领导要培养新的大领导,每一个小领导都要培养新的小领导,这样的组织,才是能基业长青、不断扩张的组织。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吗?他也是“任其私智”而已,苦口婆心让大家直言给他建议,却不能放手让人去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一种罪过。
7 六月十七日,任城威王曹彰去世。
8 六月二十七日,魏寿肃侯贾诩去世。
9 魏国水灾。
10 吴国将领贺齐袭击蕲春,俘虏魏国蕲春太守晋宗而回。(晋宗本是吴将,降魏,为蕲春太守。)
11 当初,益州郡地方土豪雍闿杀死太守正昂,通过吴国交州太守士燮请求归附吴国。后来,雍闿又生擒新任太守、成都人张裔,并将张裔送到吴国。吴国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据守,雍闿无法进入,派同郡人孟获引诱煽动诸夷人,诸夷都归附他。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都叛变而响应雍闿。诸葛亮因为国家新遭大丧,都只抚不讨,全力抓农业生产,积蓄粮食,关闭越巂关门,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到民安食足之后,再图用兵。
12 秋,八月十一日,魏国任命廷尉钟繇为太尉,治书执法高柔代理为廷尉。当时三公没有具体职责,又很少参与朝政。高柔上书说:“三公辅政之臣,都是国家栋梁,万民瞻仰,但是朝廷任命他们为三公,却不让他们参与政事,他们自己呢,也高卧安养,很少贡献意见,这恐怕也不是朝廷尊崇任用大臣的本意吧!大臣是做什么的呢?就是‘献可替否’,贡献正确的意见,替代错误的计划,古代对刑罚或政治有疑难的,就在槐、棘之下与三公、大臣商议讨论。(周礼,议事在槐棘堂,左边槐树三棵,设三公座位,右边棘树九棵,设九卿座位。槐,就是“怀”,心怀参政大臣;棘,赤心而外刺,象征忠心耿直。)从此以后,朝廷有异议及刑狱大事,应该咨询三公意见。三公在每月一日、十五日朝见时,又可以特别邀请他们讲论政治得失,让陛下可以广博地了解各种事情,补益天听,光益教化。”
曹丕嘉许、采纳。
13 八月十五日,皇帝曹丕校猎于荥阳,于是东巡,九月十九日,抵达许昌。
14 蜀汉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如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应该派出使臣,和吴国重新修好。”诸葛亮说:“我考虑这件事已经很久了,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今天才找到!”邓芝问:“谁呀?”诸葛亮说:“就是你呀!”于是派邓芝为中郎将修好于吴。
冬,十月,邓芝抵达吴国。当时吴王孙权还没有和魏国绝交,所以犹豫不决,没有立即接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上表求见,说:“臣今天来,也是为了吴国的利益,不仅是为蜀。”孙权接见他,说:“我也希望与蜀国和亲,只是担心蜀主幼弱,国小势弱,为魏国所逼,不能自保而已。”邓芝回答说:“吴、蜀二国,有四州之地,大王您是命世英才,诸葛亮也是一时之杰。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互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这是理之自然。大王今天如果委质于魏,魏国必定上望大王入京朝见,下求太子入朝为质,如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军也可顺流东下,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就非大王所有了。”
孙权默然良久,说:“你的话说得很对!”于是吴国与魏国绝交,专心与蜀汉联合。
15 这年,汉主刘禅立妃子张氏为皇后。(张飞之女。)
五年(公元224年)
1 春,二月,皇帝曹丕从许昌回到洛阳。
2 献帝初平年以来,学道废弛。夏,四月,初立太学,设置博士,依照汉朝制度设五经考试之法。
3 吴王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吴郡人张温报聘于蜀汉,于是吴、蜀两国信使不绝。和时事相关的事情,孙权经常让陆逊直接写信给诸葛亮,又刻印放在陆逊那儿,孙权每次给刘禅或诸葛亮写信,都给陆逊过目。陆逊若是觉得信中的言语轻重或是措辞不妥就直接修改,重新誊抄,再加盖孙权印信发出。
蜀汉再派邓芝出使吴国,孙权对他说:“如果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邓芝回答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果消灭魏国之后,大王未能深刻理解天命,君王各茂其德,臣子各尽其忠,恐怕战鼓又将擂起,战争才刚刚开始罢了。”孙权大笑说:“你说的是实话,真是这样!”
4 秋,七月,皇帝曹丕东巡,进入许昌。曹丕想兴兵伐吴,侍中辛毗进谏说:“方今天下新定,土广民稀,现在用兵,我看不到有什么好处。先帝屡起锐师,都是到了长江边就回来。如今兵力并不比当年有所增加,而要重修旧怨,这不是容易的事。今日之计,不如养民屯田,十年之后,再行用兵,可以一战而定。”
曹丕说:“按你的意见,不是将此事留给子孙解决了吗?”
辛毗说:“当初周文王把纣留给武王解决,就是识时务之举。”
曹丕不听,留尚书仆射司马懿镇守许昌。八月,集结水军,亲御龙船,顺着蔡河、颍水,进入淮河,抵达寿春。九月,到广陵。
吴国安东将军徐盛建议,用木架、芦苇,沿长江南岸制作假城楼,从石头城一直到江乘,连绵数百里,一夜之间,全部建成。又在长江集结战船。
这时江水正涨,曹丕临江瞭望,叹息说:“魏国虽有铁骑千群,却没有用武之地,没法攻击啊!”曹丕在龙船上,正赶上暴风,龙船漂**,几乎倾覆。曹丕问群臣:“孙权会不会亲自来?”都说:“陛下亲征,孙权恐惧,一定举国而应,他又不敢把大军交给臣下,一定亲自来。”刘晔说:“他一定认为陛下会以自己的至尊之体为重,不会亲征,他也会把超越江湖之事交给别的将领,而自己勒兵待事,不会亲自出动。”
曹丕大驾停驻多日,孙权不来,曹丕于是班师回朝。当时,曹休汇报说得到投降过来的人口供:“孙权已在濡须口。”中领军卫臻说:“孙权仗恃长江而已,他哪里敢渡江来战,这一定是释放的假情报,吓唬我们罢了。”再审问降者,果然是吴军守将派出的间谍。
5 吴国张温少年时代就以俊才而有盛名,顾雍认为当世无人能与他相比,诸葛亮也很器重他。张温引荐同郡人暨艳为选部尚书(就是吏部尚书,负责考选官员)。暨艳喜欢清议,弹劾百官,对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官员考核非常严格,大多贬高就下,降级数等,能维持原有考评和级别的,十个也没有一个;对其中居位贪鄙、志节污卑的,都用作军吏,安置在营府。又喜欢张扬他人隐私过失,显示他处罚的公正严明。同郡人陆逊、陆逊的弟弟陆瑁以及侍御史朱据都劝阻他不要这样。陆瑁给暨艳写信说:“圣人对善的,就嘉奖;对愚笨的,就鼓励;别人有过失,就忘记不提;有功劳,则铭记在心。如此,才能成就教化。方今王业初建,将要统一天下,这正像当年汉高祖不记人缺点,而用其优点之时。如果善恶好坏划得那么清楚,像汉末汝南许劭那样搞月旦评,或许也能砥砺风俗、彰明教化,但是恐怕不易推行吧!远则应该模仿孔子的泛爱,近则学习郭泰的包容,才能有益于大道。”朱据对暨艳说:“天下未定,只用清廉而排斥污浊,恐怕不利于劝勉人改过向善。如果一概罢黜,恐怕有后患。”暨艳都不听。于是怨愤盈路,争相说暨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自己的私党,爱憎不由公理。暨艳、徐彪都被孙权赐死。张温一向与暨艳、徐彪意见一致,也被逐回本郡,为低级贱役,死在家中。
当初,张温正得志用事的时候,余姚人虞俊就叹息说:“张温才多智少,华而不实,聚集怨恨在自己身上,有覆家之祸,我已经看见兆头了。”没过多久,张温果然倒台了。
6 冬,十月,皇帝曹丕回到许昌。
7 十一月二十九日,日食。
8 鲜卑轲比能诱杀步度根的哥哥扶罗韩,步度根由此怨恨轲比能,二人率部众相互攻击。步度根部众稍弱,将其部众一万余家退保太原、雁门;这一年,步度根到京城进贡,而轲比能更加强盛,出击东部酋长素利,护乌桓校尉田豫乘虚击其后,轲比能另派将帅琐奴抵御,被田豫击破。轲比能由此不满,数为边寇,幽州、并州深受其害。
六年(公元225年)
1 春,二月,文帝下诏,任命陈群为镇东大将军,随车驾统领众军,录行尚书事;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督后台文书。三月,皇帝抵达召陵,打通讨虏渠(用以伐吴)。三月二十八日,皇帝回到许昌。
2 并州刺史梁习讨伐轲比能,大破之。
3 蜀汉诸葛亮率众征讨雍闿,参军马谡送行,送出数十里。诸葛亮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多年,但今天还要请您指教良策。”马谡说:“南中仗恃道路险远,不服已经很久了,今天击破他,明天他又再叛变罢了。如今明公要倾国以北伐,他知道我们内部空虚,叛变的速度就更快。如果要把他们全部屠杀,以绝后患,既非仁者所为,也不是仓促之间就可以办到的。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明公能让他心服而已。”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马谡,是马良的弟弟。
4 闰三月二十四日,皇帝曹丕以水师再次出征东吴,群臣大议,宫正鲍勋进谏说:“王师屡次出征,而无所攻克,是因为吴、蜀唇齿相依,凭山阻水,有难以攻拔的地势。去年御舟在江中漂**,几乎阻绝在南岸,圣躬亲赴险境,群臣心胆俱裂,当时宗庙几至于倾覆,正应为百世之戒。如今又劳师袭远,日费千金,国力虚耗,狡猾的敌人仍耀武扬威,臣认为不可!”曹丕怒,将鲍勋贬为治书执法。鲍勋,是鲍信之子。
夏,五月二日,曹丕抵达谯县。
5 吴国丞相、北海人孙劭去世。当初,吴国要设置丞相,众议都推举张昭,孙权说:“如今国家多事,职位高者,责任重,不是优待长者之道。”等到孙劭去世,百官又推举张昭。孙权说:“是我爱惜张昭吗?只是丞相事务繁多,而张昭性格刚烈,如果他的话我不听,我和他之间就容易生怨气,对他没有什么好处。”
六月,任命太常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顾雍为人,寡言少语,举止恰当,孙权曾经叹息说:“顾雍不爱说话,但出言一定一语中的。”在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担心酒后失态,而顾雍此时一定要求见,所以大家都不敢放开喝。孙权也说:“顾先生在座,让人快乐不起来。”吴王与大臣对他的敬畏就是如此。顾雍刚刚领尚书事,封阳遂乡侯,拜侯之后回家,家人都不知道,后来听说,才大吃一惊。等到他做了丞相,所选用的文武将吏,都能各胜其任,没有一个是因他个人私心喜欢或厌恶的。顾雍经常访求民间及政事所宜,都秘密汇报给孙权,如果孙权采用,就归功于孙权,不说是自己建议的;如果孙权不用,就秘而不宣。孙权由此更加敬重他。但是,在朝堂上会议的时候,顾雍辞色虽然恭顺,意见却很坚定。对军国大事,除非和孙权当面相见,否则他必定一言不发。孙权经常派中书郎到顾雍家中就一些事情征询意见,如果顾雍赞同,认为可以施行,他就和使者反复研究论证,还摆上酒食招待。如果他不赞成,就正色改容,默然不言,也不招待。中书郎回去向孙权汇报,孙权就说:“顾公欢悦的,就是合适的;他不说话,就是事情还没理顺,我再重新思考。”江边镇守的诸将,各欲立功自效,经常汇报军情,出击掩袭。孙权问顾雍的看法,顾雍说:“臣听说,兵法戒于小利,他们所汇报的这些战果,只是为了自己邀取功名,不是为了国家利益,陛下应该禁止他们,这些所谓的胜仗,不足以耀我国威,也不足以损害敌人,不值一听。”孙权听从顾雍的意见。
【华杉讲透】
顾雍先生这等人,是一种中国文化原型人物,就是那种最有修养的人,而修养在中国社会是最令人尊重、最宝贵的品格,也是保护自己的护身符。在中国,没有修养,就可能有“覆家之祸”,暨艳就是例子。司马光在此处先写暨艳,后写顾雍,两相对照,或许也有案例教学的深意吧!读史读到顾雍这样修养高洁的人,总是汗颜,感到自己“缺德”,缺什么德呢?就是缺修养!
顾雍经常访求民间及政事所宜,都秘密汇报给孙权,如果孙权采用,就归功于孙权,不说是自己建议的;如果孙权不用,就秘而不宣。这也是有原型的,《中庸》说舜,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是大智慧!他事事喜欢询问他人意见,考察那些听起来很浅近的话,不好的,就隐秘不宣,好的,就采纳宣扬,考察两个极端的相反意见,折中以施行。隐恶扬善,扬善好理解,为什么要隐恶呢?一方面,人家说得不对,你不用就是了,不要指出他不对,指出他不对,就打击了他贡献意见的积极性,下次你有事问他,他怕被批评,就不说话了;另一方面,不对的东西不要宣传,以免让人学坏,就像现在讲新闻报道不渲染犯罪细节,因为会鼓动人效仿。
顾雍不是舜,不是君王,他不仅隐恶扬善,而且把善的功劳归于孙权,而不让人知道是自己的贡献,这原型是《论语》里颜回的话,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颜回说他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伐,是夸耀;施,是表白。颜回的志向,就是自己做了什么好事,不要夸耀自己的善,不要突出自己的功劳。
“不骗人,不贪心,不夸大”,是我给华与华制定的核心价值观,对照顾雍,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顾雍的修养,也强有力地支持了他的工作,因为有这样的善行,他可以对吴王坚持原则,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一方面的克制,带来了另一方面的伸展,可以行道于天下,这不就是为人臣者最大的志向吗?
最后一条,对边境守将所谓“战功”的处理,又留下了一条智慧,后世总结为“不赏边功防黩武”,是白居易诗里的: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6 利成郡士兵蔡方等造反,杀太守徐质,推举同郡人唐咨为主。文帝下诏,命屯骑校尉任福等将他们讨平。唐咨从海路逃入吴国,吴国任命他为将军。
7 秋,七月,立皇子曹鉴为东武阳王。
8 诸葛亮到南中,所战皆捷。诸葛亮从越巂进入,斩雍闿及高定。派庲降(地名,距蜀三千里)督、益州人李恢从益州南进;门下督(郡国守相的属吏,主兵卫,任巡察导从等事)、巴西人马忠由牂柯进兵,击破诸县,和诸葛亮会师。孟获收集雍闿余众抵御。孟获一向为当地夷、汉百姓所敬服,诸葛亮下令不许杀害,必须生擒。活捉之后,让他观看蜀军营阵,问道:“此军如何?”孟获说:“之前不知虚实,所以战败。如今你让我看了营阵,不过如此,如果再战,就容易取胜了。”诸葛亮笑了笑,放他回去,再整兵来战。如此七次放回去,七次生擒,孟获便不走了,说:“您是天威,南人再也不造反了。”诸葛亮于是抵达滇池。
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定,诸葛亮就任命当地原来的首领为官员。有人谏止他,诸葛亮说:“如果用外地人,就要留下军队保护,军队没有粮食,这是一方面困难。夷人刚刚战败,各家各户,多有父兄战死的,如果用外地人统治他们,又不留下军队,必定再生祸患,这是二方面的困难。夷人累次有杀死官吏的罪行,自知罪恶深重,如果又留外地人做官,他们始终也无法信任心安,这是三方面的困难。如今我不留军队,也就不需要运粮,让纲纪粗定,夷、汉初安而已。”诸葛亮于是将孟获等当地俊杰全都任命为官,只让他们缴纳金、银、丹砂、漆、耕牛、战马等以供军国之用。在诸葛亮有生之年,夷人再也没有反叛。
9 八月,皇帝曹丕命水师从谯县顺着涡水进入淮河,尚书蒋济上表说水道难通,曹丕不听。冬,十月,水师进入广陵故城,曹丕临江检阅部队,士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有渡江之志。吴国严兵固守。当时天寒,江水结冰,战船无法进入长江。曹丕看见波涛汹涌,叹息说:“嗟乎!这长江是上天用来分隔南北的吧!”于是班师。孙韶派部将高寿等率敢死队五百人,从小路乘夜邀袭曹丕。曹丕大惊。高寿等缴获曹丕副车、羽盖而还。魏军战船数千艘拥挤堵塞,无法前行,参与决策的人想就地留兵屯田,蒋济认为:“此处东边靠近湖泊,北边紧临淮河,涨水的时候,贼军很容易攻上来,不可安屯。”曹丕听从,车驾即刻出发。到了精湖,河水变浅,曹丕就把船全部留给蒋济。船舰相连,绵延数百里,蒋济挖掘四五条运河,把船舰集中起来,并预先修筑水坝,遏断湖水,将所有船拖进去后,打开闸门,船舰才进入淮河,得以返回。
10 十一月,东武阳王曹鉴薨逝。
11 十二月,吴国鄱阳贼帅彭绮攻占郡县,部众数万人。
七年(公元226年)
1 春,正月十日,皇帝曹丕回到洛阳,对蒋济说:“对任何事情,都不能不研究啊!之前在山阳湖搁浅,我都想把船烧掉一半,幸亏您想出办法,救出全部船舰,而且几乎和我同时到达谯县。你之前每次陈述的建议,都符合我的心意。以后的讨贼计划,还请您多费心!”
2 蜀汉丞相诸葛亮准备出军汉中,任命前将军李严为知后事(官职,负责后方),移驻江州,护军陈到驻扎在永安,归李严节制。
3 吴国陆逊因为驻扎的地方粮食短缺,上表令诸将开荒种田。吴王孙权回复说:“很好!我们父子也领一份耕田任务,我们要八头牛,两人一组,分四组耕作,虽然赶不上古人,但是也可以与大家一起劳动!”
4 曹丕为太子的时候,郭夫人的弟弟犯法,魏郡西部都尉鲍勋负责办案,曹丕为他求情,鲍勋不许,曹丕由此恨鲍勋。等到曹丕即位,鲍勋数次直谏,曹丕更加愤怒。曹丕伐吴回来,屯驻在陈留。鲍勋任治书执法,太守孙邕晋见皇帝后出来,顺道去看鲍勋,当时营垒还未修筑完成,只是立了标杆,孙邕没有走正道,斜穿小路而入。军营令史刘曜要纠举他,鲍勋认为营垒还未建成,不算违规,不予纠举。曹丕听说后,下诏说:“鲍勋指鹿为马,逮捕,交给廷尉审理。”廷尉判决:“依法当判五年苦役。”三官(廷尉正、廷尉监、廷尉平)复核,认为判得太重,说:“依法,罚金二斤。”曹丕大怒,说:“鲍勋非死不可!你们还想放过他!将三官逮捕,交给刺奸(负责督察奸吏的官员)处理,我让你们十鼠同穴!”钟繇、华歆、陈群、辛毗、高柔、卫臻等一起上表,说鲍勋的父亲鲍信有功于太祖,为他求情。曹丕不许。高柔坚决不从诏命,曹丕怒,召高柔到尚书台,派使者直接到廷尉诛杀鲍勋。鲍勋死后,才放高柔回去。
骠骑将军、都阳侯曹洪,富有而吝啬,曹丕做太子时,曾经找曹洪借绢一百匹,曹洪不借,曹丕于是心中忌恨,后来,以他的门客犯法为由,将他逮捕下狱,要治以死罪。群臣一起援救,曹丕也不听。卞太后怒斥曹丕说:“当初梁、沛之战,没有曹洪,哪有今天!”(公元190年,曹洪将战马让给曹操,救了曹操一命。)又对郭皇后说:“曹洪今天死,明天我就让皇帝废了你这个皇后!”于是郭皇后涕泣求情,曹洪才得以免死,被免去官职,减削爵位和封地。
5 当初,郭皇后没有儿子,曹丕让她养育平原王曹叡,因为曹叡的生母甄夫人被诛杀,所以没有立他为嗣子。曹叡侍奉郭皇后非常谨慎,郭皇后也喜爱他。曹丕与曹叡一起打猎,看见一对母鹿和小鹿,曹丕亲自射杀了母鹿,要曹叡射杀小鹿。曹叡流泪说:“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再杀其子。”曹丕闻言,放下弓矢,为之恻然。夏,五月,曹丕病重,于是立曹叡为太子。五月十六日,曹丕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并发布遗诏,令他们为辅政大臣。
五月十七日,曹丕去世。(得年四十岁。)
陈寿评论说: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备。如果能加之以旷大之气度,励之以公平之诚,坚定志向,立身正道,克制私念,广大德心,即使和古代先王相比,也不会差得太远吧!
【华杉讲透】
差得远,差得太远了!为帝王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有天下第一之修养,曹丕临死,留下两个公报私仇的故事,其心不正,哪有一点帝王体统!
《大学》说,修身之道,首先在于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是身的主宰,心体至虚,本来不着一物,一有所着,则心为之所累,而不得其正。着在怒的一边,而有所忿懥,则心为忿懥所累,不得其正。着在恐惧的一边,则心为恐惧所累,不得其正。着在喜的一边,而有所好乐,则心为好乐所累,不得其正。着在忧的一边,而有所忧患,则心为忧患所累,不得其正。
我们的决定,总是被自己的情绪和好恶所左右,而不能坚守大是大非的道义,这就是心不正。
6 太子曹叡即皇帝位,尊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
当初,皇帝在东宫为太子时,不与群臣来往,也不问政事,一心一意读书,即位之后,群臣都想一睹他的风采。过了数日,皇帝单独接见了侍中刘晔,谈话持续了一整天,众人侧立等待,刘晔一出来,就问他:“皇帝是怎样人?”刘晔说:“秦始皇、汉武帝之类,才具略有不及而已。”
皇帝刚刚执政,陈群上疏说:“臣下如果意见看法都一样,不辨是非,相互包庇,那是国家之大患。但是,如果大臣不和,则有仇党,有仇党,则毁誉无端,没有是非标准,真伪失实。这些都需要深察!”
【华杉讲透】
同僚共事,工作上往往有不同意见,而工作意见上的不同,往往联系着禄位的升降和权力的大小,因为谁的意见对,谁的权力就有机会扩张,禄位就有机会升迁。所以,工作意见的不同,很容易就发展成权位争夺战,在不同意见的斗争中,各自援引自己的同类,就结成了朋党。胡三省引用了《左传》记载晋国郤芮的一句话:“有党必有仇。”不同的朋党之间,就成了仇党。在一个会议中,一旦两人发表了相反的意见,很快就结了仇,就是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在会议中,有的人发表意见,并非为国家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表现自己,给自己加分;或者为了打击对手,让他的意见得不到采纳。这就是陈群说的,毁誉武断,真伪失实,明君忠臣,都深受其困。
为人君者,要注意区辨每个人的发言,思考他发言的意图,不能轻易受影响。
为人臣者,要始终站在国家的立场、国君的立场,要无我、无私,随时能够舍己从人,从善如流,放弃自己的意见。
7 五月癸未日(五月无此日),追谥甄夫人为文昭皇后。
8 八月十二日,立皇弟曹蕤为阳平王。
9 六月九日,葬文帝曹丕于首阳陵。
10 吴王孙权听说魏国有大丧,秋,八月,亲自将兵攻打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朝议欲发兵援救,皇帝说:“孙权的强项是水军,如今他敢下船陆战,是寄希望于我们没有防备。如今已经和文聘对峙,守易攻难,进攻方需要有数倍于守方的兵力,他终究不敢长时间作战。”
之前,朝廷派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防将士,荀禹到了江夏,征发所经郡县的地方部队和自己的随从步骑兵一千人,登山放火。孙权遁走。
11 八月十二日,立皇子曹冏为清河王。
12 吴国左将军诸葛瑾等入寇襄阳,司马懿将其击破,并斩其部将张霸;曹真又击破其别将于寻阳。
13 吴国丹阳、吴郡、会稽三郡山民又反叛为寇,攻没郡县。孙权将三郡险要地区分割出来,合并成立东安郡,以绥南将军全琮领太守。全琮到任,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得一万余人。孙权召全琮回牛渚,撤销东安郡。
14 冬,十月,清河王曹冏去世。
15 吴国陆逊上书陈述政见,劝孙权施德政、缓刑罚、宽赋税、减差役,又说:“忠心直言,不能尽述,希望能宽容小臣,陈述这些对国家有利的事。”孙权回信说:“《尚书》说:‘予违汝弼。’我的错误,您帮我改正,您却说不能尽述,这怎么能说是忠心直言呢?”于是让有司详细草拟有关措施,派郎中褚逢送去给陆逊和诸葛瑾审阅,如果有不妥的,就请他们删除或增添。
16 十二月,任命钟繇为太傅,曹休为大司马,仍兼任扬州都督,曹真为大将军,华歆为太尉,王郎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华歆要让位给管宁,皇帝不许。征召管宁为光禄大夫,下令青州衙门派出安车和吏从,前往迎接,管宁仍然拒绝应召。
17 这一年,吴国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孙权任命士燮的儿子士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以校尉陈时接替士燮。交州刺史吕岱认为交趾绝远,上书建议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吕岱自己为刺史。孙权派戴良与陈时南下。但是士徽自封为交趾太守,发动宗族武装拒绝戴良进入。戴良滞留在合浦。交趾人栢邻,是士徽任用的官吏,叩头进谏,要他迎接戴良。士徽怒,笞杀栢邻。栢邻的哥哥栢治率领自己的宗族武装攻打士徽,不能取胜。吕岱上书请求讨伐士徽,督兵三千人,从海路昼夜前进。有人对吕岱说:“士徽世代盘踞交趾,对当地人民有恩,民心依附他,不能轻易取胜!”吕岱说:“士徽虽然心怀逆计,但是他想不到我们会突然杀到,如果我们潜军轻举,掩其无备,必定能将他击破。如果羁留不进,时间一长,他婴城固守,七郡百蛮,再云合响应,我们再有天大智慧,也拿不下他了。”吕岱于是进兵,经过合浦,和戴良同行并进。吕岱以士徽的侄子士辅为从事,待其以师友之礼,派他去说降。士徽率其兄弟六人出降,吕岱将他们全部斩杀。
【孙盛曰】
怀柔远方,安定本土,最重要的是信义。吕岱以士辅为师友,让他去与士徽通信盟誓,士徽兄弟肉袒出降,推心委命,吕岱却灭之以邀功利。君子由此知道吕岱的福祚,也不会绵长。
18 士徽大将甘醴及栢治率吏民一起攻打吕岱,吕岱奋击,将他们击破。于是撤销广州,四郡仍为交趾郡。吕岱进讨九真,斩获以万数;又派从事向南方深入,宣传吴王威命,境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都遣使入贡于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