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在哪里?(1 / 1)

物质过剩的时代,所有消费者都处于“饱腹”的状态,他们只会购买自己喜欢的,或者打破了前定和谐、在“高品质”和“便利性”上都表现出了新价值的产品。那么,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在何时产生的呢?换言之,即是指消费者的购买目的与动机。

我在访谈牛窪惠——一位既擅长两性评论又非常熟悉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营销作家时,也曾提出了同样的疑问。她过去运用“一个人的市场”“草食系男子”等独创词汇所撰写的市场分析曾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公论。

据牛窪惠所言,虽然与“一亿国民皆中产”时期[11]相比,目前日本社会的阶层差异化越来越明显,但其实所有阶层的人都拥有相同的金钱观,即“只愿把钱用在自己想要用的地方,并尽可能减少除此以外的消费”。她把这一现象总结为“自发消费”。例如在购买碗碟时,人们会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当天的心情,或是去百元店选购,或是在高档的专卖店挑选等等,类似于此的区别购买方式成为了当今消费的主流模式。

令我深感有趣的是,顾客对于流通业界的PB产品也采取了“自发消费”,表现出了区别购买的消费模式,比如在工作日购买7-Premium系列的配菜,到了周末则选择7-Gold系列的高品质产品等。而当消费者购买7-Gold系列的产品时,比起和NB产品货比三家,他们更容易产生“这是对自己努力了一周的奖励”的心理。这一类“自发消费”案例十分值得我们注目。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想要舒适地欢度周末时光,因此倾向于以“自我奖励式消费”实现“微奢侈”。

购买需要理由

那么,为何现代消费者倾向于“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消费者在寻找支持自身购买行为的理由,寻找“选择的合理性”。

如果要问消费者购买的是什么,答案即是产品的价值。7-Gold品质卓越,不过定价也不便宜。但是消费者却会通过“今天是难得的周末”“这是对努力了一周的自己的奖励”等合理理由,使购买行为正当化。

关于现代消费者的这种心理特点,我曾和立命馆大学经营管理研究学院的和子教授有过深入的讨论。她也与我持有一致的观点。和子教授的研究方向是行为经济学,这是一门有机结合了人类的行为分析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的学科,也被称为情感经济学。

正统的经济学把人假定为“理性经济人”,即所有人都能经济而合理地计算得失与概率,并以此为基础执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确保自己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剔除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因子。

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理性经济人”。例如很多烟民即使明白吸烟有害健康却还是难以戒除烟瘾;又或者同样是消费1万日元,全用在服装上和全用在饮食上的心理感受也不尽相同。可见,人们无法保证总是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近年来,侧重心理和情感因素的行为经济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从行为经济学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之前,就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强调:“面对现代消费社会,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学来分析,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同时,我本人在经营中也十分注重消费的心理,曾执笔写过《铃木敏文的实践!行为经济学》一书。

和子教授分析说,“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源自人们“规避损失”(Loss Aversion)的心理。人们往往不会平等地看待损失和收益,在相同的金额下,损失带给人的感受远远大于获得。同样是1万日元,比起得到1万日元的快乐和满足,损失1万日元的痛苦与懊悔更加令人记忆深刻。所以人们的行为总是强烈地倾向于规避损失。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损失规避性”。关于这一心理,我将在第三章“‘销售’即是‘理解’”中作进一步的分析。

和子教授解释道:“当时代前景不明朗、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人们不想失去现在拥有的东西,不愿蒙受损失的‘规避损失’心理会变得愈加普遍。不过,这并不代表人们不愿消费,而是指他们越来越渴求促成购买行为的合理理由,即寻求‘正当化消费的理由’。比如购买奢侈品是作为对努力了一年的自己的回报;比如为了家人的健康,即使价格贵也要选择高品质的食品;又比如为了打扮可爱的宠物,购买漂亮的衣服等等。”

这些例子说明顾客的消费并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赋予了消费活动更多的意义。换言之,当顾客找到合理化消费的理由或者令自己信服的因素时,他的消费行为就不再是单纯地购买“东西”,而更像是购买“一个事件”。比如购买7-Gold系列,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借此作为对自己辛勤工作一周的奖励;购买价高而质优的食品,目的更侧重于为家人的健康着想。

借用牛窪惠的话来说,现代消费者并非在消费产品本身,而是由自己重视的事情引发了消费行为。或许“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正象征着“购物”时代开始走向“购事”时代。

购物是一项娱乐

这么说来,也曾有人异曲同工地把购物称为“一项大型娱乐活动”。7&i控股集团从2012年4月起把集团的品牌信息统一为“拥有新的今天”。而构思了这句话的则是身为广告撰稿人与创意指导的岩崎俊一。

岩崎总能敏锐地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搏,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案,例如丰田普锐斯的“赶上21世纪”、日本邮政的“贺年卡是一份礼物”等等。在对话岩崎的过程中,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曾多次参与涉及零售业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我注意到,当消费者在店里发现“生活中有这样的东西一定很方便”之类的超出心理预期的产品,内心一般都会涌现出强烈的喜悦感。从这点而言,购物可谓是一项大型娱乐活动。

岩崎提到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东西一定很方便”的产品,与其说是一个消费者心中原本就明确需要的产品,不如说是让顾客在店铺购物时,内心突然萌发出“我一直就在寻找它”的潜在需求并因而产生购买意愿的产品。所谓“千金难买心头好”,这时候绝大多数的顾客都会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包。

社会越富足,物质越丰盛,顾客越想要找到合理化消费的理由和让自己信服的选择,因此“自发消费”“自我奖励式消费”与“事件消费”也会变得越来越多。面对这一现状,卖家理应顺应顾客的需求,努力为他们提供能合理化消费的理由和让人信服的选择。

销售的“临门一脚”

市场策划专家辰巳渚用“临门一脚”形容“为顾客提供具有信服性的选择”。辰巳对现代消费市场和消费者本身持有独到的观点,他的著书《放弃技术吧!》也是一本日本国内销量突破百万册的畅销书籍。在过去的访谈中,他所提出的卖方和生产制造方必须完成“临门一脚”的观点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辰巳同样认为,虽然现在日本的消费者没有特别渴求的产品,却依然具有消费意愿,只是他们已经变得疲于应对选择了而已。

他举例说道:“过去美国风格的经营方式是最大限度地展现产品类别的多样性,让顾客自行挑选中意的产品。在日本,以自助服务为卖点的超市正因采用了这种经营法,才得以在过去实现了急速成长,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现今的日本消费者已经变得疲于应对选择,所以,制造商和卖方应该积极地协助消费者找到需求的产品,通过各种方法,完成最后的‘临门一脚’,催化顾客的购买行为。”

为疲于选择的顾客提供令其信服的选购理由,踢出最后的“临门一脚”——要完成这一点,关键是在作为零售第一线的门店中巧妙地运用卖方的智慧,比如卖场的布局、备货的方式以及接客的态度等等,这些环节在今天已经变得无比重要。对此,我将在第三章“‘销售’即是‘理解’”中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在这里先回顾总结一下之前的内容。

为疲于应对选择的顾客提供合理理由的基本原则有:

一、舍弃“捕捉第二条泥鳅”的思路,勇于打破前定和谐,提供新的价值;

二、以“可可、黄油与文库本”为模版,寻找新的组合搭配法则,提出有新意的方案;

三、在现代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便利性”与“高品质”的两个坐标轴中权衡取舍,寻找市场的空白地带。

关于流通业的PB产品,即使重视低价、追求“便利性”的消费者占据了六成的比例,但如果有九成卖方都在为这一市场提供产品,顾客也会疲于应对选择。相信那里也存在不少想要“捕捉第二条泥鳅”的商家吧。

另一方面,追求“便利性”与“高品质”的四成顾客则被一成卖方打破了前定和谐的“临门一脚”所感动,不必为选择而烦恼。并且,他们并不只是单纯地购买产品,而是在享受着各种“事件性”消费带来的乐趣。

假如你是卖方的话,又会选择哪种产品战略呢?

如果想要成为一成的卖方,关键是保持不变的“立场”。以7-Eleven便利店为例,我们不变的立场是坚持“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问题,满足连顾客都没有意识到的潜在需求,并且经常实质性地提高产品的价值。如果以此为基础,不断引入新的“素材”,创造新的产品价值,就能避开九成卖方正在激烈争夺的市场。

当然,顾客追求的“便利性”与“高品质”的价值观时时发生着变化,坐标轴也随之而变动,一旦卖方停滞不前就将陷入市场的不毛之地。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寻找新的空白市场,只要持之以恒地重复这一过程,就能确保自己成为一成的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