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五 有脚的百科全书(1 / 1)

王云五/1888—1979/ 名鸿桢、字日祥、号岫庐,笔名出岫、之瑞、龙倦飞、龙一江等,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祖籍南朗王屋村。自学成才,现代出版家,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代表作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教育思想史》《岫庐八十自述》《王云五全集》等。

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第二天上午,日军派出飞机连续3次对商务印书馆狂轰乱炸,位于宝山路的总管理处、编译所、4个印刷厂、仓库、尚公小学等皆中弹起火,全部焚毁。日本浪人随后又闯入商务印书馆旗下的东方图书馆纵火,致使46万册藏书化为灰烬。浓烟遮蔽上海半空,纸灰飘飞10里之外,火熄灭后,纸灰没膝。有着“亚洲第一图书馆”之誉的东方图书馆,只剩断壁残垣,满目疮痍。

种种迹象表明,日本人是蓄意炸毁这家有一定规模且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企业,并不是漫无目标地轰炸。同北京大学一道被视作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双子星座”的商务印书馆,此时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攻击。据统计,在此次飞来横祸中商务印书馆损失了约八成资产,共计1630万元以上。

经此浩劫,担任总经理的王云五痛心疾首,一夜而成“白头翁”。经过彻夜苦思,明知前途艰险莫测,他仍决定肩负起复兴商务的责任。为了挽救濒临破产的商务,在经过董事会同意后,他被迫解雇了3700多名员工。此举一下子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挨骂和闹工潮他都一一顶住了。他感慨道:“要想做事,不独要吃得苦,还需要脸皮厚;不过那副厚脸皮以外,需有一个良心和它陪衬才好。”

当年8月1日,商务总管理处、上海发行所、新开的印刷厂同时复业,在发行所门口,悬挂了一副对联:“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这是王云五和同人当时的心愿。短短时间内,商务印书馆以“日出一书”的气魄,实现了全面复兴,再度开创了出版史上一个鼎盛的时代。王云五说,自己之所以不顾艰苦,不避嫌怨,力排万难复兴商务,仅仅是“为我们中国人争一点点的气”。

努力中原他日事

1888年7月9日,王云五出生在上海租界。王家世代耕读,父亲王光斌弃农经商,在上海开设一家小店。6岁起,王云五开始跟随大他9岁的大哥日华读《三字经》《千字文》,8岁开始读《孟子》。有一天,大哥讲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段话时,王云五极有所感,因为他的表哥陆皓东去年就在广州被捕并遭清政府杀害。他很气愤地对大哥说:“那个西太后把臣民当作土芥,臣民为什么不把她视同寇仇?陆表兄的举动只是要杀人民的寇仇,怎算得是造反呢?”他的话使大哥大吃一惊,急忙向父亲报告:“四弟读书还不差,只是防他长大后要走错路。”

王云五9岁时,大哥回乡应试,顺利地通过了“童子试”,但还未成为秀才,便病逝于乡下。因此,村里人都说他家风水不好,不该违反天意,父亲便再也不敢让他走读书应试这条路了,只把他送入私塾,多识几个字,为日后转习商务准备条件。后来,父亲送14岁的王云五到一家五金店,要他一面做学徒,一面到夜校补英文。正是在这一年,他改名云五,取“日下现五色祥云”之意。

16岁时,怀揣读书梦想的王云五进入一家同文馆修业,次年春还兼任该馆的教生(助教)。同文馆附设图书馆,这使他有机会广泛阅读西方学者斯宾塞、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17岁,王云五用按揭的方式买了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十版,三十五卷),每日翻读两三个小时,3年后付清书款时,他已经把大百科全书通读了一遍。

1906年冬,自学成才的王云五被上海益智书室聘为英语教员,兼授数学、史地课,开始步入教育界。翌年春,他担任振群学社社长。“风云扰扰亚洲时,大厦教谁一木支。努力中原他日事,巍峨天半铸男儿。”在这首诗中,王云五立下终生的志向。后来,他转入中国新公学任英语教习,胡适、朱经农等为该校学生。胡适曾说:“我在中国公学两年,受姚康侯和王云五两先生的影响很大。”

我立即开始工作

1911年12月,辛亥武昌首义后,孙中山从欧洲回国,香山县的旅沪同乡会在扆虹园设宴欢迎。王云五担任宴会主持人,他所致的欢迎词以及对中华民国建国意见的陈说,得到了孙中山的欣赏。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王云五即被孙中山聘任为大总统府秘书。他将其对教育政策和制度的主张写信给教育总长蔡元培,没想到与他没有一面之缘的蔡先生竟邀他到教育部工作。得到孙中山的同意后,他上午在总统府办公,下午到教育部做事。

王云五对工作的忘我程度和工作能力都令人吃惊,他晚年在回忆当时翻译一篇中美合约的情况时写道:“我立即开始工作,从当日下午5时起,夜间仅睡2小时,迄次日午后3时,计实际工作22小时,而成稿26000字……”1916年春,他离京至沪,7月任苏粤赣三省禁烟特派员。

因为耿介和认真的性格,使他难免惹上是非。心力交瘁下,他决定离开行政,以从事翻译工作为生,再以较多时间充实自己。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许多国际问题、国际法,都待研究,所以他的兴趣就转向这方面,并开始学习德语和法语。

1919年“五四”以后,商务印书馆的元老高梦旦、张元济等人面对滚滚而来的新思潮,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为了跟上急剧变化的大时代,他们决定引入新鲜血液,聘请当时已暴得大名的胡适出任编译所所长的要职。胡适谢绝了邀请,力荐当年有过师生之谊的王云五代替自己。1921年中秋节,王云五正式迈入老商务的大门,开始施展他的全部热忱和抱负。这一年,他34岁。

四百万

王云五初入商务,立即显示了其魄力和判断力。他将“教育普及,学术独立”作为出版方针,大刀阔斧地改组编译所:一是调整和扩大了编译所的机构,按照新科学的学科门类分设各部,延聘专家主持各部。他所引进的人才,大多是新近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如留美归来的任鸿隽为理化部长、竺可桢为史地部长、周鲠生为法制经济部部长、陶孟和为总编辑部编译、朱经农为哲学教育部部长,又聘胡明复、胡刚复、秉志、杨杏佛等为馆外特约编辑;二是创编各科丛书,为他日编印《万有文库》做准备;三是将编译所附设的英文函授科扩充。

经过一年的整顿,出版图书由1922年的289种,到1923年增加到667种,为历年之冠。1925年,王云五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从此彻底解决了汉字检索中的大难题,鲁迅称其为“四角号码王公”。同时,他还运用杜威的十进分类法,创立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为中国现代目录学的分类奠定了基础。

1929年,在王云五的主持下,《万有文库》开始陆续出版,被美国《纽约时报》称赞“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炮弹”。这是他策划出版的一套由多种丛书组成的综合性大丛书,共出版两集,第一集1010种,2000册;第二集700种,也是2000册;总共3亿多字。该丛书开创了中国图书出版平民化的新纪元,许多内地城市和学校,都以《万有文库》第一集成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

王云五从1921年进商务,到1946年辞职从政,前后在商务工作了25年,带领商务走向新的出版辉煌。他对商务印书馆的贡献,后来常被形容为“四百万”:“四”是指他发明的四角号码检字法,“百”是指出版百科全书,“万”即代表《万有文库》。也有论者认为,王云五入主编译所之初,启动一些新项目,耗费了商务印书馆五百万股金的五分之四,固有“四百万”之称。

有脚的百科全书

胡适曾在日记中写道:“王云五是一个完全自学成功的人才,读书最多、最博……此人的学问道德在今日可谓无双之选。”他赞扬王云五是“有脚的百科全书”,指出“他是一个符号象征,象征了一个贫苦无依的人的奋斗成功的故事”。在王云五主持商务印书馆时,所创行的各种文库总是以最低廉的价钱而使青年有机会博览群书。他曾说:“我以前没有钱买书看,我希望现在好学的青年,能够享受到随意读书的快乐。”

1951年1月3日,曾因力推金圆券代法币失败而遭弹劾的王云五,飞抵台北定居,此后一直住在一幢木造平房里。日常饮食不喜铺张奢靡,只粗茶淡饭而已,衣着以棉布为主,一件长袍、一双布履,已成了他的标记。

在台湾,王云五享有“博士之父”的称号,台湾设置博士学位之议,即是由他率先提出。他也是台湾最早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在同时期指导的博士生也最多。自1954年起,他受聘为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兼任教授,一共培养了30名硕士、15名博士,而他自己也在82岁那年获得了生平第一个方帽子,即韩国建国大学赠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69年,王云五请辞政大教席,专心从事文化出版业与个人著述,由此进入了个人撰写论著的高峰期,出版个人著作20多种,文章近百篇,其中100万字以上的著作5部。在80岁生日时,他出版了一部120万字的《岫庐八十自述》,在“结语”中说,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出版,然后是教育,而其他社会活动,“公务、政务殆如客串”。在他90岁生日时,又令人惊奇地推出了一部50万字的回忆录《岫庐最后十年》。

1979午7月6日,王云五因患感冒住进台北荣民总医院,当时仅有微咳,住院后才开始发烧,但服药即止,几天后出院。8月4日,他又因肺炎入院,自谓“约需住院一星期”,哪知延至8月14日,即溘然病逝,终年92岁。逝世前几天,他还奋力执笔为商务的老前辈张元济的《涉园序跋集录》写跋文,为后人研究商务印书馆留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史料。他曾说:“人生如斯,好像一次壮游。”92年的壮游,王云五已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的足印,从蒙昧与苦难的大时代中走来,他以一介之身,擎起中国文化启蒙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