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秦汉统一之后,治法无大变更。到清末,已经二千多年了,各方面的积弊,都很深了。便是没有外人来侵略,也是应当改革的。从西力东侵以后,中国人所遭遇到的,是一个旷古未有的局面,决非任何旧方法所能对付。值旷古未有的变局,自必有非常的手段,然后足以应付之,此等手段,其(一)起自中等阶级,以旧有的文化为根柢的,是为戊戌维新。其(二)以流传于下级社会中固有的革命思想为渊源,采取西洋文化,而建立成一种方案的,则为辛亥革命。然则士大夫阶级的改革路线失败,而起于草野者卒成;从中国的旧观点出发的手段失败,而顺应世界大势者卒成,我们可以说:“这可以觇世变了。”
维新的酝酿
维新运动,是适应环境的要求而生的。当鸦片战争时代,举国上下,几于茫然不知世界的情势,一味为盲目的排外,就到英法联军时,也还是如此。中国新机的开发,是从湘、淮军中一班人物起的。他们任事久,经验多了;又目击西人兵力的强盛[当太平军陷苏州时,清朝官吏,避居上海,初募印度人防守,由西人统带;后乃改募华兵,仍由洋将训练统率,是为常胜军。英人戈登(Gordon)率之随淮军作战。所以湘、淮军诸将,实在是和西人共过事的];知道故步自封,不能自立于今日的世界,才渐次趋向于改革。然他们的改革,直接的是军事;间接的是制造和交通,还不外乎为军事起见。(如改练洋操;购铁甲船;设制造局,造船厂;筑铁路,设电报等)这种改革,自然还是不够应付的,再进一步,就要想把全国的政事,彻底改革一下了。这便是维新运动的动机。
中国近代的改革
一个社会和一个人一样,总靠新陈代谢的作用旺盛,才得健康。但是总不能无老废物的堆积。中国自秦汉统一之后,治法可以说是无大变更。到清末,已经二千多年了,各方面的积弊,都很深了。便是没有外人来侵略,我们种种治化,也是应当改革的。所以我们近代的改革,必待外力的刺激,做一个诱因。
中国受外力刺激而起反应的第一步,便是盲目的排斥,这可谓自宋以来,尊王攘夷思想的余波。排斥的目的,已经非是,其手段就更可笑了。海通以后,最守旧的人,属于这一派。拳匪乱时,守旧大臣的意见,仍属此派。其第二步,则是中兴时代湘淮军中一派人物。大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出于其幕府中的,则如薛福成、黎庶昌之类。此派知道闭关绝市是办不到的。既已入于列国并立之世,则交际之道不可不讲,内政亦不得不为相当的改革。但是他们所想仿效他人的,根本上不离乎兵事。因为要练兵,所以要学他们的技艺;因为要学他们的技艺,所以要学他们的学术;因此而要学他们的语文。如此,所办的新政虽多,总不出乎兵事和制造两类。当这世界更新,一切治法,宜从根本上变革的时候,这种办法,自然是无济于事的。再进一步,便要改革及于政治了。
但是从根本上改革,这句话谈何容易?中日之战,以偌大的中国,而败于向所轻视的日本,这实在是一个大打击。经这一个打击,中国人的迷梦,该要醒了,于是维新运动以起。(《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下册,第105—106页)
咸、同、光的朝局
然而以当时的朝局论,则是很难望其振作的。前清文宗末年,宗室中载垣、端华、肃顺三个人,颇为专权。文宗死于热河,穆宗立,年幼,三人等自称赞襄政务大臣。穆宗生母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左讠右斤)密谋,于回京之日,把他们三个人杀掉,慈禧太后和文宗的皇后慈安太后同时垂帘听政;而实权全在慈禧太后(钮钴禄氏,徽号慈安,谥孝贞,当时谓之母后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徽号慈禧,谥孝钦,当时谓之圣母皇太后。俗以其所居称钮钴禄氏为东宫皇太后,叶赫那拉氏为西宫皇太后;简称东太后、西太后)。这时候,满人腐败,已达极点,肃顺是主张任用汉人的,慈禧亦能守其政策,所以湘、淮军诸将得以效力于外,把内难削平。然自此以后,慈禧就骄奢起来了,而其性质又甚专权。穆宗死,无子,强立德宗,年方四岁(清朝当高宗时,曾定立嗣不能逾越世次之例,穆宗无子,本该在其侄辈中选立,而德宗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妹妹,所以慈禧独断立他),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再临朝。慈安死,慈禧更无忌惮。德宗大婚亲政后,依旧事事要干预,德宗是颇有志于改革的,而为其所制,志不得行,就酿成戊戌政变之祸了。
旧手段不足应付新局面
从西力东侵以后,中国人所遭遇到的,是一个旷古未有的局面,决非任何旧方法所能对付。孝钦皇后,自亦有其相当的才具,然她的思想,是很陈旧的。试看她晚年的言论,还时时流露出道、咸时代人的思想来可知。大约她自入宫以后,就和外边隔绝了,时局的真相如何,她是不得而知的。她的思想,比较所谓中兴名臣,还要落后许多。当时应付太平天国,应付捻、回,所用的,都是旧手段,她是足以应付的。内乱既定之后,要进而发愤自强,以御外患,就非她所能及了。不但如此,即当时所谓中兴名臣,要应付这时候的时局,也远觉不够。他们不过任事久了,经验丰富些,知道当时的一种迂阔之论不足用,他们亦觉得中国所遭遇的,非复历史上所有的旧局面,但他们所感觉得的,只是军事。因军事而牵及于制造,因制造而牵及于学术,如此而已。后来的人所说的:“西人自有其立国之本,非仅在械器之末。”断非这时候的人所能见得到的,这亦无怪其然。中兴诸将,地丑德齐,他们多数是读书人,既有些顾虑君臣的名义,又有些顾虑到身家、名誉,不敢不急流勇退。士大夫的风气,在清时本是近于阘茸而好利的。湘军的中坚人物,一时曾以坚贞任事的精神为倡。然少数人的提倡,挽回不过积重的风气。(《吕著中国通史》下册,第536—537页)
戊戌维新及政变
中日之战,中国以大国而败于小国;而且割地赔款,创巨痛深;于是人心奋发,风气渐变。康有为设强学会于北京,虽然被封禁了,其弟子梁启超,又设《时务报》于上海,鼓吹变法,风行一时。康有为是很早就上书请变法的。其中有一次得达,德宗深以为然。
士大夫的改革终是无成
自西力东侵,而中国人遭遇到旷古未有的变局。值旷古未有的变局,自必有非常的手段,然后足以应付之,此等手段,自非本来执掌政权的阶级所有,然则新机从何处发生呢?其(一)起自中等阶级,以旧有的文化为根柢的,是为戊戌维新。其(二)以流传于下级社会中固有的革命思想为渊源,采取西洋文化,而建立成一种方案的,则为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康有为是其原动力。康有为的学问,是承袭清代经学家今文之学的余绪,而又融合佛学及宋、明理学而成的。(康有为)生当清代威力已衰,政令不复有力之时,到处都以讲学为事。他的门下,亦确有一班英多磊落之才。所以康有为的学问及行为,可以说是中国旧文化的复活。(《吕著中国通史》下册,第542页)
康、梁、章的学问,都是从士大夫阶级产生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则实从太平天国的余波迤演而来,可谓出自平民阶级。康、梁、章的改革手段,都以中国的旧见解为基本的,虽然康长素变法之见,多得之于国外的观感。孙中山的民权、民生两主义,则其见解,都是植基于外国学问上的,虽然到后来亦将其和中国旧说相贯通。然则士大夫阶级的改革路线失败,而起于草野者卒成;从中国的旧观点出发的手段失败,而顺应世界大势者卒成,我们可以说:“这可以觇世变了。”(《从章太炎说到康长素梁任公》)
公元一八九八年夏,德宗就擢用有为等,下诏定国是,励行新法。这一年,是戊戌,自四月至八月中,变法之会相继诏示。守旧大臣,群诉于慈禧太后,请其阻止。后乃自颐和园回宫,说康有为等要谋围颐和园,不利于她,复行垂帘听政。康有为、梁启超走海外;有为弟广仁等都被杀,时人谓之“六君子”(六君子,是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德宗自是被幽于南海的瀛台,一切新政,尽行推翻,是为“戊戌政变”。
专制政体的危害
专制政体,把全国的事情,都交给一个人做主。于是这一个人的智愚仁暴,就能使全国的人民,大受其影响。而君位继承之法,又和家族中的承继,并为一谈。于是家庭间的争夺,亦往往影响于国事。这是历代都是如此的,到晚清仍是其适例。专制君主的权力,在法律上是无制限的,在事实上则不尽然。历代有志改革的君主,为旧势力所包围,以致遭废弑幽禁之祸的,正自不乏。这期间,由于意见的不同者半,由于保存权位之私者亦半。(《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下册,第78、107页)
政变后的情形
新政虽然推翻,人心却不能复旧了。太后深恶康有为、梁启超,要想拘捕他,而外人以其为国事犯,加以保护。太后要想废掉德宗,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为大阿哥以觇人心,而各国公使,表示反对。太后说德宗有病,则海外华侨,和上海新党,都电请圣安,以表示拥戴。太后要拿办他们,又不能得。于是新旧乖迕,内外猜疑,义和团的事变,乘之而起;而立宪革命的气势,亦渐次旺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