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太平天国(1 / 1)

白话中国史 吕思勉 2113 字 2天前

从秦汉以后,中国历史上,有一公例:承平了数十百年,生齿渐渐的繁起来;一部分人的生活,渐渐的奢侈起来;那贫富也就渐渐的不均起来;这种现象,一天甚似一天就要酿成大乱为止。嘉、道以后,内乱时起,外患迭乘;清朝的威望,扫地以尽;革命的种子,就有萌芽的机会了。民族主义鲜明的旗帜,无过于(宋儒)尊王攘夷之论。尊王攘夷,孔门相传,确有此义。然所以尊王,原是想一匡天下;而所以要一匡天下,则免于被发左衽,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后来顾亭林先生分别“有亡国,有亡天下”。其所谓国,实指王室而言。所谓天下,似指国家,然中国人于国家的观念,向来不甚晶莹,亭林所云天下,与其说是指国家,无宁说是指民族。所以中国的民族主义实至宋而后形成。

民族主义的勃兴

当明室灭亡之时,有志于革命的人,见事无可为,乃想将民族主义的根苗,流传后代,于是有会党的组织。(见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一篇第一章)在粤江流域的为三合会,在长江流域的为哥老会,都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从桂王败亡,台湾破灭以后,看似汉族全被征服,其实革命种子,仍潜伏于社会之中。嘉、道以后,内乱时起,外患迭乘;清朝的威望,扫地以尽;革命的种子,就有萌芽的机会了。

民族主义至宋后形成

民族主义鲜明的旗帜,无过于(宋儒的)尊王攘夷之论。尊王是晚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裂冠毁冕的结果。攘夷则是燕云十六州割弃,终北宋之世不能恢复,更加以女真猾夏的结果。这四个字原是从《春秋经》里来的。尊王攘夷,孔门相传,确有此义。然所以尊王,原是想一匡天下;而所以要一匡天下,则免于被发左衽,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周天子尚在,而孟子力劝齐梁之君以图王业,可见孟子是没有扶翼周室之心的。如此看来,攘夷之义实更重于尊王。后来顾亭林先生分别“有亡国,有亡天下”,“国之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其所谓国,实指王室而言。所谓天下,似指国家,然中国人于国家的观念,向来不甚晶莹,亭林所云天下,与其说是指国家,无宁说是指民族。此义初非亭林所自创,自宋儒的言论推之,是当然要得出这样的结论的,所以中国的民族主义实至宋而后形成。(《中国民族精神发展之我见》,原刊《学林》1940年12月第2期)

太平军的起事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广东花县人。生于一八一二年,恰在民国纪元之前百年。他少有大志,为要运动下级社会,不得不借助于宗教,广东和外人接触早,对于基督教,认识较多。他乃采取其说,自创一教,称为上帝教。自称天父的次子,称基督为天兄。和同县冯云山,到广西桂平、武宣一带传布。这一带地方的人民,风气朴实,性质勇敢,信他的人很多。恰好广西大饥,盗匪遍地。人民办团练自卫,土著与客民,又相龃龉,他就乘机,以一八五○年,起事于桂平的金田村。

太平军起事的背景

从秦汉以后,中国历史上,有一公例:承平了数十百年,生齿渐渐的繁起来;一部分人的生活,渐渐的奢侈起来;那贫富也就渐渐的不均起来;这种现象,一天甚似一天就要酿成大乱为止。大乱过后,可以平定数十百年,往后就又是如此了。这是由于生产方法和生产社会的组织,始终没有变更的缘故。清朝从乾隆以后,也恰好到这时代了。虽然有川楚教匪……乱事,社会的心理,还没有厌乱。借宗教煽诱愚俗,也是历代都有的。从西人东渐以后,黄河、长江两流域,都还没大受他的影响。独广东和他接触最早,受他的影响最多。兼且上流社会中人,和固有的文化,关系较深,受外教的影响较难,下流社会却较容易。合此种种,就造成了洪杨的乱事了。(《白话本国史》第四册,第24页)

太平天国的兴亡

洪秀全起事之后,袭据永安,建号为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同起诸人都封王,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清将向荣,把大兵围困他,太平军突围而出,入湖南,出岳州,下武汉,沿江东下,直抵南京,称其地为天京。时在一八五三年。向荣率大兵,随太平军之后,至天京城外孝陵卫扎营,是为“江南大营”。清朝又派琦善一支兵,屯驻防扬州,是为“江北大营”。太平军殊不在意。并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出安徽北伐,胡以晃、赖文英沿江西上。后来北伐的兵,因势孤,从河南、山西,入直隶,退据山东,给清兵消灭。西上的,却攻下安庆、九江,再取武汉,甚为得势。

太平军之军略失策

太平军在军略上的失策:(一)未能于初起时全军北上,与清人争一旦之命。(二)在南方又未立定规模。(三)初起时藉长江的便利,未久即下天京,后来水师之利反为清人所有。至其军队,初起时确甚优良。广西军人,强悍善战,其纪律颇严,并无**杀掠之事,所以人民颇为欢迎。清张德坚撰《贼情汇纂》称:“贼至则争先迎之,官军至皆罢市。此等情形,比比皆然,而湖北为尤甚。”可见光复军兴时,箪食壶浆的盛况。此时太平军军队未甚多,其首领的骄奢**佚亦未甚,所破州县,到处都有蓄积,取之已足敷用,人民亦有自动进贡以求免祸的,故其财政宽然有余,无事诛求。(《中国近世史前编》,见《中国近代史八种》,第219页)

此时清朝绿营、旗兵,都毫无用处,而曾国藩在湖南练成湘军,成为太平军的劲敌。一出来,就攻陷武汉,进陷九江。派兵从水陆两路,进取安徽。先是太平军中又有内讧。杨秀清专权,天王使韦昌辉把他杀掉,旋又使秀清余党,杀掉昌辉。石达开别为一军,剽掠湖南、两广,后来给清军消灭于四川。冯云山、萧朝贵先已战死。天王深居简出,不亲政事,太平天国中,遂现出中枢无主的景象。军纪日坏,将士的暮气亦日深,幸得英王陈玉成,破湘军于三河集,忠王李秀成,派兵分扰赣、浙,击破江南大营,进取苏、松,太平军的气势又一振。然而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清朝以曾国藩督两江,指挥诸将,国藩分兵定赣、浙。又遣李鸿章募淮军,以攻苏、松,湘军以全力下安庆,水陆两军,沿江东下,天京遂于一八六四年失陷。天王先服毒殉国,子福瑱,殉国于江西,余党亦先后败灭。太平天国共计十五年;势力所到之地,达十六省;内地十八省,只有陕、甘两省未到。事虽无成,亦可以算得壮烈了。

太平天国失败原因

太平军初起时,以区区岭南的穷寇,乘间北出,不一年而攻取江宁,震动全国;后来兵锋所至,**了一十六省(除陕、甘二省)。攻破了六百多城,其中不可谓无才。他初起的时候,发布“奉天讨胡”的檄文,也总应当得几分汉人的同情。又这时候,外人方厌恶满洲政府的顽固,对于太平军,也颇有表同情的。太平军要想成功,实在不是没有机会。但是当时民族的自觉,势力颇小。而君臣之义,却颇有势力。曾国藩生平,带这种色彩,颇为浓厚。大概他们看了这种阶级社会里头的道德,是维持社会所必需。当时的人的思想,自只如此。后来的人,抱民族主义的,说他为什么要做满洲的奴隶?已经可笑了。抱政治思想的,又说他为什么不把满洲政府推翻,好把政治彻底改良?这更陷于时代错误。推翻王室,改良政治,这件事,在大家都抱着君主思想的时代,谈何容易办到。况且曾国藩等,何尝知道彻底改良政治来。以练兵造船为自强,正是这班中兴名将的政策。太平天国的政治,都带有西教的色彩,尤易为一般人所疾视。而且他初起兵时,军纪严肃,军中的重要人物,也都是朝气。后来始起诸王,互相屠戮。洪秀全也渐渐荒**。一切军事政事,都出于他的兄弟仁福、仁达之手,日益腐败。**抢掠的事情,也一天天多了,自然人民就反对他。这是太平军所以失败的原因。(《白话本国史》第四册,第27页)

太平天国事变的影响

太平天国的兴亡,虽不过十五年间,但其影响却不小。政制社会的改革:太平信奉基督教理,谓人皆上帝子女,故称男皆曰兄弟,女皆曰姊妹,一律平等。改新历,行公田,禁止卖娼蓄妾。排斥释道,废庙宇偶像,重定儒书,此为不能抓住民心之处。上海为外人居留地,上海响应太平时,外人宣言中立,租界行政权渐归外人,为公共租界之起源。经此事变后,满汉畛域消除。汉大臣多任内外大官,得有势力,清室大权,渐渐推移。

北方的捻乱

太平天国同时,北方又有捻党。那是无甚主义的,不过只算是流寇。捻党初横行于河南、山东、安徽三省之间。太平天国既亡,余党和他相合,声势骤盛。清朝派僧格林沁去打他,败死于曹州。乃改派曾国藩,国藩创“长围圈制”之法,于运河、贾鲁河沿岸筑长墙,到底给他突破,分为东、西两股,东捻首领任柱、赖文光入苏、鲁,西捻首领张总愚走陕西。李鸿章代曾国藩,倒守运河,把东捻逼到海边平定。左宗棠剿西捻,西捻回窜直隶,李鸿章和他合力,把捻党包围在黄、运、徒骇河三河之间打平。这事在一八六七年、一八六八两年。

西北西南的回乱

同时西北、西南,又有回乱。云南回民杜文秀,以一八五五年据大理,尽占迤西一带,迤东也有起而创乱的。到一八七二年,才给岑毓英用回将马如龙打平。西北回乱,起于一八六二年,直到捻匪定后,左宗棠方才回兵剿办,其时陕、甘几全成匪区,天山南北路,亦为浩罕将阿古柏帕夏所据(阿古柏是浩罕的将,浩罕使他随着张格尔的儿子东来的。后来张格尔的儿子,为其所废。此时天山北路,先有回酋妥得璘起兵,进取南路。又有汉人徐学功,起兵自卫,阿古柏和徐学功联合,攻破妥得璘。徐学功亦内附。于是天山南北路为俄所据外,余尽入其手),想在其地建立一个回教国。英、俄、土耳其都和他通使,英人怕俄人南下,危及印度,尤其要扶助他。左宗棠先平定陕、甘,英人仍为阿古柏求封册。朝议因用兵劳费,也有主张封他的,宗棠力持不可,于一八七五年进兵,至一八七八年,把南北路都平定,然伊犁先已为俄人所占,到底酿成重大的交涉。

亚洲西北部的局势

历史上的匈奴、蒙古,都是从亚洲西北部,侵入欧洲的。却从俄罗斯兴起,而亚洲西北部,反受其侵略。历史上的印度,是常受西亚高原侵略的。却从英吉利侵入印度,而西亚高原,亦反受其侵略。而且英人的东侵从海,俄人的东侵从陆,本来是各不相谋的。乃英人从印度西北出,俄人从两海之间东南下,而印度固斯山一带,就做了两国势力的交点。这也可谓极历史上的奇观了。当英人侵入印度,俄人侵入两海之间的时候,也正是清朝平定天山南北路和征服西藏之时。三国的势力,恰成一三角式的样子。乃英俄两国的势力步步扩充。而中国的实力,则实在不能越葱岭一步,就弄成后来日蹙百里的局面了。中国到这时候,也知道西北的形势紧急了。前二八年(一八八四年),就把新疆改为行省。(《白话本国史》第四册,第3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