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1 / 1)

白话中国史 吕思勉 1254 字 2天前

后汉从黄巾之祸起,再加以董卓的扰乱,各处州郡,纷纷割据,就成为不可收拾的局面了。三国的分裂,可以说是两种心理造成的。其一是封建的余习。人心是不能骤变的。在封建时代,本有各忠其君的心理,秦汉以后,虽然统一了,然此等见解,还未能全行破除。试看汉代的士大夫,仕于州郡的,都奉其长官为君,称其机关为本朝,有事为之尽忠,死则为之持服,便可知道。又其一则为南方风气的强悍。魏晋之际,中国盛衰强弱之大界也。自三国以前,异族恒为我所服,至五胡乱起,而我转为异族所服矣。

后汉的分裂

后汉从黄巾之祸起,再加以董卓的扰乱,各处州郡,纷纷割据,就成为不可收拾的局面了。当时地最广,兵最强的,割据幽、并、青、冀四州袁绍。而吕布在徐州,袁术在扬州,亦有相当的兵力。曹操是割据兖州的,后来汉献帝召他入卫,他因洛阳残破,把献帝迁都到许昌,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刘备在徐州,和吕布竞争失败了,投奔曹操。曹操表荐他做豫州牧。和他合力,把吕布、袁术打平。刘备和献帝的近臣合谋,要想里应外合,推翻曹操,曹操把他打败,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曹操南征荆州,刘表恰巧死了,他的儿子,把襄阳投降曹操。刘备逃到夏口(汉水的下流,古时亦称夏水,所以汉水入江的口子,称为夏口),和在江东的孙权合力(当时袁术只占扬州的北部,扬州的南部,都是孙权的哥哥孙策打定的),把曹操在赤壁打败(山名,在湖北嘉鱼县)。刘备就将荆州全行恢复,又西取益州,国内就成为三分之局了。

三国分裂的心理因素

三国的分裂,可以说是两种心理造成的。其一是封建的余习。人心是不能骤变的。在封建时代,本有各忠其君的心理,秦汉以后,虽然统一了,然此等见解,还未能全行破除。试看汉代的士大夫,仕于州郡的,都奉其长官为君,称其机关为本朝,有事为之尽忠,死则为之持服,便可知道。又其一则为南方风气的强悍。赤壁战时,孙权实在没有联合刘备抵抗曹操的必要。所以当时文人持重而顾大局的,如张昭等,都主张迎降。只有周瑜和鲁肃,主张抵抗,和孙权的意见相合。《三国志》载周瑜的话,说曹操名为汉相,实系汉贼,这是劫持众人的门面话,甚或竟是事后附会之谈。东吴的君臣,自始至终,所作所为,何曾有一件事有汉朝在心目之中?说这话要想欺谁?在当时东吴朝廷的空气中,这话何能发生效力?孙权一生,最赏识的是周瑜,次之则是鲁肃。孙权当称帝时,说鲁子敬早有此议,鲁肃如此,周瑜可知。为什么要拥戴孙权做皇帝?这个绝无理由,不过是一种崛强之气,不甘为人下,孙权的自始便要想做皇帝,则更不过是一种不知分量的野心而已。赤壁之战,是天下三分的关键,其事在公元二〇八年,至二八〇年晋灭吴,天下才见统一,因这一种蛮悍的心理,使战祸延长了七十二年。(《吕著中国通史》下册,第423页)

三国的鼎立

当刘备西取益州时,孙权想夺荆州,刘备乃将荆州和他平分。后来曹操平定汉中,刘备又把他夺取。因命守荆州的关羽,出兵北伐,孙权乘机袭取荆州,关羽败死。曹操死后,儿子曹丕,于二二〇年,篡汉自立,国号魏。刘备和孙权于次年亦相继称帝,刘备国号汉,史称蜀汉,孙权国号吴。刘备出兵攻吴,为陆逊所败,惭忿而死,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是个绝世奇才,把区区的益州,治理得很好,国富兵强,屡次出兵伐魏,惜乎天不假年,大功未成,死在军中,蜀汉自此就渐渐的不振了。吴则本来是自守的时候居多。

凡事少用机谋

关羽的败,是刘备方面的一个致命伤。因为失去荆州,就只剩得从益州攻关中的一路,而没有从荆州向南阳攻洛阳的一路了。从汉中向关中,道路是艰难的;魏国防守之力,亦得以专于一面;后来诸葛亮的屡出而无成,未必不由于此。

这件事情,如其就事论事,关羽的刚愎而贪功,似应负其全责;如其通观前后,则刘备的急于并吞刘璋,实在是失败的远因。倘使刘备老实一些,竟替刘璋出一把力,北攻张鲁,这是易如反掌可以攻下的。张鲁既下,而马超、韩遂等还未全败,彼此联合,以扰关中,曹操倒难于对付了。刘备心计太工,不肯北攻张鲁,而要反噬刘璋,以致替曹操腾出了平定关中和凉州的时间,而且仍给以削平张鲁的机会。后来虽因曹操方面实力亦不充足,仍能进取汉中,然本可联合凉州诸将共扰关中的,却变作独当大敌。于是不得不令关羽出兵以为牵制,而荆州丧失的祸根,就潜伏于此了。

不但如此,刘备猇亭之败,其祸机实亦潜伏于此时。伐吴之役,读史的人说他是忿兵,也未必是真相的。刘备到底为什么要去征吴呢?大约自揣兵力,取中原不足,而取荆州则自以为有余。殊不知吴、蜀的兵力,本在伯仲之间,荆州既失,断无如此容易恢复之理。旷日持久,就转招致猇亭的大败了。然其祸根,亦因急于要取益州,以致对于荆州不能兼顾之故。所以心计过工,有时也会成为失败的原因的,真个阅历多的人,倒觉得凡事还是少用机谋,依着正义而行的好了。(《三国史话》,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87—88页)

晋朝的统一

魏文帝曹丕篡汉后,传子明帝,性极奢侈,魏朝的政治,就此紊乱了。明帝死后,嗣主年幼,大权落入武官司马懿之手。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前后相继执掌魏国的政柄。司马昭时,乘蜀汉衰弱把他灭掉。他的儿子司马炎,就篡魏自立,是为晋武帝。于二八〇年灭吴,全国就又统一了。从董卓入洛阳至此,共计九十二年。

魏晋为中国盛衰强弱之大界

魏晋之际,中国盛衰强弱之大界也。自三国以前,异族恒为我所服,至五胡乱起,而我转为异族所服矣。五胡之乱,起于晋惠帝永兴元年刘渊之自立。越十三年,愍帝被虏,而中国在北方之政府遂亡。自是南北分立。自元帝建武元年,至陈后主祯明三年,凡二百七十三年,而南卒并于北。隋文帝虽云汉人,然民族之异同,固非以其种姓而以其文化,此则不独隋室,即唐室之先,亦未尝非武川族类也。唐室武功,超轶汉代,然实用蕃兵、蕃将为多,与汉之征匈奴,纯恃本族之师武臣力者异矣。自唐衰而沙陀入据中原,虽不久覆灭,然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洲,又纷纷窃据,甚且举中国之政权而盗之。盖自五胡之乱至清之亡,凡历千六百有八年焉。(《两晋南北朝史》上册,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