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要介绍给难以判断使用频率的物品贴背面标签的方法。
对书按照是否读过进行整理
就书来说,由于“使用”这一行为的意义多种多样,属于很难分类的物品之一。对研究员、编辑等工作中需要读书的人来说,家里有几千本书也不稀奇。
很多人认为书是自己身份的象征,所以想放在随时能拿到的地方,也有人干脆放弃整理书。
我的建议是,不要放弃整理书。即使最终不会扔掉任何一本书,也可以依次拿出来,根据喜爱程度的不同,确定合适的存放地点。
就整理书而言,与其说是根据使用频率进行分类,不如说应该先以是否读过为标准进行分类,再根据用途进行细分。
下一页是1个分组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适合不同的人的分类方法不同。请像例子中那样,思考自己拥有的每本书的意义,对自己拥有的书进行详细分类吧。
这一步暂时不用设置数量限制,只需要考虑每本书的意义。分类结束,再根据是否使用进一步划分。
在定义一本书是否“有用”时,以“今年有没有可能阅读这本书”为标准。例如,书籍G是很有价值的文献,想好好保存起来,当然不能扔掉,但今年不太可能会读。而书籍H是想借给别人的书,也许可以通过捐赠给图书馆达到目的。
对于划分为会使用的书(今年内可能会阅读的书),可以根据阅读频率进行细分。
在收纳阶段,像书籍E这种每周都会阅读的参考书要放在书桌等容易拿取的地方,而书籍C这种暂时不会阅读的书不必放在手边。
文件只在必要时进行整理
文件和书籍都是纸类物品,但分类方法不同。
像第92页那样根据需要用到文件的时间来分类,会更容易理解。
其中,第1类和第2类相当于要用的物品,第3类相当于非当季物品,第4类则相当于不使用但仍喜欢的物品。各自的保管方法不同。
像公共服务费的收据、孩子的入学手续文件等会用到的物品,不论内容如何,要整理好并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不需要留存实物的信件等物品可以在扫描或拍照存档后扔掉。如果觉得某件物品承载着回忆,可以在扫描和拍照后归入第4类物品。
对于家电、手机、屋内设备等物品的说明书,如果在网上能查到同样的内容,就可以扔掉,不过要注意保留保修卡等不能替代的页面。
建议将传单附赠的优惠券剪下来放入钱包或背包里,尽快使用(我比较怕麻烦,所以会将接下来3天内可能用不到的优惠券送给同事)。
另外,应该尽量减少住房贷款文件和养老金证明等虽然不会立即用到但必须好好保管的物品的数量,并将它们装进贴着不同标签的透明文件夹里,放在不会忘记的地方。
贺年卡、信件、日记、相册、孩子的画作等想保管的物品属于第4类物品——承载回忆的物品,要整理到一起,放入贴着不同标签的透明文件夹或箱子里。
收纳文件的一大特征是各类文件的保存方法不同。要用合适的方法好好保管。不要忘记在透明文件夹上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