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曹操这一家子特别有意思,几个儿子为了争储,彼此内卷得不行。最后,曹操思虑再三,还是选了曹丕,派人去宣布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
曹丕知道这事儿以后得意忘形,搂着谋士辛毗的脖子就狂喊:“辛先生,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
辛毗有个女儿叫辛宪英,听说这个事儿以后就感叹,世子这么沉不住气,魏国将来的国运只怕是长不了啊!
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辛宪英说这话时,嘴就跟开了挂一样,从曹丕代汉自立,到魏国被司马家的晋朝取代,这个政权也就撑了四十来年。而魏国的短命跟曹丕那种极度压抑后的爆发,关系是很大的。
曹丕掌权以后的很多做法,都带有鲜明的“解恨”的感觉。他急吼吼地代汉自立,失去了“奉天子以讨不臣”这个大义名分。称帝后又过度地削抑了曹姓诸侯王的权力,让宗族这根支撑王朝的支柱过早坍塌。同时,他又报复性地纵情享乐,年仅四十岁就一命归西了。
可以说,曹魏这个王朝的短命在曹丕这里就已经奠定了,而曹丕那种得势前过度矫情自饰,得势后又过于得意忘形的性格,又与他生长于兄弟之间高度内卷的家庭有关。
孔子讲“中庸”,而曾国藩则说:“每临大事须有静气。”但如果你翻阅中国史册,会发现一件非常吊诡的事情——似乎自中古以来,那种中庸的欢愉与庆祝,在我们的民族性格中很匮乏。与平素的节俭、压抑刚好相反,我们遇到喜事或者一夜发迹时,所进行的报复性狂欢往往是非常极端且无节制的。
上至曹丕这样的皇帝,下至中了举的范进,我们的各个阶层其实都喜欢那种类似癫狂的欢庆。典籍中随处可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的一朝得中就暴富般的心态,甚至这样的心态是朝廷刻意营造出来鼓励士子们寒窗苦读的,而苦读的学子们似乎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想象。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022年高考期间,这首传说是黄巢作的《不第后赋菊》又火了,原因是有媒体将其拿来当成了“高考祝福语”。
很多人问,拿这么一个“人屠”名落孙山以后写的诗来祝福高考考生,是不是有点不合适?
可是我们又必须看到,这首诗当中描绘的那种长期压抑、一朝翻身、报复性狂欢的感觉,真的说中了很多参加高考的考生的群体潜意识。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一种一朝翻身的狂欢。我们的狂欢中,总带着那么一点点让人感觉害怕的恨意。
不信请看高考结束后,网上陆陆续续传出的很多高三考生集体撕书的狂欢场景。
“高考撕书节”,应该是最近十年来才兴起并迅速走红的一个节日。
其实,回想我们当年高考结束以后,虽然也想把那些已经刷吐了的书和卷子都撕掉,但多数人有这个“贼心”,没这个“贼胆”。今昔对比,至少可以说,这一代人比我们当年更有勇气,至少敢于把自己心里有的那股子“气”表达出来。所以,我不太同意有些论者站在“不雅”甚至“环保”的角度反对学生们撕书,书是学生花钱买来的,他们有这个处置权,再说从小学到高中压抑了这么多年,学生好不容易有点自主行动权了,不该粗暴地禁止,也许在这些学生心中,只有这一天是他们最随心所欲的时候。
可是站在学生自身的角度,我又想劝撕书的同学们两句:“你们有权这样做,但真的没必要。为个高考,不至于。”
人生的路还很长,而你们将来会遇到的,比高考要残酷,且不公平的竞争要多得多。而在绝大多数时候,这些竞争不会存在一个像“撕书节”这样的发泄渠道供你们恣意宣泄。
遇到压力想要找渠道发泄,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但只要有压力,就必须得到发泄,这并不是我们能够生存下去的必要行为。何况你们也找错了发泄对象,你们自己应该清楚,那些书本和卷子上的知识,其实并不是造就你们往日身陷题海无法自拔的原因所在。
考完了,书撕了,但困扰你命运的那个内卷难题,它依然在那里。你与它的博弈,从高考结束这一天起,其实才刚刚开始。
所以,我更欣赏那些能在此时“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人,那些此刻面对书本的狂欢与庆祝活动,总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曹丕感”。
当然我也知道,曹丕成为那样一个曹丕,不是曹丕的错,正如今天的高考考生在考前“誓师”和考后“撕书”时,越来越表现出一种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杀气”,也不是他们的错。
但正如曹丕的教训一样,一个人青年时代面临过度的压力,对他们的人生常是毁灭性的。年少的压抑和努力可能会过度透支他人生的可能性。今天回头想来,我们这一代人年少时代或多或少都曾遭遇过这种透支,无数人生的可能在我们遇到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我们的人生清单中被一笔抹去了。
西方很多孩子在读完高中上大学前,会有一个gap year(间隔年)的习惯,意思是有大学也先不急着上,而是先四处走走、看看,认识一下这个世界,看看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职业,又有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自己为之投入一生。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习惯。我们的大多数青年,都是在高考结束以后就立刻选学校、选专业,而后被投入另一个校园中的。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前,很多人依然像高中时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闭门造车地为自己规划人生。而等到真走向社会,才发现世界原来是这个样子的,自己所学非所爱,所学非所用,到时候想改也晚了。
中国当前的教育结构,不会允许“间隔年”的存在,但我觉得,明智的青年,应该利用高考结束后的这短短十几天,给自己模拟一个“迷你间隔年”。如果允许我重活一遍,当高考的枷锁被卸下,那时的我最需要的不是狂欢,而是疗伤,是抓紧那一点点有限的时间,去看看这个世界,想想自己的十二年内卷,究竟想学什么专业——毕竟再过上十几天,一张志愿填报表就会摆在你面前,那一天,对更多的人来说,才是决定他们人生走向的命运十字路口。
所以,就像我在《学什么,是很重要的事》一文中说的,这十几天,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最决定命运的时刻,但大多数人,反而会在忘乎所以的放松中将它轻易度过。
做一个中国高考生的确很难,但做一个中国大学生也未必容易,而做一个中国职场人也许更加压力山大。只不过越到后来,你会发现越没有什么书可供你撕了;越到后来,你越会发现“有静气”的可贵。
所以,你可以享受此刻这“狂暴的欢愉”,但请不要迷恋它,因为未来的路,其实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