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跟一位老读者聊天,他说:“我觉得你最近写的文章观点有所变化啊!”
我想了想,是这样的。
类似的情况我近来时有察觉,因为做知识星球平台的内容,我翻阅了不少之前的旧文章,在修改的时候总能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刚写稿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是什么促使我的文章发生了这些变化呢?
写微信公众号以来,我的生活、工作、收入、交友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剧变。这些剧变有好有坏,但无不改变着我的思想,我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化。
知识能否改变命运呢?这未必。在命运的操弄面前,知识的力量有时微不足道。
但命运真的会改变知识。一个人的际遇、眼界、命运不同,他眼中的知识也将完全不同。
所以知识未必改变命运,但命运时刻改变着知识。
这让我想起佛教中的一个说法:其实六道都在此界之中,区别只在于六道众生对同一事物各入其眼之后的观感是不同的——人眼中的湖泊,饿鬼看来却是血池,而天人看来却是琉璃。
曾国藩有副著名的对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是的,读书,尤其是读史书,最好在世间经历一番“百战”之后,在面对历史的很多真问题时,才会有更独到的见解。
比如说,在当今中国通俗史写作圈里,我最喜欢看的作者是张宏杰老师,他写的书我基本出一本看一本。
您的时间若只够读一本书的话,我觉得可以读这本《中国人的性格历程》,建议尽早读起来。
我觉得他有一种能力,每一本书都能抓住那段历史最关键的“真问题”,并很有逻辑地讲明白其中的关键。他的考据未必十分确凿,文笔未必最为优美,但抓真问题的能力,是很多研究比他更深入、更权威的学者所不及的。
原因何在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张宏杰老师并非单纯的学者。
我记得他有一段自述:他大学毕业后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只是他把同事们用于抽烟喝酒打牌的闲暇时光用在了看书、写文章上,最终成了小有名气的写作者。
当感到再继续写下去的储备不足时,他就重归学校去读书。这时他的学习和研究,是带着问题重新进入的,有着极强的针对性。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经历过生活“百战”的学者,所以他知道应当从历史中读出什么,什么才是对现实有用的。
张宏杰先生的存在,提示我们:
其实,不是好的学者没有成为好的写作者,而是更多好的写作者没有成为好的学者。
知识的普及本来就应该由有过“百战”经验的人来做,但他们的思路在日复一日的产出中日益枯竭,为每日的奔波劳碌放弃了继续学习和读书。
没办法,世俗的**太大,而读书其实是件很苦的事。
最近,我也在重读一些大学时代的旧书,发现当年的观感与今天是如此的不同。就像你多年后碰见一个当年的发小,吃惊地发现当年鼻子前面总有半抹青光的她,如今出落成了美丽动人的姑娘。
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希望自己也能在不远的将来重回学校读书。
虽然中国的教育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你得承认,大学永远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大学图书馆里的藏书量和知网上能查询到的学术论文,不是任何普通的私人藏书者能比拟的,而如果我能有幸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他的所学更会让我受益匪浅。
将这些知识吸纳、化用,形成新的观点讲述给大家听,我的文章可能会更精彩一点。
这是我目前能想到的能够一直写出有价值的文章的最好的途径。
说实话,我怕自己只想着挣钱、玩话术、卖情绪,而没有深度思考和知识干货作为补充,这样下去,任何好的写作者早晚会遭遇思维的枯竭。
从2012年本科毕业到现在,我已经工作九年了,“小镇做题家”的应试技能我不知还能捡起几分,况且微信公众号我又不想放弃,所以,最后搞成吕秀才那样年年考年年中不了举,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有句话说得好,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另外,对于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人来说,想再靠读书来改变命运也很难了。
但如前所述,我着眼的是“命运改变知识”——我想看看那些我熟识的知识要是重读,会有什么不同。
而在此,我要感谢一下所有读者,是你们的支持让我命运的轨迹发生了一些变动,而这命运的改变,也将改变我知识的构成。
新的人生路程即将在我的面前展开,我不知等在前路上的是风是雨,是好是坏,但我愿意试一下,因为满怀希望的背影,总是最振奋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