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的政策(1 / 1)

在所有干预男子留发的实例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彼得大帝在1705年发布的政策。那时,欧洲每一个国家的时尚风潮都在谴责蓄胡须,并以一种比教皇和皇帝更强势的姿态把它从文明社会中驱逐出去。这样的趋势让俄罗斯人更热衷于保留自己的古老装饰,以区分自己与讨厌的外国人。然而,彼得却认为大家应该刮掉胡子。如果他曾认真地了解过历史,或许在攻击这样一个随时间而逐渐神圣化的风俗习惯前会稍显犹豫,但他没有。他完全没有考虑或想到这项政策的危险,一心从自己的意志出发将法令扩大:不只所有军人需要剃须,市民也必须遵守这一规定。彼得大帝设定了一个期限,让人们在此期间适应刮去胡子的心理剧痛。期限过后,所有蓄胡者必须缴纳一百卢布的税金。牧师与农奴被归在较低的社会阶层,因此他们可以留胡子,但每经过一次城门都必须缴纳一戈比。这样的法令引起极大的反感,但射击部队(7)的悲惨命运还让人记忆犹新,所以人们虽有抗拒的意志,却没有执行的能力。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记载,俄罗斯人认为,面对一位可以毫不犹豫砍掉他们脑袋的君王,最好的做法还是乖乖把胡子刮干净。与过去的教皇或主教相比,彼得更聪明,他没有用永恒的诅咒威胁不服从的人民,而是要他们付钱,国库因此得到一笔不容小觑的收入。收取税金的人会发给对方一个作为收据的小铜板,此铜板专为此法令铸造,称为“大胡子”。铜板的其中一面刻着鼻子、嘴巴与长而浓密的胡子,并刻着“收讫”字样;整个图案用一个花环围绕,并盖上俄罗斯的黑鹰章。背面则刻着年份。所有选择留胡子的男人,进城时必须出示这个证明。那些不听管教又拒绝付税的人,则会被关进监狱。

从那时起,所有欧洲统治者面对蓄胡留发的时尚,只会进行劝说而不采取强迫措施。教廷再也不过问鬈发与胡子,即便一个男人高兴让自己成为毛茸茸的熊,他也无须担心被逐出教会或被剥夺权利。这种情况下,人们又开始放纵起来,大都蓄养起胡子。

政府对此没有放任自流。宗教还没有给予干涉,但政治势力影响显著。在1830年的大革命之前,法国人和比利时人都不怎么留胡子,但在革命爆发后,巴黎和布鲁塞尔所有的店主嘴唇上方都突然出现或真或假的须髭。1830年10月,荷兰军队在鲁汶取得暂时的胜利,鲁汶人立即刮掉胡子,也因此成为爱国者的笑柄。幽默的荷兰军人宣称,他们从比利时人的嘴巴上收集到的胡须足以拿去填充床垫,供医院中所有的病患使用。

这类蠢事最近一次就发生在不久前。1838年,德意志的报纸上出现一则由巴伐利亚国王签署的法令,禁止所有市民以任何借口留胡子,命令警察和其他执法机关逮捕违反者,并强迫对方剃掉胡须。公布该法令的《权利报》(Le Droit)写道:“奇怪的是,胡子立刻消失了,就像秋天树上的叶子;所有人都急着遵守皇室命令,没有任何一人被逮捕。”

身为一位二流诗人,巴伐利亚国王在位期间发布了多条充满诗意的诏令,但这则诏令不但缺乏美感,更没道理。人人都希望他千万不要再考虑剃头的问题,如果真要那样,他们就彻底堕落了。

(1). 多尔主教与高卢史学家,基督教圣人。——译注

(2). 法兰克国王。——译注

(3). 12世纪的英格兰历史学家。——译注

(4).《圣经》中剪掉英雄参孙的头发,使其丧失一切力量。——译注

(5). 出现在英格兰17世纪中期,当时以清教徒为首的议员们均将头发理短,以求在样貌上不同于当时的权贵。——译注

(6). 相较于圆颅党,支持王权。——译注

(7). 俄罗斯卫兵的一种,后因发生叛变而遭彼得血腥镇压。——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