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几位声称自己拥有贤者之石的炼金术士,19世纪和18世纪还出现了大量围绕炼金术创作的作家。事实上,当时多数学者或多或少都相信炼金术。许多人如范·海尔蒙特(Van Helmont)、博里修斯(Borrichius)、基歇尔(Kircher)、布尔哈夫(Boerhaave)等,虽然并非职业炼金术士,但他们喜爱炼金术,更支持炼金术士。知名哲学家爱尔维修的祖父爱尔维修(同名)声称,他曾于1666年在海牙亲眼看见一个陌生人将贱金属转化成金。
据爱尔维修说,有一天他坐着看书时,一个打扮得像个体面的荷兰北方市民的男子出现在他面前,其外表看上去端庄简朴。这名男子跟他打招呼,并试着向他陈述贤者之石的可信性。他问爱尔维修,如果他看到这样一块宝石,能否认出它是贤者之石。爱尔维修回答说不能。这名男子立刻从口袋中掏出一个象牙盒子,里面放着三块硫黄色的金属,且相当沉。他向爱尔维修保证,这些金属可以制作出二十吨的黄金。爱尔维修表示,自己对那些金属进行了非常仔细的检验,发现那种金属的质地相当脆弱。他趁机以大拇指指甲刮下一小块来,之后将金属还给陌生人,并恳求他在自己面前表演嬗变。陌生人表示自己不被允许这么做,于是离开了。在他离开后,爱尔维修取来坩埚,并将一些铅在坩埚中熔化,再将那块用指甲偷来的贤者之石放进去。他失望地发现,那一小块东西蒸发了,而铅还是原来的样子。
几个星期后,就在爱尔维修几乎忘记了这件事时,那个陌生人又出现了。爱尔维修恳求对方告诉他将铅进行嬗变的步骤。最后,那名陌生人答应了,并告诉他那一小块就足以让他的铅变成金,但在将它丢进熔化的铅上之前,必须先用蜡封起来,否则其易挥发的性质将立刻使其挥发不见。他们再次进行实验,并得到了让人满意的结果。爱尔维修后来自己进行了实验,并成功将六盎司(37)的铅变成纯金。
这件事立刻传遍海牙的大街小巷,城里那些高贵的人都挤到爱尔维修的研究室,想要亲眼证实此事。爱尔维修在奥兰治亲王面前重复了一遍实验,之后又进行了几次,直到他把从那名陌生人那里得来的所有材料都用尽。这名男子再也没有出现,而爱尔维修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与身份。第二年,爱尔维修出版了《金犊》(Golden Calf),在里面详细记载了此事。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知名的基歇尔神父出版了《地下世界》(Subterranean World),并在其中阐述了炼金术士只是一群骗子和恶徒,他们的科学不过是幻象。他坦诚自己也曾刻苦学习炼金术,但经过深思熟虑并进行了数次毫无成果的实验后,他只能得到这个结论。所有炼金术士立刻跳出来反驳这位强大的对手。所罗门·德布劳恩斯坦(Solomon de Blauenstein)是第一个跳出来的人,他武断地扭曲对方的用意,并提醒对方别忘了不久前杉蒂佛曾在腓特烈三世与选侯美因兹面前展示过嬗变的过程。塞法(Zwelfer)和格劳伯(Glauber)也加入争辩的队伍,并指控基歇尔神父是出于对那些比他成功之人的恶意与忌妒才诋毁炼金术的。
他们宣称,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也曾将一定分量的水银转化成金。博学多闻的博里修斯表示,他曾看到过用这种金子铸造的金币,朗格莱·杜弗雷努瓦也表示自己有相同的经历。《蒙克尼斯的旅行》(Travels of Monconis)这本书中这样写道:“一名没有带什么货物的吕贝克商人,给了瑞典国王一块自己制作的金条,这块金条至少重一百磅。国王立刻命人将这块金条制作成达克特金币。因为国王坚信金条的来源就像别人告诉他的那样,于是在一面刻上自己的手臂,另一面则刻上象征水星与金星的图案。‘我,’蒙克尼斯说,‘也有一块达克特金币。根据可靠消息,这名看起来不算富有的吕贝克商人死后,在他的保险库中找到不少于一百七十万克朗的金币。’”
这类故事不断被人理直气壮地引用,企图延续欧洲的炼金术风潮。光是17世纪出版的炼金术作品数量,就足以让人吃惊,而你还可以看到大量聪明的学者前仆后继地为这个幻象牺牲自己。圣方济各的修道士加布里埃尔·德卡斯登(Gabriel de Castaigne)就引起了路易十三的注意,并被邀请住在王宫里,还被任命为总施赈官。加布里埃尔声称自己找到了长生药,路易十三将在长生药的帮助下当好几个世纪的国王。范·海尔蒙特也宣称自己曾经成功地将水银嬗变成金子,鲁道夫二世因此邀请他一起住在维也纳的皇宫里。成功发明了盐的格劳伯,17世纪中期曾以医生身份在阿姆斯特丹执业。当时,他在那里创办了炼金术学校,还亲自授课。同为那个时代大人物的约翰·约阿希姆·贝歇尔(John Joachim Becher)也相信,只要通过特定步骤,再加上贤者之石的帮助,就能将燧石炼成金子。他请求利奥波德一世帮助他进行实验。但由于实验成功的机会渺茫,要投注的金钱又太多,这位君主不是很感兴趣,只是赞许了贝歇尔,却没有给他金钱援助。后来,贝歇尔转而向荷兰的议会提议,但依旧没有好消息。
考虑到那些佯装自己成功制作出金子的骗徒的各种把戏,以及流传在坊间的各种故事,当时担任巴黎皇家科学院院长的若弗鲁瓦,在1722年4月15日发表了一篇相当惊艳的报告。这篇报告主要是关于16、17世纪炼金术作弊的手段,下面的摘录绝对是在审视这段历史时不容忽略的信息。
当时,成功嬗变的事迹是如此多,每个故事又好像都能被充分地证实,因此若弗鲁瓦只有让这些内容曝光才能打消大众对炼金术的迷信。这些骗徒最常使用的把戏就是双层坩埚,下层是铁或铜,上层则以蜡覆盖并漆上与金属相同的颜色,在这两层中间铺上适量的金粉与银粉。接着,他们会将铅、水银或其他原料放进坩埚里,再将锅放到火源上。这样,实验结束后,他们当然能在底部发现一块金子。同样的结果以各种手法呈现。有些人会在中空的管子里填满金粉或银粉,底端再以蜡或黄油封住。然后,他们会用这根管子搅拌坩埚中熔化的金属,同时表演一些仪式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这些人还会在铅块中心打孔,将熔化的金子倒进此孔中,再仔细地将孔隙封起来。有时,他们会用水银洗金块,通过这种手法,他们可以轻易地在那些门外汉面前将金块佯装成贱金属,接着不费吹灰之力地进行嬗变。
另外一些人以半金半铁或半银半铁的钉子来行骗。他们拿钉子蘸取高纯度酒精,假装将其中一半的铁变成贵金属。若弗鲁瓦曾制作了几根这样的钉子给皇家科学院,纯金或纯银的那半会漆上颜料,佯装成铁,只要接触到硝酸,这层颜色就会立刻褪去。很长时间里,托斯卡纳大公的柜子里都能看见这种钉子。若弗鲁瓦还说,当年伊丽莎白女王看到的刀子,也是以这种方式制成的:刀锋为半金半钢。最常见的莫过于半金或半银的硬币,这些也都是炼金术士用来愚弄他人的道具。
在这份长篇报告中,若弗鲁瓦如此作结:有很多原因让我们相信,那些不管是通过粉末还是万能丹将金属嬗变成金或银的知名历史故事,其实讲的都只是某种成功的欺骗手段。这些冒牌哲学家经常在进行第一次或第二次实验后,或者粉末没有成功制造出效果后就消失不见了,这是因为他们怕自己的把戏经不起更多人的检验,又或者他们没有足够的金粉来进行更多的实验。
这些自称哲学家的人所表现出的无私,乍看之下往往使人印象深刻。我们不难找到慷慨放弃炼金术带来的一切收益的例子。但这种无私的态度只是狡猾的策略,目的是让大众保持期待,表现出可以找到贤者之石的可能性,让对方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如进入皇室、公费补助、来自野心勃勃君主的礼物等(对此他们会抓紧一切机会争取)。
现在,只剩下18世纪初至当代的历史还没交代。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到了最近,理智似乎还未见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