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什么人,就说什么话(1 / 1)

沟通的艺术 高文斐 1256 字 2个月前

常言道:“见什么菩萨卜什么卦,看什么对象说什么话。”意思是说,说话要分人,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

平时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片面的理解,认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为人圆滑和虚伪的表现,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知,相反,这恰恰是与人交流沟通的一项秘诀,是了解别人同时也能得到他人认可的一种说话艺术和技巧,是一个人社交能力、学识修养、处世态度的具体体现。

老张经常光顾家门口附近的一家理发店,而且多年来一直坚持让老板亲自给他理发,有时候人多,他宁可多等一会儿 ,也不愿让其他理发师给他理。说到原因,倒不是因为老板理的发型如何如何好,而是因为另一个原因。

这天,老张又到这家理发店理发,发现店里新招了几个学员,他自然按照惯例坐在那里等老板给他理。等待的工夫,老张发现,这几个徒弟,虽然看起来都很勤快,理发也很认真,但就是不会说话,面对一些顾客的问题或责难,往往不知该如何解决。

比如一位顾客理完发后,仔细照了照镜子,觉得不太满意,便提出意见:“这顶上的头发留得太长了吧!”

给这顾客理发的徒弟一听脸就红了,迟疑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好。这时,老板赶忙走了过来,笑着对顾客说:“先生,您这个脸型,留长点好,显得您很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与气质;短了,反倒跟你的气质不搭呢!”

顾客显然对这个解释很满意,微笑着离开了。

这时另一位女顾客也理完了,她照了照镜子,撅着嘴问给她理发的另一个学徒:“你怎么把我的头发剪得这么短呢?我说了只是修一下,怎么剪短这么多?”

老张心里暗暗发笑,这有嫌长的,还有嫌短的,看看你这下怎么说。

老板看到这边被质问的学徒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急忙走过来笑着说:“姑娘您这短发造型看起来干练多了,显得特别有精神,我们也是根据您的状态给您设计的发型,发型一变,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呢!”

那位原本撅着嘴的姑娘听了这番话,又对着镜子端详了一番,点点头,满意而去。

后来理发时,老张忍不住跟老板聊起了这些,老板也毫不吝啬,一边理发,一边分享了他几十年来招呼顾客的心得体会。

“这每个人的脾气都不一样,有的急,有的慢,有的大大咧咧,有的斤斤计较,你跟他们说话,得挑他们喜欢的说,啥样人说啥样话,你这心里得有数。”

“比如我遇到过急性子的人,总是嫌理发慢,耽误时间,这样的人你得多夸赞这发型给他增加了气质和魅力,让他觉得他这时间花的有价值,他才能满意。”

“也有那些嫌我们理发太快,不够精细的,这样的顾客呢,你不能直接跟他辩解说你理的没毛病,又快又好,这样跟他们是说不通的,而是应该转移视线,比如说看他气质不凡,一定身居高位,工作繁忙,这样快一点,是为了节省他宝贵的时间。”

听了老理发师的这些话,老张忍不住冲他竖起了大拇指。看来就没有他搞不定的顾客,这也算是一门绝活了,这也正是老张每次宁可花时间等也要让老板亲自给他理发的原因所在。

老张临走时还特意关照几位学徒要好好向老板学学说话的方式和技巧,想必他们也从中学到了不少。而我们呢,更要从这位老理发师身上多多学习。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并非是阿谀奉承的贬义,而是善于沟通,说话让对方更舒服的一种技巧。

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则取决于与人沟通的能力。”可见,语言能力作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人而异的谈话方式不仅能表现出自己的素质,更能让对方在与我们的谈话中感受到尊重与信任,从而因说话而改善我们行事、做人的“场效应”。

有的人虽然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涵养不足、目中无人,只喜欢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从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我们常能看到身边那些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人,也偶尔能听到官腔十足,招致群众反感的干部讲话,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我们要学会从中吸取教训。

如果我们想要拥有比以往更事半功倍的成效,就要向这位理发店老板学习,学会从说话方式上去改变:与上司说话敬重有加;与朋友说话真诚自如;与下属说话亲切自然。

比如我们与年轻人交流时,不妨采用一些富有**,甚至是煽动性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供其斟酌;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以表尊重。

还有,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职业的不同,运用与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的语言与之交谈,则会大大增加他人对我们的信任感。

除此之外,也要学会有意识地捕捉说话对象的性格特点:比如若对方性格直爽,便可单刀直入 ;若对方性格迟缓,则要“ 慢工出细活 ”。当然,还应该针对不同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差异,进行选择性地“渗透”。

常言道:一句话可以说得使人跳,也可以说得使人笑。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只要我们的方法正确,几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前边那位老理发师的故事就足以证明:说话也是一门值得深究的艺术。

当然要想掌握这门艺术并非易事,首先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针对不同的人才能恰如其分地说出不同的话;此外,还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不同特点,与说话对象保持一致。

比如面对女性对象,可以多称赞对方“有气质”,因为无论美丽还是平凡,泼辣还是腼腆,都不影响她有气质。哪怕是那些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外在条件一般的,也绝对会对“有气质”这样的夸赞受用不已。再比如面对男性对象,那么不管对方成功与否,不管对他了解多少,一概不用考虑,一定要强调他的才华,保证强调过后对方会乖乖的对号入座,笑而纳之。而遇到生意场上的男人,则一定要夸赞对方“有头脑”,因为一个商界人士,如果被人说“没头脑”,那是要比说女人难看、说男人窝囊更伤自尊的,因此要投其所好,称赞其有头脑,自然会让对方笑逐颜开。

因为从事不同职业、具有不同专长的人所掌握的信息和关注点常常是不一样的。如果从对方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的问题引出话题,就会让人有味同嚼蜡或者无言以对的尴尬。如果能抓住对方职业或专长的特点而诱发话题,就能比较容易引发对方心灵的“共振”,进而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