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城一家公司的总裁凯特向我抱怨说:“我希望把忠诚作为一项基础价值观逐渐渗透到公司中,让雇员都能懂得什么叫作忠诚,并且学会忠诚,但现实却让我极度失望:不仅基层的员工跳动频繁,受到了一些猎头公司的影响,那些本身做得很好的高管人员,也偶尔会被猎头们约出去吃饭。我最近就在怀疑有人准备跳槽,所以十分紧张。我感觉没有什么人值得信任了,他们全都不忠诚,我找不到忠心耿耿的下属。”
记住—恩惠买不到忠诚
你越是施以恩惠,越是买不来员工的忠诚。反过来,你越是从员工那里获得恩惠,让他们付出的越多,却越能得到他们的忠诚。这个道理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可事实就是如此。
希特勒在1942年3月下令搜捕所有的犹太人,然后把他们关进集中营。这时,六十八岁的犹太商人贾迪·波德默召集全家商议对策,最后想出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向德国的非犹太人求助,争取他们的保护。
办法定下来之后,接下来是选择求生的对象。两个儿子认为,应该向银行家金·奥尼尔求助,因为他一直把波德默家族视为他的恩人。在不同的场合,他也曾经多次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他。
波德默家族拥有潘沙森林的采伐权,在欧洲是数得着的木材供应商。金·奥尼尔是一家银行的小股东,他是在波德默家族的资助下发家的。40年来,为了支持他打败竞争对手,波德默家族的钱,从来都没有存入其他的银行,就是到1942年,他的银行里还存有波德默家族的五十四万马克。现在,波德默家族遭遇到了灭顶之灾,向他求助,他怎会袖手旁观?六十八岁的老人却不是这种意见,他认为应该向拉尔夫·本内特求助,他是一位木材商人,波德默家族的人是跟他打工起家的,后来因为他的资助,波德默才有了今天的家业。现在虽然很少往来,但心理上从没断绝过感激和思念。最后,老人说,你们还是去求助拉尔夫·本内特先生吧!尽管我们欠他的已经很多了。
第二天一早,两个儿子就出发了。在路上,二儿子说,我们不能去本内特先生那儿,上次我见他时,他还提那七百吨木材的事。要去,你去吧!我要去求奥尼尔。最后,二儿子去了银行家那儿,大儿子去了木材商的家。
1948年7月,一个叫艾森·波德默的人,从日本辗转回到德国,去寻找他的家人,最后一无所获。后来,他从纳粹档案中查到这么一项记录:银行家金·奥尼尔来电,家中闯入一名年轻男子,疑是犹太人。一年后,他又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亡档案中,查到他父亲、母亲、妻子、弟媳及六个孩子的名字,他们是在他和弟弟分手后第四天被捕的。1950年1月,艾森·波德默定居美国;2003年12月4日去世,终年八十三岁,他留下一部回忆录,育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和九个孙子、孙女。他留下的一本回忆录主要讲述他在木材商本内特的帮助之下,怎样去往日本,保全性命的。
该回忆录的封面上写着:献给父亲贾迪·波德默先生!封底写着:“许多人认为,要赢得他人的忠诚,最好的办法是给其恩惠。其实,这是对人性的误读,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
正如上面这个故事,通过对上万起案例的调查,我们也发现,在那些艰难的初创公司中,每个人都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帮助公司渡过难关,取得成长,但它的员工忠诚度却是最高的。人人干劲十足,想为公司做出更多的贡献。倒是在那些已经成型的稳定的大公司,雇员的离职率却相当之高,而且士气也相对低落,忠诚值大幅度降低。
也就是说—当你能够为他们提供越来越多的东西时,你却惊异地发现,他们的忠诚之心已经逐渐在降温,再也没有当初那么炽热与坚韧了。
“忠诚思维”的建设原则
■
在思考时要全面,但要在情感的细节上落实
不少企业的老总都向我反映,在公司遇到真正的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都很担心一个问题:下属会不会背弃自己而去?这时考虑到的就是忠诚度。如何建设好忠诚度,让员工可以跟公司共患难,让他们具备强大的忠诚思维?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企业家会习惯性地向员工灌输公司的高薪资和高福利,试图以此来挽留员工的心。但他们却不知道,福利待遇并不是留住人才并让人才忠诚的充分必要条件。提高员工忠诚度最重要的其实是情感,也就是归属感。员工的忠诚度不是单纯由物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他们内心的情感来决定的。管理者在思考时必须全面照顾员工的每一个要求,并且要把这些要求在情感的细节上落实,让每名职员打心里认为公司就像家一样。
对“忠诚思维”的建设来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点。
■
忠诚的思维是培养出来的,不是挖来的
其次,忠诚度可以靠挖人来实现吗?答案是不能。现在很多企业家都有这个毛病—他们喜欢到处挖人,总觉得用高薪挖来的人才会迅速地给他带来价值;只要给的钱多,把人才挖过来,他们看在钱的分儿上,就会有很高的忠诚度;他们也认为,挖更多的人才进来,企业就会越做越好,团队就会越做越强。
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很大的误区,而且这也是一个错上加错的思路。如果挖来的人才是看中了高薪才来的,那么不久之后,有别的企业用更高的薪水来挖他呢?是不是他就跳槽走了?如此说来,用钱买来的忠诚一点也不可靠。
阿里巴巴的马云说过,他以前一直觉得一起创业的那些人的能力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总希望可以挖到更多的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才发现,这么多年下来,始终保持足够的忠诚度的,还是那些最开始就跟着他的那一批人。
也就是说,忠诚的员工是少而精的,不需要太多。而且太多也不可能,永远都只是那么几个人。
在我看来,一个富有智慧的、真正懂得人心的老板应该去培养人才,而不是一味地用钱挖人。挖角可以买来能力,但买不来归属。只有懂得培养你身边的仅有的那几个核心骨干,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成长中成为自己的得力干将。共同成长起来的人才,他们的忠诚思维从一开始就打下了基础。我不是说这类人不会背叛你,而是基本上可以保证有较高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1.重点培养你原有的团队:他们因为早就和你建立了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互相认同,因此在这些大前提下,能力的提升就不会太慢。固然有些人的能力早就跟不上公司的需要了,也应该尽量给足机会,至少可以做给其他人看,赢取公司的人心。
2.控制引进新人的速度:假如只是为了追求人才的数量,盲目地引进新人,甚至囤积人才,固然为公司增强了人才储备,但如果因此伤了老员工的心,挫伤了原来团队的积极性,对公司的稳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我并不是阻止你引进新人,而是觉得你应该确立一个稳步增加的原则—在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补充新鲜血液,这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总的来说,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学会培养你的下属,在他们获得机会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团队的忠诚度。要知道,人才不在于数量有多少,而在于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有能力、有成就而且又忠诚的骨干人才去影响和带动其他的人,让团队的忠诚思维更为牢固。
■
先付出你自己的信任,建立换位思考的思维
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下属,又如何能换取下属的信任与忠诚呢?相比于员工的善变,很多企业家表现得更为“让人忧虑”,尤其是让下属们感到担心。很多老板从骨子里就不信任下属,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不放权,也不授权,或者说放权之后又监督得过于严格,下属拿到权力也没有使用的自由,导致了一种“既用又疑,且用且疑”的尴尬局面。这样就会导致下属缺乏归属感,劳资双方离心离德,也就谈不上信任与忠诚了。
如此发展到最后,就成了老板每天都在责怪下属无能,认为这帮人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而我们的下属却每天都在抱怨老板的专制,痛诉自己没有施展的空间与机遇。这种局面一旦出现,对企业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作为管理者,如果你希望树立权威,获得下属的拥戴和忠诚,就应该先学会换位思考。首先就是试着适当地放权和授权,理解员工在工作中希望获得一定自由度的想法,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你的信任和栽培,自然而然,他们也会加倍努力,不辜负你的信任。那么这样一来,你就真正地拥有了一个融洽的团队,建立了一个强大且忠诚的团队。
管理者如何具体地来实现“换位思考”?
第一,少责骂,多鼓励。
下属们在做事情时,难免会出一些差错。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犯错的员工。但有些老板似乎不懂这个道理,没有同理之心。面对下属的错误,他们就会不问青红皂白加以苛责,骂起来没完没了,训完之后还要罚钱,让下属每天都活得很憋屈。
但实际上,从管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犯错被责骂的时候,他最多只能记住前面的三句,后面的内容根本记不住,因为他一直在思考如何为自己辩解。所以老板们洋洋洒洒责骂了几千字,可能下属只记住了前面的一两句。
这样的责骂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为管理者,你希望下属犯了错之后去同行或者竞争对手那里知错改错,还是希望他留在你的公司戴罪立功呢?答案很明显。因此换位思考的第一条,就是得多鼓励员工,少责骂他们。给他们犯错的机会,同时也给他们改正错误的空间。
第二,底线错误严格惩罚。
但同时管理者也要谨记,如果下属犯下的是底线性的错误,那么管理者就必须严格惩罚,依照公司的制度来办事,不能姑息。因为底线错误已经危及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损管理者在公司的权威和威信,就不能轻易放过和宽容。
也就是说,对非底线错误,不要过重责罚和批评;但犯了底线或者有关于价值观的错误,则要杀一儆百,严惩不贷,让公司的每一个人从中吸取教训。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叫恩威并施。有恩就得有威,两者缺一不可。
第三,以身作则,成为下属的榜样。
培养员工的忠诚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忠诚不仅仅是指让下属听话办事就可以了,更多是让他们既能够在决策正确时听话办事,执行得力,且执行到底,又能够在领导者决策错误的时候,敢于站出来指正自己的错误,据理力争,替公司挽回损失。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者以身作则,在平时应该格外注重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成为下属的榜样。同时,也要多换位思考,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忠诚于公司的人才,建立一支富有强大战斗力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