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你面临争执(1 / 1)

醒脑力 高德 887 字 2个月前

假如你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你妄图冲破群体思维的阻碍。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你将感受到争执在不断地发生,每一句话都有人反驳你,每一次行动都有人对你说no,无论你是否正确,是否卓有成效。

“听着,你这样不对!”

“为什么你不听听我的意见?”

“蠢货,喂,说你呢,你为什么跟我作对?!”

这不是争执吗?当然是,而且几乎是针锋相对的憎恶。你也可能会这么想:他们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我是不会跟这种人发生争吵的;我会离他们远一点,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但是,你一定要想到,其他人也是这么看你的—人们几乎同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都认为自己才是那个最清醒的人,并视其他人如草芥—笨蛋或者智商低下的人。

在群体中,争执无处不在

我们在公共空间(诸如微博、微信),有更多的机会看清人们的表现。他们的行为更接近勒庞所描述的“乌合之众”,用无休无止的争执、对立和攻击来将群体思维的缺陷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种空间中,人们一方面表现得特别不服从于权威,不断地向权威发起挑战,证明自己的“高明”;同时,人们又在特定的有预谋的操纵下对另一些权威产生崇拜,并盲从于他。他们是一群狂热之士,也是一股危险的力量。一边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一边又嚷着谁敢反对他的权威,他就打倒谁。

当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的讨论时,这一特点更为明显。他们聚集在一起,不管来自何方,自身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者性别,也无论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统统具有上述行为模式和心理特点。

实际上,他们越愤怒,内心就越衰弱。在愤怒和冲动中,群体用争执、对立来掩盖自身对现实的无力。这经常是由于他们没有机会思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的缘故。

只有正反两派

在群体中,通常只有正反两派,很少有中间派的生存空间,比如一些热点话题,人们讨论之时,会有正方和反方两个选项,除此以外没有第三方观点。哪怕真的有中间派出现,也会迅速被打压下去。中间派是正反两派共同的敌人。非黑即白的选项让人们在群体中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可以选择。

那么,在这种“非我同类,即为仇寇”的前提下,群体中产生争论是难免的。这就是为什么参与讨论的人数越多,就越无法取得共识的原因。你很难指望一大帮互相对立的人接受一个平衡的、理智的观点。当你提出这一观点时,你就立刻成了他们的敌人。

沉默的少数派

少数派的下场总是悲惨的,比如人们在争论中如果是少数派(像在网上的辩论中),就会招致可怕的与凶猛的攻击,最终只能沉默出局,否则就会沦为

多数派彻夜不休打击并置于死地的对象。

背叛主流的代价

事实是,挑战群体和主流思维的代价经常是不可承受的,它具有出奇的压力和令人恐惧的效应。在最近几年中,我们会清醒地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感受到这一代价—持有清醒立场的少数派网民在激烈的讨论和争执中会逐渐地丧失自己的立场,他们不是主动改变观点,而是承受不了被“主流意见”持续攻击的压力;他们遭到群体的攻击,只好改变想法,成为主流中的一员。

根本原因在于,当整个群体形成了一种一致性的“优势意见”后,人们就只能倾向于将多数人的行为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参考。他们的心里不是不明白,只是无法承受脱离主流的代价罢了。

当然了,还有很多人会在最初的坚定之后,迫于群体压力,或者经过了长时间的对峙、争吵、辩论,他们感觉索然无味,最后的选择是改变自己的反对性意见—不是向主流投降,而是选择沉默来防止被“大多数”讨伐。这些少数的聪明人并不寻求改变大多数,因为他们知道意图改变“大多数”人是一件艰巨且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这些人会选择闭上嘴巴,站在一边安静地观看,默默地审视。

这种沉默的目的是减少冲突,就像社会学中的“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现象一样—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有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自己的观点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就会积极地参与进来,这个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像旋转的银河系一样向外扩张,越来越大,乃至成为主流观点。但是,当他们发觉某一观点没有人或者很少有人理会时,即使自己也赞同它,也不会上前举手支持,而是保持沉默。沉默者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另一种向内旋转的螺旋,并不断缩小直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