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群体的逻辑 群体如何思考(1 / 1)

醒脑力 高德 1023 字 2个月前

法国作家勒庞的《乌合之众》和《革命心理学》,一直是中情局分析师的必读书。高级分析师通过这类书籍中的理论研判公众心理,借以分析群体思维的走势,并催化出“可控的群体行动”。

在这些年里,中情局“颜色革命”计划的设计者,正是利用了群体的逻辑弱点,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在不同国家展开颜色革命的思想动员计划,且在许多国家大获成功。我们很难说这种“革命”是正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对群体思维的研究却值得我们借鉴。

“群体是如何思考的?”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短视与自私的集合体

当个体独自思考时,我们有时会惊讶于他的判断力是如此敏锐,行动是如此迅速。个体总能清楚地看到事实,并采取明智的行动。对多数人而言,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做到明辨是非—至少面对大部分不复杂的情况时是这样的。

但当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群体时,他们的集体表现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群体思维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很遗憾,我和同事斯坦利经过了数年的研究,包括对中情局的“颜色革命”工程的分析,遍及世界各地的无数民族表现出来的群体思维都具有惊人的一致性—群体就像蚂蚁一样。

当然,我们不可能认为人类就是蚂蚁或者蚁群,因为蚂蚁的行动规律令人“不堪入目”(下节中我们将会详细探讨)。换句话说,我们都在想当然地认为人类应该是聪明的、独立的思考者,就连我在很多时候也如此认定。但这种独立性的存在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孤立”。也就是说,一个人往往在被孤立时,才能做出较为清醒的思考,否则相对而言会最大可能地免受到他人的影响,无法避免地互相跟随对方的思维,产生群体的思维盲动,即形成勒庞口中的决策和行动力都极为低下的“乌合之众”。

这很好理解。当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时,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见解就会是自己思考的结果,期间很难会受他人信息的干扰。我们懂得适可而止,也明白向前的界限与后退的尺度;我们不会在一个地方困死,也不会一根筋地一往无前;我们凭借耳聪目明的信息搜集能力,足以保证自身的个性。

然而,一旦群体形成,这些所有的优点就全都消失了。群体中的我们—或者说我们组成的群体立刻变得短视与自私。群体就像困在一个圆圈内的蚂蚁,一起不停不休地转悠下去,直到集体死亡。没有谁可以打败这种缺点,因为再聪明和强大的人,只要他进入这样的群体,就会迅速地被同化。

群体的决策经常是错误的

为什么高明的企业家从来不相信下属们集体做出的判断,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压制和打击下属们共同做出的自以为聪明的决策,把决定大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为什么精英阶层一边给大众选票,一边又毫不在意他们的意见,只是让他们像拥有自由的蝼蚁一样自我感觉良好,但抓不住丝毫真正的权力?

明白这其中的微妙之处尤为重要。因为一个讲秩序的团队—他们不同于蚁群—才更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一旦决定权握在更大的群体之手,事情往往就坏了。

这里还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小团队中的人都可以彼此独立,而不是互相捆绑或彼此干扰对方的视线与头脑。保持独立性,才不至于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这始终是逻辑思维训练的一条硬标准,也是必须遵守的一项要求。弗朗西斯·伽尔顿和牛的故事可以形象地为我们表达这个观点—

每一位参与者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牛的体重进行评估,并依靠自己获得的私人信息(这头牛具体的数据,并包括自己的演绎、分析,甚至直觉)做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允许旁观者乱出主意,而是以自己为主。

当我们最后看到他们的评估结果时,你会发现是一个完美结果。他们做出了较为正确的决定。但如果你将所有的这些互不相干的人集合在一起,让他们一边商量一边评估,你给他们的时间越长,得出的数据离正确的结果就越远。

请从群体思维中跳出来

“从井里爬出来,俯视井底的蚂蚁。”这是我对曼哈顿一家证券公司的总裁说的话,“假如你要成为一口井的主人,你要做的是什么呢?不是像那些蚂蚁一样爬进去,而是从里面爬出来,站在井的外面,然后你才能看到这口井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位总裁在过去的几年中十分相信自己一手建立的团队,一直倚仗他们替自己做出投资决策。但最近一年多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随着这个团队人数的增加,职位的膨胀,从3~5个人增加到了15个人,团队的决策效率正大幅度地在下降,而且越来越频繁地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就在过去的3个月中,他的公司已经损失了六千万美元,差点导致破产。

他犯下的错误就是让自己的思考离开了决策核心,并把公司的关键决定逐渐变成了“群体决策”。哪怕他手下的这些人是如何的优秀,独立出来都足以承担大任,聚在一起仍然是危险的,更别提决策团队的人数增加到了十几个人。

因此,他需要保持自己的“一票否决权”:关键决策时,他要紧紧握住最后的决定权,并建立由他自己进行终审复核的制度。这样一来,无论下面的管理团队参与决策的人数有多少,他都可以牢牢地控制决策的走向,避免群体思考的危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