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心态(1 / 1)

醒脑力 高德 1666 字 2个月前

弱者心态或者受害者心理究竟是怎样的?我先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名高德公司的员工出差到多伦多,在飞机上他和一名乘客发生了不愉快。两个人先是争吵,继而大打出手,在客舱通道打成一团,差点造成飞机迫降。事情闹到了联邦航空局,有六七个部门介入这件事,差点把他当成恐怖分子拘捕。

后来,公司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调查,发现他按捺不住对那名乘客发火的理由竟然只是对方在与他聊天时调侃了几句他的工作“辛苦得像一只猴子”。事件平息二十多天了,他在办公室向我汇报时仍然愤怒得上蹿下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为自己辩解的理由也很奇特:“我认为他侮辱了公司,因此我怒不可遏找他要一个说法!我觉得他必须向我道歉,但他拒不认错,所以我和他就打了起来。”

他说话时使用第一人称的频率特别高,这显示出他的自我意识非常强。不过我完全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只是建议他分析一下自己当时的心理处境:“是真的在维护公司的荣誉,还是感觉他蔑视了你,对你极不尊重,才冲上去抡拳头的呢?”

这时,他突然说不出话来了。的确,很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很不理智,动不动就粗言相加,拳脚相向,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心理的弱势—他们将自己当成了受害者,而不是一个心理稳定的强者,才在没有直接冲突的情况下和他人的关系非常紧张,对别人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十分敏感。你不知道哪句话、哪件事就会刺激到他的神经,让他与你关系紧张起来。

说到底,这就是源于一种弱者心态或者受害者心理。他没有强者的心理,自然就缺乏强者的思维,那么他一辈子都成不了真正的强者。

2009年,公司刚成立不到8个月,我带了一支团队去越南访问。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因为中国人、美国人和越南人同时坐在了一起。我和助理是中国人,斯坦利和其他十几位顾问是美国人,接待方的公司团队中则是清一色的越南人。

这种情况,使第一天见面的氛围确实有一点尴尬。接机时还看不出来,大家有说有笑,聊得特别开心。但到了吃饭时,气氛突然就变了。在宽大的酒店包间里,在座的每个人都特别小心。

令我欣慰的是,越南公司的老总对此并不介意。他会心一笑,还主动地谈到了越南战争:“美国人的装备很高级,但却被我们打败了,这说明做生意只有硬件好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匹配的软件,因此我们极需对自己的员工、中高层的管理者进行一场全面的培训,让他们提高一下逻辑思维能力。”

一听到他这么说,全席都松了一口气。后面的聊天轻松了很多。他的态度就是:过去是灰暗的,但我看的是结果、是现在,所以我没有受害者心态,你们放心,在交流时对任何东西都不必敏感。一个人能坐到这样高的位置,一定有某些过人之处。我当时觉得对这位老总而言,他良好的心态就是一种强大的优势。

在洛杉矶华人社区,举办过一次由我们机构资助的活动。活动内容是邀请家长带着孩子参加问题竞赛,都是一些与学过的知识和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没什么难度,但却很考验孩子的反应能力和思维的深度。通过对竞赛过程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再视家长的需求,为孩子们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逻辑思维课程。

参加活动的人共计300多名,每6个孩子一组。他们来自整个洛城的华人家庭,组织到一起困难较大。因此,机构安排了专车把他们接过来,统一住进了市中心一座由华人投资的五星级酒店。

竞赛过程是这样的,进入考场以后,每个人的成绩都由两部分组成,两部分按顺序进行完毕后,再做综合评分。第一个环节是每个人单独回答主持人一个客观问题所取得的成绩,比如—爱因斯坦获过诺贝尔奖吗?为什么?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那名宇航员是谁?为什么在两栋高楼间打手提电话会出现信号不好的情况?等等,都是比较常识性的问题,供孩子们发挥的余地也比较大。因为答案差不多都是唯一的,考验的是孩子们的记忆能力和反应速度。

真正重要的是第二个环节。我们让6个孩子聚在一起,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主持人则躲在一边观察,不干涉。当然,议题是我们特别指定的,目的是考察孩子的思维能力和他们的心态。而且,我们对讨论全程进行录像,事后做成精美的DVD赠送给孩子的家长。

其中一个小组的议题是:“二战”时期日本侵略了中国,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中国人都购买日本车,使用日本电器、吃日本料理、去日本旅游,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参与讨论的6个孩子纷纷抢着发言。作为华人,他们明显对此议题很感兴趣,其中一个孩子(大约8岁)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地讲了他的感受。他的声音很大,先讲了一些我们熟知的日本侵华的历史,然后痛斥日本军国主义。另外的几个孩子也表达了这样的心声,他们作为华人在美国的后裔,表现出来的对祖国的热爱令人感动。这也说明他们的家长都是好样的,平时的家庭教育做得很到位。

但是,有没有人发现这里面的问题呢?我们的主持人在适当的时候打断了他们的讨论,参与到了谈话之中。这时,我们也邀请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对这个话题进行总结。主持人丹顿是个美国人,他平静地说:“孩子们,我听到了你们的观点。很不错,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很棒的行为,为祖国遭受过的耻辱感到痛心,这也是值得称赞的举动!我感到很骄傲,能与你们一起讨论这么重大的历史问题。但是,痛骂或者谴责可以解决问题吗,可以让过去的那段历史消失吗?”

听到这里,孩子们大声回答:“当然不能!”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不知道。”有个年龄较小的孩子诚实地说。

丹顿轻声说:“正确的做法不是仇恨,而是让自己强大起来。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避免将来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是吗?”

这时孩子们明白了,又一起大声地回答:“没错!”

作为成年人,我们当然很容易从这些孩子的表现中读出一种典型的受害者心理与弱者的思维—这不能怪他们的家长,因为家长对此也缺乏认知。孩子的这种弱者思维受到了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成人那里一代代沿袭下来,对自身命运的影响是巨大的。假如他只盯着抵制某些东西、痛恨某些东西,那么就从根本上忽略了建设自己,强大自己。

案例1:到底谁才是“猪”

在马路上,有一辆轿车正在疾驰,迎面开来了另一辆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开到他跟前时,对方闪烁车灯,摇下车窗,冲着司机大喊大叫:“你是猪!”司机气坏了,也立刻摇下车窗,冲着已经远去的那家伙回敬道:“你才是猪。”

但他的话音刚落,自己的车就撞上了从路边蹿出来的一群猪,侧翻到了路旁的沟里。

案例2:愤怒的伤害

在硅谷工作的威廉先生发来一条短信,上面写着:“卡特真卑鄙,他抄袭了我的代码,拿去向上司请功,成功地把项目搞到了他的手中,还告诉我这是‘借鉴’,不是抄袭。”这个短信是半夜3点发给我的,而且发送了两遍,可见威廉为了此事一夜未睡,第二天的工作也肯定不顺利。

案例3:傲慢的种子

有一位周先生,他最近升职了,管理一个新成立的部门。但这个部门还来了一位资格很老的员工当他的下属。周先生安排这名资深下属在周末时去参加一个无关紧要但却必须有人出席的营销活动,下属很客气地拒绝:“呀,经理,真是不巧,我需要去医院看牙,已经约了号,您能安排别人去吗?”周先生顿时勃然大怒:“你这个家伙太傲慢了,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吗?”他在潜意识里早就埋下了“这个人是很傲慢”的种子,因此才莫名其妙地发作起来。

案例4:脆弱的自尊心

有一位胡弗先生在波士顿的一家公司担任一个重要的职务,来到华盛顿公干。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因此哈佛同学会在华盛顿的分会决定设宴招待他,一起聚一聚。本来安排得挺妥当,但就在当天上午,胡弗下飞机后,就接到了本地同学会的电话,告诉他由于一些不可逆的因素,今晚的聚会被取消了。结果,胡弗大为不悦,他认为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从此与华盛顿的这帮人不再联络。

像这样的案例,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有些人的过度反应也经常会让你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哪儿得罪了他,或者说尽管他受到了伤害,但激烈的反应是否合适呢?说到底,弱者思维会让人产生一种起伏不定的刚性心理,就像弹簧一样,你稍微压它一下,它就立马反弹回来。不管在什么场合,这类人都是极难相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