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强者与弱者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我说:“就在思维上。人和国家,本质的对比都在于思维的方式,不在于它目前的财富、地位和国力。”
人和国家无论形势多么富有变化,都难免在动态中成长,或在动态中衰弱。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会在瞬间就分出胜负。这是人生的定律,也是历史的规律,更是文明竞争的规律。这一时段,可能处于弱者的位置;下一时段,可能就站在了强者的位置上。我们看看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国家的兴衰,民族的生存博弈,无不符合这个规律。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动态的变化呢?因为思维的转变。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没有谁不想做强者,没有谁甘愿去做弱者。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国家变成强国,都想让自己也变成一个强者。如果事实不是如此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钩心斗角与矛盾冲突了。在博弈与争斗的过程中,谁拥有了强者思维,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了先机;谁不幸具备了弱者思维,谁就会可悲地在竞争中被打败。
对我们个人来讲,最应该避免的就是本来可以做强者的时候,却沿用了弱者的思维;本来可以继续成长的时候,却选择了不可逆转的衰弱。这就是本章要告诉大家的—如何学习做一名思维上的强者,以及怎样避免成为思维上的弱者。
■
强者思维—即便暂时居于弱者的位置上,他们的内心也仍然将自己视作强者,并像强者那样思考。
■
弱者思维—虽然他们已经具备了强者的素质,但内心仍然将自己视作一个弱者,因此具有弱者思维的人是外强中干和虚弱的。
拥有强者思维的人一般并不宽容。你不要总觉得那些高高在上的家伙会怜悯和宽容你—他们对竞争对手的态度就是赶尽杀绝,尽可能垄断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行业或者在工作和生活中为自己尽量争取优势。但与此同时,他们却会计算成本,不会采取任何得不偿失的行动,也不会做出冲动与盲目之举。
那些全身上下流淌着弱者思维的人呢?他们就算已经被人们看作强者了,哪怕生活在鲜花与掌声之中,还是想证明自己,想用实际行动来将自己捧得更高。为此,可能他们每一次尝试都是不惜代价的,不断地犯下大错,或者错失良机,最终让自己真的变成了“弱者”,陷自己于不可挽回的弱势和失败之中。
这其实正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原因。就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总结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根据我们长达8年的调查分析显示,全世界过去50年最富有的一百个家族,现在变得更加富有,资产规模更大,对社会资源的控制更强,乃至对政治的干涉力度也更深了。没有谁能够改变这种趋势。相反,那些落魄和贫穷的阶层,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人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在贫困线上继续挣扎,与富者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
出现这种不可逆转的两极分化的原因就在于,强者在计算成本以后,会使得自己的行为更加的有效率,变得更为强壮;而弱者却由于不计成本的冒险和不理性的举动,反而总是将自己本来可以到手的利益和已经到手的成果逐步浪费掉了,变得一无所有。
就像斯坦利说的:“强者更有耐心,因此耐心出效率。他们能够冷静地布局,等待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更大的收获。但弱者却没有这样的耐心,他们迫切希望一击制胜,用一次投入就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反而很容易葬送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财富或者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