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残余势力: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1 / 1)

谋天下:刘邦篇 高原 2187 字 2个月前

刘邦登基成为了汉高祖,但此时的刘邦深知一点,皇权所面临的威胁还未消除,甚至是才刚刚开始。一旦他掉以轻心,便如同短命的秦朝一般,其基业就会顷刻间消失于历史的洪流之中——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家业,就落到了别人的手中,就像赢家与项家的天下那样,被众人分食之。

“攻城”之后,刘邦就为“守城”采取了很多措施,以扫平帝国即将面临的“内忧”。这一点,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之间都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在统一了天下、坐稳了宝座之后,就开始秋后算账了,有功的封赏,有罪的杀伐,建立一个稳定的统治和管理秩序。

第一件事,当然就是消除那些残余的贵族抵抗势力,除恶务尽,尽快统一政权于汉室。

公元前198年,刘邦将六国残余贵族与名门豪族均迁至关中。这一举动实则是在昭告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大汉王朝威胁最大的六国残余必须被紧紧地控制起来。

这一招看似简单,同时又颇为巧妙。一方面,刘邦没有斩杀六国残余贵族,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借口可以顺应民意地来消除后患,如果大动干戈难免留下“好战”和“残忍”的名声,使大汉人民人人自危,前有项羽之鉴,不可不防;另一方面,如果任其发展,肯定也会留下后患,刘邦这个皇帝也做的不怎么安稳。

怎么办?使其迁离其地,失去做大的资本,然后把他们就近看管起来。于是,在娄敬的建议下,这些残余的“后患”被迁到了关中。

这一刀砍得非常狠,六国旧贵族们失去了他们经营数百年的社会基础,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关中。即便要造反也是有心无力。当然刘邦不仅让他们失去了社会基础,还等于将他们放在了自己的眼皮底下,一旦他们有所异常或者行为不检,立马就有了杀他们的理由,这对他们是一个极大的震慑。

但是,当刘邦在处理齐国的流亡领袖田横时,就有点进退两难了。

刘邦知道田横在齐国声望非常高,如果任由他在外岛活动,恐怕会给齐鲁之地的治理在日后带来巨大的隐患,刘邦于是派出特使赦免了田横,并召他入雒阳。田横不想去,但是看刘邦的架势是不会罢休的,又担心岛山因他的缘故而遭到战乱,只好和两名门客一起到雒阳拜见刘邦。

还有30公里到达雒阳城时,一行人在驿站休息。

田横叹口气,对跟随他的两名门客说,刘邦想控制的只是他本人而已,只要证明自己死了,他也就不会向岛山的军民去施以武力了,人们就能获得太平的生活。

说完,田横就自杀了,门客马上就把他的头割了下来,放在了木盒子里,通过使者去向刘邦禀报了这件事情。

刘邦感念田横的贤名,于是就令田横的两名门客为都尉,带领二千人组成的仪仗队,以王者的礼仪为田横出丧。

完成葬礼以后,两名门客一起跪在田横的墓旁边,也自杀了,表示要在阴间继续追随田横。

刘邦得到消息后,那是相当的惊讶,更加觉得田横的门客果然都很牛,于是就派人到田横残余部队所在的岛上通知了这一噩耗,并宣布他想召见和重用其余的500人。

想不到的是,这五百名门客听说田横为保护他们自杀了,都非常地哀痛,大家伙儿一块儿自杀了,来表示自己的节气。

对田横的特殊礼遇,显示出刘邦这时已经开始关心社会伦理风气的塑造了。他必须灌输一种忠诚的文化,尊敬那些值得尊敬的敌人,才能最大程度地收服当地的人心,确立汉朝的统治。

第二件事,赢得人心,安抚民心。

如果六国的残余算是威胁大汉王朝的“硬势力”,那么人心和民意就成为威胁大汉王朝的“软势力”。其实后者更具有威胁,一旦丧失了民心,就等于自己的统治失去了民意的支持,大汉王朝必将和秦帝国和项楚集团一样,瞬间就变得岌岌可危了。作为从反秦战争中得利的一员,刘邦当然知道庞大的“秦氏集团”是如何覆灭的,也十分清楚项羽是怎样一步步丧失百姓支持的。

除了减轻徭役赋税“与民休息”这些可以为人民带来真切利益的举措之外,刘邦还不忘伺机巩固一下皇权的至高无上——不但让人民能得到切实的好处,消除他们造反的意图,还要让他们永远忠于皇权。

这和如何给员工建立忠诚感是一样的,想让人们对你忠诚,除了给他们满意的工资,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最重要的就是你的自身形象了。你得在员工的眼中成为一个值得崇拜的人,为你效命觉得很荣幸,这样就有了建立忠诚感的文化根基。

首先,刘邦将父亲刘太公尊为了太上皇,并且每五日拜见一次,让人们知道刘邦是一个有道德和十分懂得孝道的君子,而非一开始那个在父亲和邻居眼中的“无赖”。这等于告诉世人:不但拥有了天下,而且也变得五讲四美、道德高尚了。

当然,聪明的刘邦不仅是为了表达这一点而已,太公的属官了解刘邦的用意,于是就借机告诉这位受了一辈子苦的老头:“天下只有一个皇帝,即使您是皇帝的父亲,也是大汉的臣民,岂有皇帝向臣民行拜礼的说法呢?”

当刘邦再次拜见太公时,刘太公就出门迎接,并且退行至堂内,表示我虽然是你爸,但本质上也是一个臣子啊!当然他心中未必很爽。

刘邦见状,赶紧下车去搀扶父亲。于是,刘太公就对所有人说:“天下是皇帝的,我岂能坏了礼法?”

这是一次完美的做秀,既告诉世人刘邦很孝顺,又再次强调了刘邦九五之尊的身份。所以此事一出,便传遍全国,成为国人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知道,即使连皇帝的父亲都不能凌驾于皇权之上,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又如何敢、又怎能去藐视皇权呢?

这才是刘邦尊太公为太上皇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要达到的目的。刘邦要让所有的臣民知道,皇权是不可侵犯的。对外如此,对内也是如此。所以这是人心的确立,权威的建立。一个大公司上了市,稳定下来,董事长就会给自己包装一下,确立绝对的领导地位,才能放心地放给有能力的人去管理,刘邦就是这么做的。

不久,又发生了两件让刘邦可以借机表现一下的事件。

项羽的军团将领里面有一个叫季布的,楚国人,在刘邦项羽开战时,曾经好几次都逼得刘邦颠沛流离,但季布仍然紧追不放,对他毫不放松地继续追击,恨得刘邦的牙根直痒痒。季布是项羽的忠诚将领,核心幕僚,当然也非常有能力,算是项羽死后的漏网之鱼。

刘邦对他恨得死去活来,为了抓住他,就悬赏了千金来通缉他,而且放出狠话来,要是有人敢护着季布,一律诛除三族,绝不庇护。

为了活命,季市不惜牺牲形象,剪掉了自己的头发,成为奴仆,卖身到了鲁国之朱家的府上。朱家是鲁国的名门,一直以来都很讲义气,而且也胆子非常大,喜欢做一些冒险之事,常常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在当时,这是一种任侠好义的精神,今天可是不多见了。

朱家不是傻子,很快认出了季布,但仍然不动声色。为了不让人发现他,就把他分派到田野中去工作,暗中进行保护。

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听说刘邦近臣中,夏侯婴是最讲义气的,为了解救季布,朱家于是就一个人来到了雒阳,拜见当时已封为滕公的夏侯?婴。

他向夏侯婴请饶此人一命,认为季布并没有发什么罪,只是在很尽职的工作罢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皇上已经统一了天下,就不能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委屈这些人才了。何况要把他逼急了,万一他投靠了皇上的敌人,那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了。

言下之意:“季布这种人你杀了没用,逼急了咬人,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吸收到汉家庙堂,为汉家服务。”

夏侯婴是个实在人,认为朱家讲得有理,季布有能力,很忠诚,但毕竟项羽死了,而且这人也对刘家干过什么太过分的事,不至于非得弄死他,于是就非常爽快地答应为季布求情。由于夏侯婴和刘邦交情特殊,于是经常有单独见刘邦的机会。见了面后,他坦然地将朱家所讲的话向刘邦报告,并说这件事朱家已经自首了,表现很好,没有对朝廷隐瞒。

朱家的义气感动了刘邦,他马上就下令赦免了季布,并给了他一个郎中的官职。不但不杀,还让他做官。

当刘邦想召见朱家时,朱家已经因为害怕逃走了,从此以后再也没见过他的踪迹。

季布活命了,他的舅舅丁公听说此事,心情很不错。丁公以前也是项羽的将领,在彭城之战的时侯,他在彭城西边包围了刘邦,双方就这么打起来了。刘邦当时情况危急,就派人去跟丁公讲和。

丁公被说服了,收了刘邦的礼,然后故意放过了他。项羽灭亡后,丁公也是东躲西藏,四处流窜,过着朝不保夕的艰苦生活。所以一听季布都被赦免了,还当了官,大喜过望,自以为有恩于刘邦,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待遇,就主动出来向刘邦投降,想着被封个一官半职的。他想,我可是在关键时刻放过他一命的,等于给他当过间谍啊!不说让我当个朗中令,也得给我一个郡守干干吧?

但是这件事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丁公一露面,即被逮捕,马上就被杀了。

刘邦的理由是:丁公这人以前在当项羽属下的时候,对于项羽不够忠心,才使主人丧失了天下。这种人是不能用的,一定要用来杀一儆佰,告诉世人,只有忠诚,才有活命的资格。

在汉帝国刚成立时,有一个叫娄敬的人驻守在陇西一带,负责和异族之间的贸易工作,因此对边疆防务及外交事宜,他有很多自己的看法。

刘邦召见娄敬的时候,娄敬表示他绝不赞成把洛阳定位为京城,虽然洛阳在和平时期是可以拿过建都的,但是眼下的情势,还是应该选择关中作为京都重地。在乱世,若能掌握关中,无疑就相当于得到了扼天下之喉、压服天下之背的优势。

刘邦虽然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但因为牵涉的范围太广,一时不能下决定,于是就跟各位大臣进行商议。此时,多数开国功臣及将领,大多数都是函谷关以东的人,许多人的老家都在丰地,所以都不愿意把京城定在关中。

刘邦也很犹豫,一时无法决定,就私下问张良:“子房,你看这件事到底怎么做才好?”

张良笑着表示:“我自己非常同意娄敬之的看法。”

在这种战略的层面上,刘邦一向都是非常信任张良的。他马上采纳其建议,决定以长安为京都,并下命令驾车西入关中,开始进行有计划的建?设。

事实上,娄敬的看法非常正确,关中之地易守难攻,是乱世建都的不二选择。汉帝国刚成立的头几年,异姓诸侯在外,各地还有叛军,北有匈奴,并不是一个和平盛世。刘邦想通了这一点,就把娄敬拜为了郎中,赐姓刘氏,所以这人后来就开始叫刘敬了。

张良的身体一直都不好,加上多年劳累,导致病情加重,很多朋友劝他要学会享受生活了。

有人对他说:“子房啊,既然皇帝都承认你的功劳,你更应该趁此机会多为自己争取一些富贵了。”

创业的时候你替老板付出这么多,现在公司上市了,你不要求多给你一些分红?

但是张良却很坦然地认为,自己能在韩国灭亡时不惜千万身家,也要为韩国报仇,现在只凭着自己的口舌之才就能成为皇上的老师,这对于一个丧失故国的人而言,已经是最高的身份和地位了,自己也非常满足,所以不愿意像世俗之人那样去追求更多的名利。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张良虽然深受刘邦的重用,却没有丝毫的个人野心,因此张良从始至终都是刘邦最为放心的一名极重要的核心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