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思维与破坏性思维(1 / 1)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在鸿门宴后,项羽算是撒开了蹄子干自己想干的事。他引兵咸阳,烧杀抢掠,样样都做。虽然刚进城的那会儿,这种坏事刘邦或多或少也干过,但可没他这么招摇,也没他这么彻底和疯狂。何况刘邦很快就约束了自己和手下的军队,项羽则是毫无自律精神,坏事既然做了,他就一做到底。

他弄死了秦王子婴;

他纵兵屠戮了秦故国的宗室大臣,让他们全都去见上帝;

他让将士去抢个痛快,把咸阳城里的如山金银、如云美女抢个精光,多抢多得,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用行话来说:这家伙纵容部下四处抢掠。

范增无数次地着急上火,面对此情此景,这个老头子是没少劝谏:“主公啊,你怎么能这么干!民心!民心你还要吗?!”

“行了,亚父啊,我说你烦不烦?总是跟我讲这些扫兴之语。我就是要杀,就是要抢,我高兴。”

这一定是项羽的心里话,此时的西楚霸王,在夺得秦都后已经完全变异了。当然,从历史的记载看,他这时也是雄心壮志到顶点的人生时刻。但我们更相信的是,从他在鸿门宴犯下那个错误的开始,就注定了他会犯下更多的致命失误。

据《史记》记载,项羽军队在关中大地进行的暴虐行为,导致阿房宫的大火三月不熄。杀也杀了,抢也抢了,烧也烧了,也该消停消停了。项羽开始考虑正事。结果,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楚怀王。

项羽希望怀王之约要取消,于是就给他写信。半月之后,项羽的使者一蹶一拐地回来了,只给项羽带回了怀王御批的两个字:如约。

怀王坚决不同意,而且还命人把使者揍了一顿。

于是,项羽做出了一个更加毒辣的决定。他以古之帝者必居上游为由,将他已尊为义帝的怀王发配到郴县,强令起身,不得延误。怀王无奈,寄住他人屋檐下,此时真是感受到了人身的不自由。在前往郴县的途中,项羽又令英布、吴苪等人截杀,把怀王干掉,抛尸于长江之中。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下这副场景,当英布的大刀挥来,即将丧命之前,可怜的楚怀王回顾自己短暂的一生,大概只会得出这一句感慨:“当王,还不如一辈子放羊的好。”

既然怀王死不改约,项羽也不可能“如约”了,他的规划就是自己要当一个霸王:天下任何之事,都必须我说了算。

这就是秦灭之后项羽大搞的分封。早在章邯投降的时候,项羽就封章邯为雍王了,让他王关中。可见项羽是有盘算的。由此来看,项羽自己是不会做关中王的,因为他的大本营在楚地,在彭城,但是刘邦也休想。

这就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为什么项羽在咸阳又杀又烧又抢了,反正老子又不会在这长住,还不许我复个仇,发泄发泄吗?我就是要把这里搞得寸草不生。

项羽的行事作风,体现出的是一种“破坏性思维”,而不是刘邦的建设性思维。

对于自己的未来,项羽早已经规划好了一番美丽蓝图。他认为,天下早晚要打完仗的,老子一定会平定天下,但是等仗一打完,我就要回美丽的彭城,那里才是我的老家,一草一木,我都会觉得温馨。

对此,项羽有一句名言为证:“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其谁知?之?”

为了证明这才是自己的理想,他还烹杀过一个谋士,就因为此人向自己献计,让他定都关中。当时两个人有过一番争论,互不让步。

“主公啊,您看,关中的条件这么好,您何不定都关中呢?”

“因为有比这更好的。”

“哪儿?”

“彭城。”

“彭城能比这好?我不信,还是关中好。”

“彭城好。”?

“关中好。”

两人你来我往,唾沫乱飞,互相吐一脸。

项羽很快就感到不耐烦了:“你他妈再说关中好,我就烹死你。”

当然,这位谋士就不说了,甩袖而出。但他没有闭嘴,而是四处宣扬这次谈话,他说自己好心给项羽献了一条妙计,可是项羽那个人啊,太蠢太傻,偏不采纳。这家伙越说越带劲儿,一不小心还创造了个成语:沐猴而冠。

他的意思是,项羽不过是一只没进化成人的猴子,只是头上戴了顶帽子装得像人而已。

瞧这话说的,这简直就是在找死了。项羽听说以后,“遂烹之。”就是把他扔到锅里煮了。在杀人这方面,项羽向来是很干脆,也很暴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