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并不是无业游民,而是有业不就,主动地选择混世。他既无正当的职业和固定的收入,又要打肿脸充胖子,强装出一副潇洒之相,喝酒玩女人都需要银子,有的还要现金支付。而且他对朋友还极为大方,花钱如流水。那么钱从何来呢?前面我们说了,如果刘太公不给,那他就只有使出撒泼、耍赖等流氓手段来获取了。
刘邦的哥们义气很重,有钱都花在了朋友身上,没有储蓄的习惯。钱财来得快,去得也快,他由此获得了喜好施舍、豁达大度、宽厚仁爱的名声。方圆十里的流氓地痞都崇拜他,搁现在说,就是人气极旺,粉丝众多。而且他性格比较粗放,人情练达,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心理素质又好,虽然遭到了村民和乡人的非议,也不为所动。换句话说,就是脸皮比较厚。这让他比较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刘邦在“大方”的方面是不分穷人和富人的,他见了贫困之人,对钱就绝不吝惜,经常施舍一些食物、银钱给那些乞儿和饥妇。因此,虽然非议众多,但有这一点,乡里人也不敢对他说一些太过分的评语。再加上他和一帮兄弟不光偷鸡摸狗,也为乡邻出了不少力,比如谁家盖房子,他们就去帮忙,谁家丢了东西,他们也去帮着找回来,对付四周的强盗和小偷,这让他逐渐就有了一个很正面的名声。
看起来他的行为很矛盾,但刘邦觉得自己很正常:“我可以吃喝玩乐,偷鸡摸狗,不务正业,别人?不行!这是我的地盘。”
此时的刘邦,已经是一个很有性格和主见的“老大”级人物了,声名自然传到了县政府。县级主管领导对刘邦早就有所耳闻,县衙的各级官吏,也逐渐地注意到了这个出手大方的家伙,对他很感兴趣。这些都是人脉,都是朋友。中国有句古话,朋友多了路好走,刘邦深知此理,运用得当,他很快就在当地积累起了雄厚的人脉。
展示自己的大方是需要成本的,吃饭喝酒就得花钱。天天请人吃喝玩乐,这个钱可不是小数。因为游手好闲没有工作,所以时间长了,刘邦根本无力支付酒钱,他就开始赖账。开始时酒馆的老板非常头痛,没有哪个老板喜欢赖账的客户,因此他有时就不让这家伙进来喝酒,把他关在门外;或者远远见他来了,就赶紧关门。这一招看来是向刘邦的大嫂学的。
但是几次下来他吃惊地发现,只要不让刘邦来喝酒,他酒馆的生意就变差;只有刘邦来的时候,生意才兴隆。这是一个令他感到恐惧的现象,因为刘邦的朋友已经多到了可以影响一家酒馆生意的地步。他去哪个酒馆,他的朋友就跟着去哪儿消费,而且这些人不比刘邦——他们大方慷慨,从不赊欠。
老板顿时想明白了,从此就让刘邦在自己这儿白吃白喝。盈利全靠刘邦的朋友,做个人情给刘邦,顺便还赚足了人气。
刘邦不但大方,还能跟不同的人聊到一块。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没有他不感兴趣的,虽然他不怎么懂,但他有一个绝招,就是喜欢听。不管你跟他说什么,他都用自己真诚的表情告诉你:
“我认为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很喜欢听。”
这也是一种大方,而且是非常稀有的大方。这意味着你不但要牺牲自己时间、金钱花在别人的身上,还要“奉献”自己的耳朵、心灵给对方。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可以容忍让别人占自己钱财上的便宜,甚至愿意在物质上施舍别人,体现自己的大方,但决不想拿出自己的耳朵,去安静地听别人坐在自己面前高谈阔论,哪怕一分钟都不想。
你做不到,但是刘邦能做到。
萧何就在这些和他一块喝酒、一起侃大山的朋友当中。这位未来的大汉王朝的丞相、刘邦打下江山和铲除功臣的左膀右臂,现在在做什么呢?他是沛地的主吏,相当于现在的一位县长助理和县委的秘书长。还有一说,他是沛地的县丞,也就是当地的公安局长。不管哪个职位,他都算得上是县令身边最亲近的人,在沛地这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就是说,这个职位在当时是很厉害的,除了县令他搞不过,其他人都得给他几分面子。
刘邦如何与这样的大人物交上好的呢?就是缘于他性情豪放和大方善听的优点。
史书记载,他与萧何“纵论天下”,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国家大事。说白了,就是在一起喝酒吹牛,讨论咱秦朝的各种新闻。吹来吹去,萧何觉得,这位姓刘的兄弟实在很有趣,我不管说什么,他都能听进去。时间长了,萧何就成了一位军师级的人物,因为刘邦不管有什么事,都愿意来听听他的看法。
刘邦对萧何说:“只要你认为可行的事,我就能很放心地去做了。”
萧何听了,嘴上表示我可没这么厉害,但心里却很受用。
一个人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能力再强,理想再高远,也少不了周围各种朋友的帮助。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朋友的人,他能干出一番宏伟的事业。事实上,若是离开了别人的帮助,别说创一番大事业,就是去路边摆个煎饼摊,都会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