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选择失误之后,常常会懊悔地感叹:“早知道……”但俗话说得好:千金难买早知道。
我们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在做很多事情之前,都不可能提前知晓自己所下的决断究竟是对是错,是荣誉抑或失败。可以说,不管选什么,都是必须承受风险的。那么,在关键性的决断面前,当你与他人意见相左时,你会选择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别人?
曾经看过一个问答节目,参加节目的嘉宾需要回答一个个的问题进行闯关,每多闯过一关,就能多累积一部分奖金。
嘉宾们除了自己回答问题之外,还拥有一些特权,比如在遇到没有把握的问题时,可以有限次数地向别人求助,和指定的亲友进行电话连线,或者直接要求场内观众进行投票等。
有一期节目,嘉宾是个非常厉害的教授,博学多才,一路过关斩将,连破纪录。到某个很关键的问题时,这个教授却有些拿不准答案了。这个问题对教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答对了,他就能直接进入下一环节,奖金累积也将抵达一个新的高度。但如果答错了,那么他将止步于此。
教授选择了向场内观众进行求助,但最终投票得出的答案却和教授所认为的不是同一个。对此教授感到非常纠结,他是个很自信的人,但对于这个问题却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或许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或许观众的选择是对的,甚至可能这两个选项都不对,毕竟这道题一共有四个答案。
最终,教授还是决定相信自己,选择了自己最初就认为正确的那个答案。
当主持人揭晓最后结果的时候,场内一片唏嘘—观众们投票所选出的才是正确答案。教授只能止步于此了。
这期节目播出后,很多人都说,如果教授不是那么刚愎自用,不是那么固执己见,那么他已经成功晋级了,根本不会就此被淘汰。
对此,教授却表示,即便有机会再重来一次,他也依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教授说,在作出决断之前,他根本不知道哪一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如果他听从了别人的意见,但最终却选择错了,那么自己必然会懊悔不已,甚至迁怒于人。但如果他是因为坚持己见而选择错了,那么或许会遗憾,会可惜,但却不会去迁怒任何人。自己的选择,承受起来也是甘之如饴的。
那些为教授唏嘘感叹的人,都是在知道最终结果之后才替他感到可惜的。但如果教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那么相信大家对此事的评论又将完全不同了。而在下决断之前,谁又能预见到结果呢?所以,如果都有风险,与其寄希望于别人,倒不如相信自己。
02
人生中很多重要的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留给你足够多的时间去纠结和琢磨。所以,每一个团队都需要一个决策人,在意见无法达成统一时作出果断的决断,否则,迟疑往往会让你错失机会。
最近,公司销售部门A组的小组长陈阳正在和B组的小组长李旭竞争部门经理的职位。虽说是在竞争,但大多数人却都认为,陈阳升职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一方面,陈阳在公司资历要比李旭老;另一方面,陈阳的业绩水平与李旭可说是不相上下。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水平都差不多,那么很显然,“前辈”通常都更有升职的机会。
但令人意外的是,最终李旭却战胜陈阳,成为了新的部门经理。这一结果让陈阳备受打击,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究竟哪里输给了李旭。
结果公布的当天,陈阳就怒气冲冲地杀到了顶头上司的办公室,上司得知陈阳的来意之后,对他说道:“不可否认,你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员工。如果只是作为员工的话,你与李旭可说是不相上下。但如果作为领导者来说,你却比李旭少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杀伐果决的决断性。公司在私底下对你们都作过一些调查,你所领导的A组员工对你推崇备至,说你是个温和而谦虚的人,非常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同时,你也有些谨慎过头,或者说是优柔寡断了。虽然你们小组的业绩非常漂亮,但仔细分析却能发现,其中好几笔错失的生意都是因为你们没有及时作出决断才导致失败的。B组则不同,虽然单从业绩水平上看,你们相差无几,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B组显然更擅长把握机会,他们不会错失任何一个促成生意的可能。所以,公司认为,即便李旭的个人能力与你相比稍有欠缺,但他显然更适合胜任总经理的职位,毕竟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作出决断的领导者。”
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答案都能分析出明确的得失对错的,能走的路有很多,未必只有哪一条是绝对正确的。如果你总是纠结于寻找“最优解”,那么你将永远都无法真正开始你的旅程。不管往后的计划有多么宏伟,至少你也得先选出一条路来走。哪怕固执己见,也总好过踌躇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