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喜欢一支英伦乐队,记得有一次,这支乐队到电台做节目,到提问环节的时候,一个年轻女孩问乐队主唱说:“我身边的同学们常常会相约一起逃课,结伴去泡夜店,或者喝酒抽烟文身什么的,相比之下,我总觉得自己好像太平淡了,每天都规规矩矩地上课、看书、学习,好像从没有过什么疯狂的举动。这样的我一直都是人群中最平凡、最没有个性的一个。我很想让自己也变得更个性一些,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是不是也该像他们一样,把青春变得肆意张狂一些?”
当时,乐队主唱是这样回答的,他说:“假如你身边有许多人都喜欢逃课、泡吧、抽烟、喝酒、文身,而你却能选择认真安心地上学读书,那么只说明你才是人群中最有个性的那一个,因为只有你与众不同,不是吗?”
时隔多年,即便这支乐队已经淡出了我的记忆,我甚至已经想不太起来乐队主唱究竟长什么样子,但这一问一答却始终清晰地留存于我的脑海深处。每当我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一颗心开始躁动不安的时候,我就会提醒自己,与众不同没有什么可怕的,若只是为了追求另类而去做一些自己其实根本不屑一顾的事情,那才是真正的泯然于众人。毕竟,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一直遵循自己的心意,活得自由又真实的人,才是少数。
02
但凡是拥有好人缘,被人们喜爱或敬佩的人,通常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他们或许是活泼开朗的,也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或许才华横溢,或许能言善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必然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像生产线上的商品一样,全都大同小异。
大学时候班上有过一对双胞胎姐妹花,姐姐是个非常安静,不善言辞的人,妹妹则活泼开朗,和谁都能迅速打成一片。
刚认识这对姐妹花的时候,大家都以为看似安静柔弱的姐姐是那种特别好说话的人,而活泼开朗的妹妹则可能更难招架。但相处久了之后才发现,事实与大家所以为的竟全然相反。
那位安静的姐姐虽然看似腼腆又柔弱,但却是个极有个性的人,而且身上还透着一股子侠气和正义感,遇到不平的事总会跳出来说几句。比如在学校碰到有人插队,大多数人可能会在背后嘀嘀咕咕一阵,但却鲜少会当面去斥责对方,毕竟这事说大也不算大,很多人都不想因此就得罪于人。可姐姐不同,她有想法从来不会在人背后嘀咕,而是直接就上去开怼了,还一怼一个准儿,开口就像是点满了语言技能一般。
这样直接而刚烈的个性让姐姐得罪过不少人,当然,也有不少人对此觉得十分欣赏。但不管大家的态度是恶意还是善意,对她似乎都没有多少影响,至少一直到毕业,她都始终是那个充满侠气和正义感,敢于直言别人过错的女孩。
那位妹妹和姐姐的个性却是完全不同的,相处久了之后会发现,她就是个典型的老好人,几乎从不与人争执,始终扮演着一个“附和者”的角色,别人说什么她都不会提出反对意见。大学四年下来,她几乎就没和谁红过脸,就算发生摩擦和争执,她也绝对是率先选择退让的那一个。
毕业多年,偶尔也会有人发起同学聚会,大家凑在一块喝酒聊天,回忆往昔岁月时,总会提到班上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同学,比如这对双胞胎姐妹花。每每这个时候,大家几乎都会想到当年那个安静柔弱的姐姐怼人的“丰功伟绩”,实在令人忍俊不禁。而妹妹……好吧,很多人其实都不太记得她了。
03
为了讨人喜欢,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我们总想着让自己变得“懂事”一些,不去麻烦别人,不去得罪别人,不去做任何可能让别人感到生气,或招致非议的事情。然而,在努力避免冲突与争执的同时,我们却也在不停地淡化自己的存在感。
一部好的戏剧,想要被人记住,关键在于矛盾与冲突是否能够令人印象深刻。
试想一下,你一大早出去,迎面遇上一个人,他二话不说就上来给你一耳光;或者你一大早出去,迎面遇到一个人,他对你点头微笑,客气地赞美你的发型。前者与后者相比,你更容易记住谁呢?答案显而易见。
伤害总是比赞美更令人印象深刻,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更能记住疼痛,也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客气的赞美已经司空见惯,但迎面而来的耳光可不是经常都能遇到的。这就好比一筐苹果放在一起,你很难会去注意其中的某一个,但如果一筐苹果里突然混入了一个橘子,那么你的注意力必然会自然而然地停留在橘子上。
我们总以为,乖巧懂事才能获得他人的青睐,然而实际上,在一个家庭中,任性妄为的小惹祸精却往往更能获得父母的关注。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我们对一个人或一件事投入感情的多少,往往与我们花费在其中的时间与精力是成正比的。投入得越多,越是被“麻烦”,便越是难以割舍。
所以,想要被人记住的你,与其做个乖巧的“应声虫”,倒不如活得潇洒肆意一些,有时候,“任性”一点,才能变得更有个性,也才能让人记住你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