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一定程度的利他,必然成为病态 01
曾看到过一个节目:
一位老太太,为了收留流浪猫和流浪狗,把自己所有的养老金都无私地贡献了出来,甚至为了让猫狗们有一个栖息之地,她把自己的亲生子女都赶出了家门。
这是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萍水相逢的猫猫狗狗,还抵不上自己一手抚育的儿女吗?但令人惊讶的是,像老太太这样病态的“利他”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只是程度深浅的不同罢了。
人们的内心总是有着天然的善意的,会同情弱者,会愿意不求回报地为其他人做点什么。这种“利他”的心理存在于每个人心间,通常来说,这种利他的精神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但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一些人很可能会不惜放弃自己的需求去满足他人的愿望,利他行为发展到这个程度,那便是一种病态了。
人生存于社会之中,是需要寻求价值感的。通常来说,价值感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他人与社会有什么用处;二是自我价值的认同,而这一点主要来自于个人的自尊、自爱和自信。
如果一个人自我价值的认同非常低,那么就很容易会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获取价值感,比如极端的利他主义者实际上正是如此。他们的“无私”与“伟大”,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我价值的体验。他们的所谓“奉献”实际上只是一种满足自我的工具,而人是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工具的,也不会去体验工具的感觉和需要的。就像那位老太太,猫狗也好,她的孩子也好,于她而言,实际上不过只是一种彰显自我价值的工具罢了。
极端利他者,往往也是极度的自私者。
0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说,大多数习惯取悦他人的人,往往对拒绝和敌意都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与焦虑,他们从小就在学习如何避免拒绝他人而引起敌意,所以他们总是戴上友善的面具,一心考虑他人的感受,却忽略了自己。巴巴内尔表示:“他们希望感到被人需要。”
泰勒小姐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管对工作、家庭还是人际交往,她总是照顾得面面俱到。她有两个孩子,除了兢兢业业地工作之外,她还要担负照看房子、照顾双亲以及定期参加家庭教师协会会议等事情。她的亲友们一旦遇到问题也都喜欢向她倾诉和求助,因为她总是温柔而有耐性地帮助每一个人。比如她的一个侄女,就常常因为婚姻生活的不如意而几乎每天都要给她打电话,控诉自己的丈夫,埋怨自己的生活,一说就是好几个小时,而泰勒小姐则总是不厌其烦地宽慰她。
表面上看,泰勒小姐真是个友善而无私的人,但事实上,她曾坦承,对于这一切,她已经感到身心俱疲。泰勒小姐说,每次听着侄女喋喋不休地抱怨时,她表面上一直在耐心地安慰对方,但实际上心里想的却是:“我真恨不得扇她一耳光,让她闭嘴或滚开,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去!”
对于泰勒小姐来说,友善是一种教育,从小就不断有人提醒她,友善是一种善行,她必须对别人友善。因此,即便内心有着诸多的不愿,她也总是习惯性地在赞同别人,取悦别人,有时甚至会牺牲自己的意愿去满足对方的需求,她难以对别人说“不”。
就像巴巴内尔在其著作《揭开友善的面具》中所写的:“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
03
美国一位神经科医生在自己的研究著作中指出,那些病态地信奉着利他主义的人,表面上似乎是在慷慨地为他人提供帮助,但实际上却是步步走向极端、泛滥以及狂热,他们的行为对事态是毫无帮助的。
超过正常程度的利他不过是一种伪善行为罢了,而伪善行为就像毒品一样,是会形成生理成瘾的。
美国著名的神经科医生罗伯特·伯顿在其著作《病态利他主义》中写道:当一个人“无私”到走上歧途时,便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失范行为,包括厌食症、收养动物癖、容忍家庭暴力的女人及容忍妻子酗酒的男人等。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来说,无私奉献都是必要的人际关系润滑剂,但若是走向极端,那么将助长人们对团队的盲目信任,造成党同伐异的病态心理。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点无论对谁都是适用的,没有谁会心甘情愿地不断让你占便宜,而同样的,你也不该心甘情愿地不断让别人占你的便宜,这是非常病态的一种行为。无论是交情还是做生意,都应以公平和等价交换来作为基石,唯有如此,彼此的往来才能健康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