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滑稽的言行去讨好别人。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我靠着滑稽这条细线,维系着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表面上,我总是笑脸迎人,但心里,却是拼死拼活,在凶多吉少、千钧一发的高难度下,汗流浃背地为人类提供最周详的服务。……只要被人批评,我就觉得对方说得一点儿没错,是我自己的问题。因此,面对外界的攻击,我总是黯然接受,内心始终承受着疯狂的恐惧。”
这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的一段心理描写,充分地展现了人们讨好成瘾背后对“被抛弃”和“被否定”的恐惧,直击人心。
人是生而孤独的,而人往往又惧怕孤独,为了融入集体,为了被别人接受,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去讨好别人,试图以此来换得一张融入群体的“通行证”。因为我们“不够好”,所以,想要被接受,便只能不断地去“讨好”—归根结底,讨好成瘾,不过是自信心缺失的一种表现。
02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人公松子就是一个悲剧的“讨好成瘾者”。
从小到大,为了获得父亲的爱与关注,松子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迎合父亲,讨好父亲。但可惜,父亲的爱却始终更多投注在了妹妹的身上,所以外表开朗的松子内心始终是缺爱的。
小的时候,松子因为扮鬼脸成功将父亲逗笑,于是扮鬼脸成为了让松子觉得最有安全感的表情,不管遇到什么事,她都习惯用扮鬼脸的方式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慌乱。而扮鬼脸,实际上就是松子讨好别人的一种表现。这种讨好行为深刻地影响了松子的一生。
松子的第一个男朋友是一个作家,他对松子并不好,因为写不出作品,总是对松子又打又骂。可松子非但从不曾埋怨过他,反而全心全意地对他付出所有的爱,试图用这种方式去讨好他,并坚信总有一天他会感受得到。
最终,作家自杀了,他认为松子给他的爱和讨好都太过沉重,沉重到让他感到窒息和绝望。
之后松子又陆续拥有了几段感情,她依然在全心全意地讨好每一个人,试图获得对方更多的爱。但最终,每一段感情都以失败和悲剧收场,在一次次被抛弃的恐惧中,松子得出了一个结论:自己不配被爱,而自己的爱也没有人稀罕。
电影的最后,自暴自弃的松子缩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每天不停地看电视、吃垃圾食品,导致自己极度肥胖,并在53岁那一年被一群孩子杀死了。
面对自己失败的人生,松子麻木而绝望地感叹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在电影中,松子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付出了什么。”而恰恰正是这一“伟大”而“无私”的理念,造就了她一生的悲剧。她毫无保留地付出着,以为能得到一切,可最后却总是一无所有。
其实,一直以来,真正“嫌弃”松子的,从来不是任何人,只是松子自己罢了。因为嫌弃自己的种种,因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想要被人接受,便只能不断地去讨好,把自己放在更低的位置上,不停地付出,偏执地把自己逼上绝路。
03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快乐,但在生活中,快乐却似乎总是轻易就能溜走。
有人说,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拥有一把能够开启快乐的钥匙,只是人们总在不知不觉间就将钥匙交到了别人的手上。所以,我们总是会因为别人的一举一动而感到快乐或悲伤,总是习惯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放在别人的身上。
这其实真的很愚蠢,别人凭什么,又有什么资格来背负你的快乐或痛苦呢?
我们试着去询问每一个人:为什么你不快乐?
学生回答说:“因为今天被老师批评了,所以我感到很难过。”
父母回答说:“我的孩子选择在远离我的城市工作,这让我心中很是不痛快。”
员工回答说:“上司总是不懂得欣赏我的才华,这让我非常失望。”
妻子回答说:“丈夫总是忙着工作,根本没时间来关注我的感受,我实在太难过了。”
……
这些人都在犯一个相同的错误—将自己开启快乐的钥匙交到了别人的手上。
但事实上,快乐是需要你以自己的心来创造的,而不是借由他人的力量来追求。系于他人身上的快乐就如同镜花水月一般,永远不可能被你抓在手里。若你所享受的快乐总是掺杂着别人的成败,那么你将永远触摸不到快乐的真谛。
你真正应该做的,不是挖空心思地去讨好别人,指望别人施舍给你一点认可或关注。你应该做的,是告诉自己,你比你想象中要更好,更优秀,你该拥有足够的自信,坚信自己的魅力和优点。
那些真正懂得欣赏你的人是不需要你卑躬屈膝地去讨好的,而那些根本不懂得欣赏你的人也绝不会因为你的讨好就改变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