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认可是我生命的意义”—自我价值完全丧失 01
人的本性,趋向于寻求赞美和肯定,尤其是对于重要的或有控制力的对象。比如,父母、师长、领导、权贵等等,他们的认可相对而言更加重要。
取悦者则将这种心理倾向推向了极致,他们沉迷于取悦行为所换来的认可,如痴如醉,无法自拔。这很好解释,用心理学来表达就是:如果某件事使个体产生了愉悦体验,个体就可能持续做这件事,以便继续维持这种美好的感觉。
但事实上,这种感觉并不真实,所谓的美好不过是自欺而已:
—以取悦换取认可,得到的,只是对方对取悦行为的接受,而非你本人;
—为维持认同感,你必须持续付出,久而久之,必然力不从心,身心俱惫;
—为了取悦别人而活着,生命会呈现扭曲成长,最终,自己变得毫无存在感。
02
父亲的老朋友高叔,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可从青春激**熬到两鬓斑白,依然是个普通职员。那天来家里做客,酒至微醺,想起这事儿,高叔不禁对着父亲感伤起来。
大家都劝他不要难过,他却说:“我怎么能不难过?年轻时,我们领导老张爱好文学,我就学写文章,甚至学着作诗,想不到刚学出点模样,老张走了,老王来了;老王这个人喜欢艺术,我就去学书法、学绘画,谁知道他嫌我年纪轻、学历低,又是不得重用;前些年换了现在这位领导,我自认有文笔,有艺术底蕴,有专业技能和经验,人也老成稳重了,谁知道人家喜欢有活力、有气魄的青年才俊!我这辈子,为了得到领导的器重,绞尽脑汁,到头来全是无用功。眼看我就要退休了,还是一事无成,怎么能不难过?”
还能说什么呢?高叔的确应该难过,应该难过的是,自己选错了生存的方式。
一个人,如果一直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就会变得虚无,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失去自我。人最美好的生存方式,应该是为自己而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的珍惜,如果处处以他人的喜好为自己的标准,和那些宠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只有先取悦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喜欢和看重。
03
宋丹丹老师对于取悦别人与取悦自己,就有着深刻体会。她说:“以前吧,我总是竭尽全力想使自己符合男人的标准,‘我够好吧?’成了我的口头禅,但经常感觉被轻视。现在我会说‘这就是我!’我却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自重,才是最具魅力的品质。”
是啊,活着应该是为了幸福自己,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旨意。为迎合别人而苛求自己,有什么理由开心呢?
前几日去表姐家拜访,她正在弹奏钢琴,13岁的外甥女开门后转身说道:“妈,表舅来了,您就别弹了,真不好听,也不怕表舅笑话。”
的确,是不怎么好听,对多数人来说可能就是噪音。不过,表姐并不在乎,多年来她就这样不高明地弹着,而且弹得很高兴。
表姐也喜欢不高明地演唱和不高明地写作,她的天赋真的有限,但她不觉得有什么,相反,她认为自己做得还不错。
记得有次登门,恰巧表姐在织围巾,织得相当简单朴实,颇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韵,于是禁不住问道:“网上有很多编织教程,怎么不参考一下,织一条更新颖漂亮的?”
“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呢?”表姐微微笑道,“做这件事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并不是要给别人看的。”直到现在,表姐还时不时带上那条有着浓郁“复古风”的围巾,自得其乐。
毫无疑问,表姐生活得很幸福。她的幸福就来源于,她不为向别人索取认可,而刻意去掩饰自己或者为难自己,因而活得轻松自在。
其实,获得认可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活出自己的价值。
其实,幸福的最正确打开方式,就是不为别人而活。
我们最好不要让别人的价值观影响自己,不要刻意去追逐什么和要求什么,通过和自己紧紧相连,通过把积极的自我形象展现出来,通过这些,我们就能获得真正的认可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