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的话语人人都爱听,哪怕是世上最冷酷无情的人,也不会将真诚的赞美之辞拒之门外。然而,正因为如此,赞美往往也是最危险的东西,一旦沉迷其中,就容易妄自尊大,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因此,在面对别人的称赞时,一定要懂得保持头脑冷静,小心被“糖衣炮弹”所攻陷。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待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的情感与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信任、崇拜以及钦佩的人的影响及暗示。
简单来说,如果你很重视的人,比如父母、恋人、挚友或者领导,他们认为你是个非常优秀的人,那么对待你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态度,而你在这种态度的对待之下,也会下意识地接受暗示,认为自己很优秀,并确实变得越来越优秀,成为他们期待中的样子;相反,如果他们认为你一无是处,那么同样地,在对待你时就会流露出相应的态度,而你在接受这种消极的暗示之后,也容易变得越来越差,成为他们口中的“废物”。
在发现这个有趣的效应之后,不少人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或引导方式,将批评变为称赞,试图用这样的方法来影响对方,让对方能够变得更加优秀。父母不再批评孩子,而是将批评变成无尽的赞美,称赞孩子的点点滴滴;妻子不再打击丈夫,而是将奚落变成崇拜与肯定,想方设法地满足丈夫的自尊心;领导也不再怒斥下属,而是在脸上挂满温情与鼓励,指望通过称赞来激发下属的最大潜力。
然而,许多人却忽略了过犹不及的道理,将称赞变得越来越“用力”。殊不知,甜言蜜语是糖也是毒,让人沉醉不已,却也能毁人于无形。孩子在父母的称赞声中变得不思进取,丈夫在妻子的崇拜声中变得妄自尊大,下属在领导的鼓励声中变得自视甚高。于是,糖果便成了炮弹,不仅没能激励对方勇敢前行,反而让对方在虚幻的美丽与甜蜜中迷失自我,失去坚忍的心性。
所以,在面对赞美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控制心中膨胀的喜悦与自信,赞美可以是甘醇的酒,却也可以变成催命的酒精,让我们在脑子不清楚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踏入万丈深渊。
秦亮是我认识的一位小辈,人很聪明,从小被人夸到大,刚进公司没多久就得到领导的看重,前途不可限量。
在公司里,和秦亮关系最好的是一个叫王明的人,他和秦亮是大学同学兼舍友,两人关系特别好,当初也是相约一起面试,并一起进入公司,又分在同一个部门。王明是个心思活络的人,从大学时代开始就是秦亮的“小跟班”,主动奉秦亮为“大哥”,对他崇拜得不行,和秦亮说话,三句不离吹捧,活脱脱一个“迷弟”的样子。
王明其实也是个非常优秀的人,只不过偏偏被秦亮压着一头,所以才显得不是那么出众。有段时间,公司接了一个大项目,领导把其中一个环节的任务交代给秦亮负责,一副想要提拔他的样子。原本秦亮挺紧张的,但王明知道后,却对他一通猛夸,好像他闭着眼睛随便动动小指头就能把这件事做得天衣无缝似的。王明的称赞和吹捧很快就帮秦亮重拾了信心,这点信心甚至还有点儿膨胀起来。
在王明的不停吹捧下,秦亮禁不住有些飘飘然起来,心里真把自己当成天才,领导交代给的任务也完成得马马虎虎,错漏百出而不自知。后来,由于准备不充分,秦亮负责的环节险些就捅了大娄子,幸好王明及时做出反应,这才挽回了错误。
经过那次事情之后,领导对秦亮感到很失望,反而注意到了一直看似表现平平的王明。不久,王明就接到总公司的调任书,而据说这份调任书之前本来是打算发给秦亮的。
秦亮之所以最终会失去这个宝贵的机会,就是因为中了糖衣炮弹。王明对他的过分追捧和夸奖,让他逐渐迷失自己,飘飘然地把自己想成无所不能的英雄,以为一切成功与荣耀都是唾手可得的,从而松懈下来,白白把机会让给了别人。
刀剑能伤人于有形,甜美的称赞却能伤人于无形。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必然都有缺点和不足,如果一个人把你夸得天上有、地上无,你就得提高警惕了,越是甜蜜的糖果里头,或许正包着可怕的炮弹。
人有自信是好事,但若自信膨胀为自大,则无异于自取灭亡。就像哲人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先知道自己站在哪里,拥有多少能耐,我们才可能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向前方而行,站到更高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