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最危险的事情就是产生情感。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好像两只刺猬依偎在一起取暖,离得远了,达不到取暖的效果,而离得近了,又容易刺伤对方。
人和人之间其实也是如此,距离保持得太远,彼此总是疏离,难以建立联系;但若是靠得太近,又容易因过分的亲密而产生情感,形成依赖,而情感越深,依赖越浓,便越发容易出现矛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拥有思想和情感。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利弊,做出更有利于我们自己的选择;但情感却可能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在冲动之下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当然,情感所能带给我们的欢愉同样也是思想所远不能及的。正因为如此,人才往往更容易被情感所支配,从而滋生出无尽的烦恼。
这一点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深有体会。出去买东西,一家店和你毫无联系,另一家店则是你的熟人开的,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相比起陌生人,与自己相熟的人自然更值得信任,毕竟双方有着情感的加持。
当然,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你照顾熟人的生意,熟人则给予你一定的优惠和质量保证,这是一件能够达成双赢的事情。但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追求双赢—你走进熟人开的店铺,因为彼此有情感的加持,你通常无法鼓起勇气去讲价,甚至进行严苛的对比或挑选,你毫不犹豫地将选择权交到对方手里,即便最终拿到手的东西不是那么理想,花费的价钱也不是那么优惠,可有什么办法呢?因为有情感的加持,碍于情面的你,甚至都不好意思去理论一番—相信这样的体验,很多人也都曾亲身经历过吧?
瞧,熟人真的最保险吗?未必,有时候,熟人也可能是最危险的存在。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最大的敌人往往正是与你最亲密的人。”因为只有在面对最亲密的人时,我们才会毫无防备地交出自己的后背,展露自己的弱点,甚至双手奉上自己的把柄。感情是把双刃剑,可能最美,也可能最危险。
母亲身上发生过的一件事让我对此感受甚深。那是前些年的事了,某日母亲突然打电话告知我,说想要和一个关系甚好的老姐妹一块儿投资做小生意。母亲说,她那位老姐妹的女儿现在在广东那边做生意,专门帮人进货,服装、首饰、箱包、化妆品等应有尽有,她就和女儿合计,打算利用女儿的进货渠道倒腾些合适的东西过来卖,开个小店铺,也不费神。母亲一听这事就觉得挺有兴趣,正好退休之后,她也一直想找点儿事情做,当即就答应了下来,于是就和她那位老姐妹相约一块儿去广东那边考察一下具体情况。
约定好出发的日子之后,那位老姐妹就主动包揽了一切出行的事情,包括订票、酒店住宿等。母亲和她已经相识了几十年,都是老交情,自然也就没和她客气,乐得清闲。可没想到的是,直到出发的时候,母亲才发现,她们要去的目的地不是之前说的广州,而是北海。老姐妹向母亲解释,说她女儿被安排出差去了,约好过几天大家在北海碰头,然后再一块儿去广州。听了这事,母亲有些不高兴,但一想反正都出来了,就当在北海旅游几天,也就没再往心里去。
等到了北海之后,母亲才终于觉出问题来。原来所谓的帮人进货,开店买东西,全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那位老姐妹的女儿一直在北海做传销。母亲非常愤怒,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直信任有加的老姐妹居然会用这样的套路来欺骗她。耐着性子在北海耗了几天,辗转被一群人拖着去听了各种莫名其妙的“洗脑课”之后,母亲终于借口家中有事离开了。
临走之际,老姐妹满是愧疚地拉着母亲的手说了许多话。她说本不愿意欺骗母亲,但又觉得“老师”说得对,这不能叫欺骗,只是想有钱大家一起赚,给母亲一个发财的机会,等日后发达了,母亲就会知道,她这么做是为她好……
那件事之后,母亲和她那位老姐妹生疏了不少。母亲说,或许她做这些事的出发点是好的,确实抱着想要和她分享好机会的善意,但即便如此,她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信任她了。毕竟这个世界上,好心办坏事的人还真不少。越是熟悉的人,你就越是不容易对对方生出防备之心,然而却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偏偏最容易被熟人所伤害。
充满智慧的老祖宗很早之前就曾告诫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心难测,与人交往,最忌讳的就是盲目交付自己的信任。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非得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不相信任何人,而是告诫大家,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应该学会用理智去思考,而不是任凭感情去支配。
就像母亲和她的老姐妹,事实上那位老姐妹的谎言并没有多么高明,母亲有数次机会可以发现其中的漏洞。然而,就是因为彼此之间感情甚笃,彼此相熟而交付出去的信任,让母亲自动忽略了一切的不对劲,最终坠入“陷阱”。
心中留存一道防线,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是对亲近的人负责。若他人有心欺骗,你的防范至少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伤害;若他人是无心之失,你的防范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至少还能帮助对方减少些许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