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诱,设法使谈资落到目的地(1 / 1)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一天,苏格拉底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家境相当富裕的学生,趾高气扬地向所有同学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身旁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一张世界地图,然后说:“麻烦这位同学指给我看看,亚细亚(亚洲)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扬扬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相比,的确是太小了。

“雅典又在哪儿呢?”苏格拉底又问。

“雅典,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挠挠头,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苏格拉底盯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这位学生汗都下来了,他心里自然清楚,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找不到。这时他已然明白,老师苏格拉底的这一番询问其实是在批评他,他无比愧疚地说道:“对不起,我找不到,我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苏格拉底其实连一句结论性的话都没有说,而这位学生却通过他的提问和暗示,明白了苏格拉底批评他的意思,并且做到了发自内心的愧疚和反思。这种循循善诱的暗示,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教育方式,能够引起当事人的反思,有着格外好的教育效果。

之所以要讲苏格拉底的这个小故事,是因为我发现,许多时候,即使对方的做法和认知确实是错误的,他也不愿意全盘接受你的建议和批评。人的内心总有一种抗拒批评、抗拒改变的惰性,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方法方式不对,很容易在这种惰性上碰钉子。而实践证明,循循善诱的交流方法,其实是最有效的说服手段。

我的外甥小勇,是很多家长口中典型的“问题少年”,学习态度不好,成绩很差,经常应付作业,考试抄袭,而且还不听老师的话,经常被批评和叫家长,让父母十分头疼。表妹曾经不止一次地向我诉苦过。

但是到了初中二年级,小勇的学习情况突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绩也飞速进步。后来经过了解,是因为孩子遇到了一位“神奇”的班主任,竟然把孩子**得服服帖帖 ,不仅积极学习了,就连对待老师和同学的态度都大大好转。

从表妹口中得知这一情况的我,对于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非常感兴趣,特意找了个机会,陪表妹一起拜访了这位老师。

老师得知我们的来意之后,笑着对我说,其实我并没有批评他,也没有苦口婆心地劝他,只是让他帮我做了几件事情而已。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我非常清楚,如果你一味地去说教,反而会激起他的逆反心理。

在我的恳求下,老师又详细说了一些小勇的情况,让我受益匪浅。

原来刚开学第一天,小勇就因为要同学帮自己写作业遭到拒绝而动手打人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班主任看着他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似乎并不觉得自己不写作业和打人有什么错,而且从上学期老师们的口中班主任得知:这个小勇是出了名的刺儿头,所有老师一提到他就头疼不已。

既然这个小勇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那么就换个方式来治他吧!班主任这样想着,一边招呼道:“小勇,你来帮我查两个字,老师这会儿忙,顾不上。”

小勇很意外,他是准备好被骂个狗血喷头的,没想到这个班主任竟然不按常理出牌。于是,他拿过字典,很快就把那两个字查好并写了下来,班主任很满意,还夸他字写得挺工整的,然后又跟小勇聊起了他的父母。见到这个新班主任竟然如此平易近人,小勇也放下了戒心和抗拒的心理,开始跟班主任聊了起来。过了一会儿,班主任说:“来,你把刚才那两个字默写一下。”

不出所料,小勇写得又快又对。“你看‘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老师们之所以布置作业,就是为了让你们在写的过程中把知识记得更牢,你说是吗?”

说到这里,这位班主任老师笑了笑,扭头对我说:你们一定想不到,小勇这个孩子那时好像一下子就开窍了,他竟然主动向我认了错,而且向我承诺,以后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犯错误了。

也就是从那之后,小勇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改观,不仅父母,连同学都觉得他似乎换了一个人,成绩和表现都越来越好了。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还是这位班主任老师水平高。这个班主任虽然没有像之前的老师那样严厉批评小勇,但是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有道理,连我听了都觉得能说到自己的心里去,更不用说小勇这样的孩子了。

可见,很多时候,批评和唠叨都无法奏效时,循循善诱的教导更能震撼心灵,更能把意见深入对方大脑中去。苏格拉底也好,小勇的新班主任也罢,都是交流沟通的高手,他们懂得用暗示和引导对方自我反思的方式去交流。

正所谓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既不会引起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又拉近了双方心灵的距离,堪称交流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