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不同的人对话,要有不同的套路(1 / 1)

中国有句老话:“见什么菩萨卜什么卦,看什么对象说什么话。”意思是说,说话要分人,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

平时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片面的理解,认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为人圆滑和虚伪的表现。但我却不这么认为,相反,这恰恰是与人交流沟通的一项秘诀,是了解别人同时也能得到他人认可的一种说话艺术和技巧,是一个人社交能力、学识修养、处世态度的具体体现。

说到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前些天我去理发的经历。

我经常去的一家理发店因为店面扩张,新招了几个学员,由于我习惯每次都让老理发师给我理,于是坚持在那里等他,等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等的这个理发师技术过硬,服务态度也很好,尤其善于言辞,他很会跟顾客聊天,有时候理完发顾客有意见时,只要他一解释,几句话就会让情况发生变化。

而他带的几个徒弟,虽然看起来都很勤快,理发也很认真,但就是不会说话,面对一些顾客的问题或责难,往往不知该如何解决。

比如一位顾客理完发后,仔细照了照镜子,觉得不太满意,便提出意见:“这顶上的头发留得太长了吧!”

给这顾客理发的徒弟一听脸就红了,迟疑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好。这时,老理发师赶忙走了过来,笑着对顾客说:“先生,您这个脸型,留长点好,显得您很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与气质。短了,反倒跟你的气质不搭呢!”

顾客显然对这个解释很满意,微笑着离开了。

这时,另一位女顾客也理完了,她照了照镜子,噘着嘴问给她理发的另一个学徒:“你怎么把我的头发剪得这么短呢?我说了只是修一下,怎么剪短这么多?”

我当时就乐了,这有嫌长的,还有嫌短的?

老理发师看到这边被质问的学徒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急忙走过来笑着说:“姑娘,你这短发造型看起来干练多了,显得特别有精神,我们也是根据您的状态给您设计的发型,发型一变,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呢!”

那位原本噘着嘴的姑娘听了这番话,又对着镜子端详了一番,点点头,满意而去。

后来,老理发师在给我理发时,我忍不住跟他聊起了这些,他跟我分享了他几十年来招呼顾客的心得体会。

“每个人的脾气都不一样,有的急,有的慢,有的大大咧咧,有的斤斤计较,你跟他们说话,得挑他们喜欢的说,啥样人说啥样话,你这心里得有数。

“比如我遇到过急性子的人,总是嫌理发慢,耽误时间。这样的人你得多夸赞这发型给他增加了气质和魅力,让他觉得他这时间花得有价值,他才能满意。

“也有那些嫌我们理发太快,不够精细的,这样的顾客呢,你不能直接跟他辩解说你理得没毛病,又快又好,这样跟他们是说不通的。而是应该转移视线,比如说看他气质不凡,一定身居高位,工作繁忙,这样快一点,是为了节省他的宝贵时间。”

听了老理发师的这些话,我忍不住冲他竖起大拇指。看来就没有他搞不定的顾客,这也算是一门绝活了。

当时看着几个学徒认真听他说话的样子,想必他们也从中学到了不少说话技巧,而我们更要从这位老理发师身上多多学习。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并非阿谀奉承的贬义,而是善于沟通,让对方舒服的一种技巧。

有的人虽然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涵养不足,目中无人,只喜欢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从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我们常能看到身边那些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人,也偶尔能听到官腔十足、招致群众反感的干部讲话,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我们要学会从中汲取教训。

如果我们想要拥有比以往事半功倍的成效,就要向这位老理发师学习,学会从说话方式上去改变:与上司说话敬重有加;与朋友说话真诚自如;与下属说话亲切自然。

比如我们与年轻人交流时,不妨采用一些富有**甚至是煽动性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供其斟酌 ;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以表尊重。

还有,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职业的不同,运用与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的语言与之交谈,则会大大增加他人对我们的信任感。

除此之外,也要学会有意识地捕捉说话对象的性格特点:比如,对方性格直爽,便可单刀直入;若对方性格迟缓,则要“慢工出细活”。当然,还应该针对不同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差异,进行选择性的“输出”。

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则取决于与人沟通的能力。”可见,语言能力作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人而异的谈话方式,不仅能表现出自己的素质,更能让对方在与我们的谈话中感受到尊重与信任,从而因说话而改善我们行事、做人的“场效应”。

常言道:一句话可以说得使人跳,也可以说得使人笑。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只要我们的方法正确,几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前边那位老理发师的故事就足以证明:说话也是一门值得深究的艺术。

当然,要想掌握这门艺术并非易事,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针对不同的人才能恰如其分地说出不同的话。此外,还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不同特点,与说话对象保持一致。

从事不同职业、具有不同专长的人,所具有的信息类型和兴奋点常常是不一样的。如果从对方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的问题引出话题,就会让人有味同嚼蜡或者无言以对的尴尬。如果能抓住对方职业或专长的特点而诱发话题,就能比较容易引发对方心灵的“共振”,进而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