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化境,是将人“催眠”(1 / 1)

几年前我看过一部电影《盗梦空间》,相信许多人也都看过。这是一部让人脑洞大开的影片,竟然可以借助控制和重建对方的梦境,在对方头脑中植入原本不属于他的想法。虽然这只是科幻情节,但看完之后,我却想到了发生在身边的许多情形。

听完一场励志演讲之后,整个人就像吃了兴奋剂一般,热血沸腾。

明明不想要的商品,在听完销售人员的推荐之后,莫名就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

原本不喜欢的衣服,在众人的夸奖声中,似乎越看越顺眼。

这样的例子相信大家都能说出来很多,其实在日常交流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擅长“植入想法”的高手。他们能够在无声无息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思想打入对方的脑袋,从而让对方改变想法。

这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催眠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个擅长聊天的优秀的说服者,都相当于一名技术高超的催眠师,这才是交流的最高境界。

我就有这么一个同学,他叫周成,是个建筑承包商,当年在校园的时候,他就有着“催眠大师”的外号,几乎没有他说服不了的人。后来,他在建筑领域做得风生水起,几乎没有拿不下来的项目。

有一次,他在某市开发区承包了一幢写字楼,在距离竣工还有两三个月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承包写字楼外侧铜制工件装饰的供货商表示,因为原材料供给出现问题,商品不能如期交货。

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工程已经进入尾声,如果不能如期供货,那就意味着整个工程都得停工。如果不能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交工,公司将会面临巨额罚款,甚至陷入破产危机。

当时周成手下负责采购的经理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又是托关系,又是送礼,可就是搞不定这个供货商,工程陷入停顿,大家几乎都绝望了。

不过,我这位老同学却一点也没有慌乱,对于供货链相当熟悉的他,结合原材料的供应量和加工周期判断,供货商手里不可能缺货,一定有其他原因。后来的调查结果印证了他的想法:另一个客户也为了赶工期在抢这批货,订单额足足是他公司订单额的三倍之多。

客观来说,做生意就讲一个“利”字,既然有更大的客户,周成想要从那位大客户手中“抢”到这批货,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实际情况是:我的这位“神奇”的老同学,跑去找到供货商老总,两人去工厂转了一圈,接着吃了一顿饭,然后带着那批货回来了!

整个工程项目部的同事都惊呆了。

随后,这场供货危机顺利解除,工程如期完工,周成在公司里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员工们私底下都说他学过心理学,是催眠专家……

我对这件事当然也非常感兴趣,于是用一个周末外加一顿饭的代价,让这位老同学给我道出其中的奥妙。

原来,在见供货商之前,周成多方打听有关这位供货商的事情,得知他是个特别热衷于慈善的人,不仅常常给贫困地区捐款,而且还在当地为失学儿童成立了一个救助基金。了解到这些事情之后,周成心里有了主意。

当时一走进供货商的办公室,他的第一句话就是:“终于有幸再次见到您了,魏总!上一次我还是在××小学剪彩的时候在台下看到您,只是那时候人太多了,没能找到机会和您聊上几句。”

××小学是这位供货商魏先生之前捐款建设的一所山区小学,正式建成的那天,魏先生的确被邀请去剪彩了。

“是吗?我当时没怎么注意,事儿太多了,剪完彩之后还赶着回公司了。”魏先生一边说着,一边抬起头打量周成。

周成笑着说道:“那是我的老家,当时听说有好心人捐款建了学校,就想着怎么也得去看看,是哪位好心人提前实现了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没想到竟然会是魏总您,真是太令人敬佩了!”

听周成这么说,魏先生的嘴角浮现起一抹笑容,对周成也生出几分亲近之心,毕竟大家都是山村里出来打拼的穷孩子,心理上产生的亲近感不言而喻。就这样,两个人越谈越投机,从自己的家乡讲到自己离开家到城里打拼的艰辛创业史。

随后,周成自然而然地把话题从创业史上渐渐引到魏先生的工厂。一谈起自己的工厂,魏先生就更骄傲了,从历年的获奖情况滔滔不绝地讲到了企业文化。到最后,相谈甚欢之下,魏先生甚至还热情地邀请周成去参观他的工厂。

于是,两人还真的一块儿去了工厂,参观了工件制作的每一个流程。周成一边认真地听着魏先生的介绍,一边不住地称赞,从机器夸到工人,又对魏先生的慈善之心表示了十二万分的佩服。整个参观过程中,周成一句都没有提关于自己此次前来的目的。

参观结束之后,魏先生热情地邀请周成一块儿吃饭,两人在饭桌上越聊越投机。等吃完饭之后,不等周成表态,魏先生就主动笑着对周成说道:“得了,现在饭也吃了,工厂也参观了,我们言归正传吧。我知道你这次是为了那批货来的,我也听说了,你们的工程在赶时间。

“坦白跟你说,我们的仓库里的确有一批货,但那批货是一个大客户的,我跟他有好几笔大生意。不过我真是没想到,这回跟你见面会这么投缘,不说别的,单就冲着咱俩都是苦孩子、都不容易这一点,我这次就愿意帮你这个忙!你放心,我今天话就撂在这儿了:那批货,我优先给你,这就安排仓库打出库单。”

事情就这样办成了。

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头至尾,我的这位老同学似乎并没有做什么,甚至连要求都没有向供货商提一句。而神奇之处就在于,魏先生还真的就像被“催眠”了一样,主动“送货上门”,帮了周成这个忙。

但事实上,周成真的什么都没做吗?其实,从走进魏先生办公室的那一刻开始,周成就已经在做了。

周成很清楚,与另外的那位大客户相比,不管是动之以情还是晓之以理,他都没有任何优势。而且,从利益角度出发,他更是不占一点儿优势。

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用传统的“说服”方法来劝说供货商,而是用催眠式的语言,一步一步地攻破魏先生的心理防线,取得对方的信任,让对方从情感上先偏向于他。

在这之后,周成和魏先生的交谈中,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赞美,从工厂、商品到管理再到慈善,全是赞美。这些赞美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周成对供货商的赞美,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供货商作为商人的成功;二是供货商作为个人的成功。

众所周知,商人最重要的品质是诚信;而个人最令人称道的品质,则是仗义。周成对魏先生的种种赞美,其实就是一步步地给供货商戴高帽子,在不知不觉中把他推上一个高台。

要知道,赞美,你已经高高兴兴地接下了,高帽子,你也甘之如饴地戴上了,那么,相应的责任是不是要尽一尽呢?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用周成再开口说什么了,魏先生自然而然会“仗义”地站出来,“诚信”地履行合同,解救周成于水火之中。这样一来,周成的目的自然就达成了。

看完分析,大家会发现,原来我这个有着“催眠大师”外号的老同学身上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心理学和催眠学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的只是高超的沟通交谈技巧。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技巧融会贯通到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去,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别人口中的“催眠大师”。